田新惠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在新課標的教學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更關注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綜合素質的培養需要基礎性的學習資源,或者說需要準確的切入角度。文字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思想的工具,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寫作能力,還會促使學生在學習文字時,從中感受到祖國燦爛的文化,進而使學生表現出豐富的語文情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積極應用識字教學方法,并在實踐教學中積累經驗,靈活變化具體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學科素養?;诖耍疚尼槍π抡n標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方法進行了進一步地分析,希望可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重要意義? 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194-03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初期的集中識字理論常見于傳統的課堂中,老師會帶領學生誦讀我國傳統的古典書籍,借助非常規整的詞語揮著句式直接傳授漢字的讀音,并對漢字在具體詞語中的含義進行進一步地解釋,但此種教學方法時學生對老師產生了非常強的依賴性。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分散識字以及注音識字相繼出現,其中注意識字更受歡迎,傳播范圍也更廣。注音識字可解放學生的雙手,學生可借助具有注音的課文自行學習漢字的發音,教師更多地是起到輔助性作用,這樣既可重點突出漢字發音的重要性,學生也可在閱讀中感受漢字識字的樂趣,在減輕了學生負擔的同時,也滲透到了其他學科領域。但此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地區性的發音差異,受到方言發音的影響,一些學生在拼讀拼音時困難較大,拼讀的實際效果也不同,這都為注音識字的推廣制造了困難。
一、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小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意識。漢字是我國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精神力量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萬花筒。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借助識字教學過程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加入到識字教學活動中,引導小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習優秀的人文思想。受限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積累程度,很多學生在學習一些詞語時可能存在語義上的理解性困難,這種現象常見,也很正常。此時,教師即可從單個字詞的含義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在講解讀音的同時,借助我國漢字獨有的象形特點,為學生講解漢字背后深刻的內涵,這樣可在為學生提供理解詞語內涵的角度的同時,也可加深學生對此類詞語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在識字教學中廣泛拓展更為廣泛的文化知識,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當然,文字符號的意義也不止于此,教師在講解漢字此類文化符號時,也要把握好教學深度,減小學生的理解壓力,改善課堂識字教學的整體氛圍。
(二)有利于強化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識字教學的顯性作用即為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字詞,當學生積累了比較多的字詞之后,即可在日常的語言溝通中或者寫作中完成內容以及句子結構方面的優化和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慢慢地培養,教師應注意發揮課堂教學的引導性,雖然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但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可對新鮮事物表現出比較強的探究性心理。教師在教學中即可借助學生的此種心理,將漢字識字的內容加入到實踐教學中。此間,必須要注意的是,雖然學生在課上可能很容易地認識了生字,但在課后卻不一定可以很好地應用生字,為此,教師也要注重調整課后練習的方式方法,將漢字識字教學與課后練習有機結合起來,在提升識字教學體系性的同時,確保識字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表現在閱讀理解方面,良好的閱讀節奏基于正確的漢字認知,在此基礎上,方可正確理解閱讀內容中字詞的深刻內涵,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此角度分析,漢字識字教學也會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產生影響,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漢字作為一種圖形文字,既有形體方面的特點,也有結構上的特色,再加之讀音的變化,可對小學生形成視覺、聽覺方面的刺激,并可促使小學生在圖形認知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認知能力,這樣可提高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內容形式比較多,既有短文、寓言故事,也有詩歌,雖然一些內容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理解難度比較大,有些人也批評說小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詩歌的深刻內容,但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分析,也并未指望學生可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而是希望借助詩歌的韻律,培養小學生感知中文發音的能力,這對學生后期學習文字的發音以及句子的結構特點時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的生理結構變化比較快,有效的語言發音練習甚至可影響小學生的口腔結構,并且促使小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語音識別習慣,這種習慣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學生的智力發展處于正常狀態,并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水平。當然,這需要長期的練習,并且也需要課后的反復鞏固,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反復教學的重要性。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措施分析
