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琨
【摘要】初中化學學科的教學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化學啟蒙教育,為學生后續化學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培養學生通過化學思維解決化學問題的意識,并讓學生能夠從化學角度剖析解讀環境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實現對化學知識進行深度學習的目的。而將情境問題驅動教學在化學課堂實踐中進行應用,能夠確保不同化學知識的學習都更具針對性,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通過思考問題學習化學知識,初步掌握簡單的化學概念,以此簡化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針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問題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進行了詳細探討,下文將對研究結果進行報告。
【關鍵詞】化學? 初中? 問題驅動?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95-02
一、融入熱點問題情景培育學生社會認同感
初中化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這門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都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但是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與生活相割裂則是十分常見的問題。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對于學科學習的興趣缺失,同時也無法發揮學科教學的積極作用,不利于教學有效性的保證[1]。而在初中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想能夠切實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與化學學科知識相關的重大社會事件則十分有必要。教師可以在相關社會熱點問題中融入化學知識,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化學學習情境,這能夠使學生深入認識學習化學知識對于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確保學生從更加客觀的角度出發來考量現代社會的發展,進而通過化學教學來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
例如,在“自然界的水”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融入現階段比較熱門的水污染事件,如過量農藥對水質造成的污染,也可以引入日本的核污染事件以及石油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油氣泄漏污染,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中的水是一個循環系統,一旦發生了水污染問題受到影響的不僅是某一個區域,很有可能對于全球來說都是十分重大的災難。通過本節課知識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能夠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意義,進而將學生在課本中所學習到的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聯系,使學生能夠對于客觀事件有自己的認識,也可以通過化學課堂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結合實際生活問題情景培育學生辯證思維以及理性精神
初中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說,要想更好地學習化學學科的相關知識,一方面要能夠具備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備辯證的思維。而要想達成上述目標,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解還遠遠不夠,為此,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能夠合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以此來達到對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習熱情進行驅動的目的[3]。通過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提煉相應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能夠以更加辯證的態度來看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學問題,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能夠有更為強烈的理性精神,只有如此,初中化學的教學有效性才能真正得以有效保證,教學效果才能真正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相關知識時,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酸性、堿性”并不感到陌生,但對于溶液酸堿性、酸堿度及酸堿性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等理解深度十分有限,也無法從更加理性的精神以及辯證的思維出發,從化學角度思考其中包含的化學知識。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融入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場景,并對這些場景的內容進行提煉,將其轉化成能夠充分體現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情境問題。如:教師根據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特色,以如何選擇適宜特定植物生長的土壤為問題導向引出課題,通過課堂實驗探究出引導學生自己選擇出酸堿度最合適的土壤。期間將科學發展史與實踐相結合,層層遞進,學生在動手實驗中解開疑惑,從而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本課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體現出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學習能使學生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出發看待溶液酸堿性的相關知識,也能辯證地分析溶液酸堿性對地球上的動植物帶來的重要影響,進而有效培育學生的化學思維,使學生的化學學習意識能夠得到有效強化,為學生后續化學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通過設置針對性問題強化學生的意義聯結
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于教學內容以及課程目標的深入研究,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轉換成有趣的問題,并且將提煉好的問題呈現給學生,同時預評估學生學習以及認知等各方面的情況,確保能夠對于學生的學習偏好、學習風格以及先期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深入以及全面的把握[4]。之后確定需要呈現給學生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有明確的方向。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的先期知識能夠被充分激活,為學生后期獲取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有機聯合,促使學生能夠在對知識的深度加工以及整合過程中實現意義和知識之間的構建。教師要能夠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具體認知水平進行教學問題的設置,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化學知識點,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共鳴,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同時,教師應注意盡量避免提出高大上的問題,要合理選擇問題指向以及提問的角度,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知識的內容,進而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形式的教學目的,使得課堂教學能夠更加富有情趣性。
例如,在學習“燃料及其利用”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設置不同的著火場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滅火方法,根據不同的滅火方法整合滅火原理,再根據滅火原理探究燃燒的條件。教師可結合學生以往的認知經驗以及本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進行知識意義的聯結,做好意義的構建,使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能夠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燃燒與滅火的相關知識,學生也要了解燃料的利用以及開發的相關知識。針對現階段社會上比較關注的新型燃料開發的相關問題,教師可將相關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盡可能有效調動學生以往的認知經驗,減少學生對于知識的陌生感,以此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知識有更為深入的認知。除此之外,結合社會上有關燃料的相關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也能對本節課的教學主題進一步拓展,通過設置一系列的針對性問題,有效地引發學生思考,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打下良好基礎。
四、借助層次性問題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
從初中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來看,他們的認知過程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從低級認知逐漸轉化為高級認知的過程,同時也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從簡單認知到復雜認知的過程,但是無論如何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都是在不斷提高、不斷發展的。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在認識水平發展方面學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性。這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學習目標以及具體的認知規律為他們設置層次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維的水平能夠層層深入,進而達到有效促進學生化學學習思維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天然水的人工凈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荒島得到純水。教師可以提出如何除掉天然水中不同雜質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學習天然水的不同凈化方法,總結與反思實驗操作中易出現的問題和操作要點,自主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同時在化學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存“疑”,引導學生直面“問題”,培養學生反思意識。根據“初次認知—發現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評價總結”的教學思路,教師可通過設置層次性的問題情境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體驗知識的獲得。
五、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更好地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應注意充分發揮情境問題的驅動作用,將情境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以此來達到引導學生學習的目的,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促進學生感悟和體驗的深化。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結合問題思考化學概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實現初中化學知識的深度學習,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真實情境承載教學內容,這不僅能實現教學目標,也可激發學生的共鳴,激發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在愉悅快樂、積極能動中習得知識。同時教師應注意充分發揮情境問題的驅動作用,將情境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以此來達到引導學生學習的目的。教師通過應用問題的解決來實現對學生思維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知識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價值,確保學生對化學的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感悟和體驗的深化。
參考文獻:
[1]馬久蘭.“微課導學”策略在初中化學實驗課中的應用研究[J].寧夏大學,2016
[2]談文霞.化學課堂教學設計策略的思考與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08
[3]琚小莉.初中化學學習分化點成因及教學策略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9
[4]馬炳祥.多樣化教學在初中化學中的策略探討[J].今天,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