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興 黃堅亮
【摘要】大學生在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呈現出一些特點:成長性、層次性、需求性。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有必要根據這些特點,選擇和優化教育策略,在教育過程中選擇性應用發展性教育策略、差異性教育策略、需求性教育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策略
【基金項目】江西省2020年教育規劃項目:江西畬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編號:20YB121。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3-0030-03
一、大學生學習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現狀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在各高校的大力宣傳教育下,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踐行水平明顯提高,“四個自信”顯著增強;另一方面大學生目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水平還有提升的空間。
首先,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認知水平較高,呈樂觀積極態勢。已有的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容的知曉層面開展的調查結果比較樂觀,大多數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并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劃分和所指的具體內容了解程度較高。其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涵的理解度、具體內容的踐行度還有提升的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更重要的是理解、掌握并付諸實踐。有調查顯示,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實踐層面上,一部分大學生的表現并不樂觀。一些大學生不能深刻辨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與西方國家宣揚的“民主”;不能對宗教信仰與共產主義信仰做出正確區分;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具體的生活行動中去。再次,多種因素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踐行效果。一是意識形態因素。境外反動勢力企圖通過意識形態滲透的方式,分化、西化我國青年,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高校的意識形態斗爭形勢復雜、斗爭尖銳。二是經濟、社會因素。一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的力量不是很強,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經濟的相對落后,也使得對大學生開展教育的方法選擇和渠道選擇都受到制約。三是家庭環境因素。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發展主要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影響,其中家庭教育對人的價值觀形成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部分大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形成了一些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四是宗教因素。由于宗教有神論思想的影響,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信奉宗教教義和宗教推崇的行為準則,對國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可能產生疏離、難以接受的現象。五是宣傳教育的方式因素。當前高校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比較統一和傳統,經常采取“一刀切”的教育策略,對一部分大學生的特殊性研究不夠、應對不足。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點
第一,認同和踐行水平具有成長性。
人的價值觀發展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人們也總是能通過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促進價值觀的形成。個人價值觀的成長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價值觀的形成、價值觀的成熟、價值觀的完善。從人整體的一生來看,初始形成階段對應于人的兒童時期,成熟期對應于人的青少年時期,發展完善階段對應于青少年之后時期。從人的某個人生階段來看,人的價值觀認同水平也同樣具有成長性。有研究表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大學生在價值觀認同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呈現一個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的成長性集中表現在政治覺悟上的進步,從一般群眾到共青團員,再到中共黨員,其價值觀認同水平明顯表現為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
第二,教育對象具有層次性。
首先,大學生群體存在層次性。從大學生學歷看,大學生分為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從大學生就讀高校看,可分為普通高校學生、211重點高校學生、985高校學生;從就讀年級看,可分為大一年級、大二年級、大三年級、大四年級學生;從思想政治覺悟看,可分為中共黨員、共青團員、一般學生。其次,大學生個體價值觀踐行水平存在層次性。大學生價值觀踐行水平,可分為知、信、行三個層次。“知”指的是思想認同,“信”指的是情感認同,“行”指的是實踐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經歷了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三個階段。”[1]第三,學習、踐行具有自覺性。個人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這個大背景,大學生必須將個人的發展融入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加順利。而主流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是他們融入社會的關鍵手段和重要過程,這使得大學生能夠自覺地去了解、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自覺性源自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強大的動力和指向性。這種自覺性程度和他們的需求程度密切相關。挖掘和激勵他們的內在需求可以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同時,由于個體差別,大學生的這種內在需求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使得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層面的內容、不同方面的內容的關注度不同。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一)發展性教育策略
發展性教育策略是指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抓住教育對象價值觀成長的關鍵期,針對教育對象價值觀發展的不同水平和階段采用針對性措施,發揮價值觀發展水平較高的教育對象的示范作用帶動其他教育對象價值觀發展水平的提升。
大學期間是青年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大學生價值觀可塑性比較強,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越來越小,同時其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體現為一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從普通群眾到中共黨員的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把握好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拔節孕穗期,根據其成長性特點,充分發揮課程育人與組織育人的優勢,有效利用黨員發展各培養環節的教育功能,使大學生全方位、全過程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政治面貌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和踐行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充分發揮組織育人作用,將大學生黨員培養工作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結合起來。針對大學生處于團員、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黨員的不同階段,對他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要發揮大學生黨員在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示范作用。大學生黨員具有較高素質,較大影響力,可以對其他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二)差異化教育策略
差異化教育策略是指在研究教育對象個體差異,充分掌握教育對象的特點、特性的基礎上,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而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
以大學生群體為分析對象,其教育層次、生活背景、思想覺悟都存在差異;以個體為分析對象,其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采用差異化教育的方法,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歷層次、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方法的選用、教育活動的開展等方面都應有所區別。
從大學生所處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實踐認同的不同階段出發,要通過馬克主義理論的教育,加強其思想層面的認同;要通過輔導員、班主任談心談話、榜樣人物宣傳及大學生黨員幫扶等方式加強其情感層面的認同。要通過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加強其行動層面的認同。
實施差異性教育策略還可以利用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特殊教育資源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例如不同地區的紅色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等。
(三)需求性教育策略
需求性教育策略是指了解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挖掘教育對象的潛在需求,通過滿足和抑制教育對象的需求的方式來激發和引導教育對象的這種內生動力,從而提高教育對象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力。
激勵大學生能夠自覺地去了解、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以他們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求為切入點,明確他們群體和個體的教育訴求。需要采用多樣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滿足大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有的大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對思想政治理論的領悟能力相對較低。可以通過加強“社團思政”的方式,來加強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大學生,我們尤其要注意結合其現實利益需求開展針對性教育。充分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宣傳教育人員通過針對性談心談話,經常性走訪關懷,將管理、服務、思想教育相結合,“因人而異”“因事而化”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既能感受到服務育人的‘溫度’,又能體會到管理育人的‘熱度’”。[3]
在激勵和引導大學生的需求時,要對“優勢需要”重點關注。大學生“當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優勢需要’”。[4]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優勢需要”,設定相應的教育目標、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提供對口的教育產品。“優勢需要”的滿足能極大激發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提升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清.探索認同機制——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37-39.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 ?日報 ,2019-3-19(01).
[3]吳躍本,朱曉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需求側思考[J].黑龍江教育,2020(9):49-52.
[4]董靜.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法治與社會,2020(12):179-180.
作者簡介:
黃志興(1978年-),男,漢族,江西樟樹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黃堅亮(1984年-),男,漢族,江西奉新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