(一)調動學生學習情感,強化學生語文識字動力。小學生學習需要以興趣為導向,在產生學習興趣之后,學生方可從意識層面認可學習的重要性,進而萌生強勁的學習動力,識字學習過程也是這樣。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合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強化學生語文識字學習的動力。具體而言,教師在識字教學時,可利用漢字的象形特點,將漢字的結構與具體的趣味故事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在聽講趣聞故事時,將漢字的字形和故事中的事物結合起來,不僅可了解漢字的含義,也可對漢字的讀音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解“家”這一漢字時,教師可利用PPT為學生展示“家”的甲骨文的形態,此時漢字的形態更像一頭“趴著的豬”。在展示具體的字形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具體的問題,例如“趴著的豬和家有什么關系呢?”,通過設置疑問的方式,勾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至此,教師可為學生講解在古代“豬”與“家”之間的關系,即一方面,家畜比較金貴,一般會放在家中飼養,另一方面,將豬飼養在家中,也方便打退前來投食的猛獸。借助此類故事,語文識字過程也會變得有趣起來。在這之后,教師可再次為學生糾正漢字的讀音,完成漢字識字教學任務。當然,并非所有漢字均具有比較形象的字形,再加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可能對教師講述的故事也不盡理解,此時教師可將漢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將故事生活化,也可起到同樣的效果。
(二)科學使用漢語拼音,優化漢字識字過程。漢語拼音的使用主要是為了便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更好的識字、認字。但對于低年級而言,特別是一年級或者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一些學生可能在幼兒園階段對拼音有所學習,但大部分學生其實很難把握拼音的正確發音,對拼音的寫法更是不夠熟練,這就導致學生的識字的過程中,僅憑拼音時根本無法快速識字、認字的。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科學使用漢語拼音,分清漢語拼音識字與形體識字教學之間的主從關系,將識字教學放在形體識字教學身上?,F階段,家長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些家長回味學生買一些課外讀物,此類讀物往往有拼音標注,但家長也會發現一年級或者二年級的很多課外讀物并未有拼音標注,這是因為拼音教學雖然比較早,但對學生的要求并不高,為了減少學生形成所謂的“三年級效應”,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也應以教會學生識字、認字、寫字為主。當然,為了強化學生識字能力,為學生講解拼音可為學生提供識字認字的輔助手段,并可促使學生可在課余時間根據與自身愛好選擇合適的讀物,通過讀拼音區識字、認字。但教師一定要注意的是,會讀拼音不等于會閱讀,小學生的興趣導向性非常強,挫敗感對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明顯,為此,教師應重視字形的教學,引導學生將漢字的讀音、字形和字意對應起來,這也是小學識字教學的基本目標。
(三)深度剖析漢字結構特點,突出字詞形音義。漢字分為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以及形聲字,不同類型的字體具有不同的結構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漢字的此類結構特點,以此作為學生識字的輔助工具,為學生講解識字的技巧。象形字、指事字以及會意字均為象形類型的問題,具有象形文字的特點,比較適合低年級的同學學習。例如象形字“日”“月”,指事字“刃”“左”,會意字“安”“杲”等。形聲字中存在表達漢字發音的文字結構,雖然此類結構往往與漢字的真實讀音并不一致,但也起到了基礎性的提示作用。例如“青”在加入“水”之后即可成為“清”,加入“日”之后即可成為“晴”,標識天氣晴朗的狀態。這種以漢字的結構特點為識字教學基本方法的教學過程本身具備非常好的可實踐性。小學語文中的一些漢字形體比較簡單,這是應為此類字體經過了簡化,為了突出此類漢字的結構特點,教師可將此類漢字還原成繁體字,引導學生從繁體字的角度認識這些漢字的結構特點。當然,在講解讀音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將繁體字、簡體字以及讀音對應起來,這樣方可提高學生漢字識字的整體質量。
(四)靈活變化識字教學的方法,創造多元化的識字學習環境。前文論述的識字教學方法雖然比較有效,但不能長期反復使用,如若不然,有可能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審美疲勞的問題,影響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為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多種識字教學的方法,也可綜合應用識字教學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也可減弱學生的審美疲勞。首先,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與文字相關的動畫,此類動畫的內容也有效展示文字的象形結構特點以及漢字形體的變化趨勢,這樣以一種動態的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示漢字的演變史,可非常直接地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其次,教師可利用燈謎、口訣、詩歌、對聯以及節日特色活動等內容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漢字的讀音和結構,例如,教師可編寫“一頁四口囂,頁在字中央,吵吵又鬧鬧”的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囂”字,這樣可將一些復雜的漢字簡單化,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含義。對于一些形近字,教師可通過為學生講解偏旁部首的含義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區分形近字的工具,而這些偏旁部首也可作為“字根”,引導學生認識更多的新字體,具有比較好的擴展性。
三、結束語
總之,本文在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措施。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低年級和高年級的識字教學過程是不同的,具體的教學重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點。無論是象形文字、指事文字、會意文字,還是形聲文字,均是小學階段識字教學的重點,也是小學階段的工具性內容,對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具有關鍵影響。為了激發學生的文字學習興趣,教師應積極變化識字教學方法,將多媒體教學工具靈活應用起來,進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識字教學經驗,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進謙.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J].課外語文,2018(33):86.
[2]郁素華.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識字教學實踐探究[J].成才之路,2018(21):91.
[3]楊雪.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分析[J].新課程(上),2018(6):42.
[4]伍春融.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中),2017(12):269.
[5]楊雯雯.基于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分析[J].祖國,2017(1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