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贇
【摘要】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同時也使得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幾率增大。突發事故現場的公眾以及應急救護人員是否能夠快速準確的完成急救,關系到救援成功率的大小,所以,應急救護的科普非常重要。但是從我國的教育體系來講,由于應急救護教育理念、體系、師資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應急救護普及度較低。因而,如何有效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不僅僅是高校的教育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的關注熱點。本文主要對基于醫學類院校引領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實踐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應急救護? 醫學類院校引領? 科普教育? 實踐
【中圖分類號】R-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189-02
一、進行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的必要性
針對于醫學類院校而言,依照人才培養的規劃,醫學專業的學生通常是在后半段教育時期才會開始學習相關應急救護方面的課程,剛開始接受醫學專業課程學習時,對于應急救護方面的知識技能接觸的較少。而針對非醫學類院校和專業的學生,應急救護知識的學習通常是通過選修課程或者學術講座等形式,缺少實踐學習的機會,對應急救護往往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所以,基于醫學類院校引領,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能夠有效降低高校生意外事故的傷害率,實現和諧校園的共建。另外,在高校中普及應急救護教育,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能夠借助高校學生較大的流動性特點,對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進行輻射傳播,在社會上進一步普及,逐步發展壯大應急救護隊伍的力量,這樣在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時,參與應急救護的人員就不只是專業的醫務人員,能夠為專業人員的救護做好基礎工作,最大化的降低傷亡率。所以,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非常有必要。
二、當前高校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的實際情況
從現階段高校開展應急救護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普及率[1]。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幾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對應急救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尤其對于部分非醫學類院校來講,認為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教育重點,不重視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或者有的院校意識到應急救護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相關的軟硬件條件不足,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另外,對于醫學類院校來講,應急救護的課程教育雖然是必修課程,但是部分課程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性較強,而對于應急救護的實踐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授課的內容缺乏和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系,教育形式也比較單一枯燥,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再者,有關應急救護教育的內容沒有形成統一,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器材設備不夠齊全,缺乏專業場地的設置,具體培訓的內容依照學校的不同也存在相應的差異,使得應急救護的考核認證不統一,影響教育的成效[2]。
三、基于醫學類院校引領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實踐措施
(一)建立以高校為支撐點的應急救護教育體系框架
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以醫學類院校為引領,可以建立各高校為支撐點的教育體系框架,以此推動我國的應急救護科普。根據有關數據調查,截止到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比上年增加5所,高職(??疲┰盒?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意識到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學生也希望能夠接受相關的應急救護培訓。在高校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覆蓋范圍廣,效果提升快,對社會公眾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普及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踏入社會后需要在基層開展相應的醫務工作,在突發事件的應急救護中,承擔著應急救護科普的重要責任,因此,在高校中開展應急救護教育,需要以各類高校作為支撐點建立起科普教育框架。
(二)以醫學類院校為引領,建立聯動性的科普教育體系
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普教育體系?;卺t學類院校為引領,在高校中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紅十字會發揮引導和指導作用,以醫學類院校為引領,各地方高校進行有效落實,通過多方聯動建立以各高校為主體的多層次協作型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體系??梢匝埣t十字會的醫護老師到學校主講紅十字救護員培訓,對救護新概念、心肺復蘇、創傷救護(止血、包扎、固定、搬運)、逃生避險和AED操作等內容進行培訓。培訓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同時也結合實踐演練,對現場的應急救護知識以及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內容進行講解。并且在培訓講解的過程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演示心肺復蘇的整套流程、除顫儀的使用等實踐內容,結合考核展示科普教育的成果。
(三)依據高校教育的實際特點,對教育內容進行合理設置
在開展科普教育時,要想使教育更有目的性和實效性,有關科普教育的內容就需要結合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因素進行確定。對于區域內常見的突發災害應急救護要點進行總結,注意應急救護技能的實用性,同時遵循便于操作的原則,分類合理制定科普教育內容。針對高校新生進行的科普教育,培訓內容重點在突發事故的自救互救操作要點、心肺復蘇術(CPR)等內容。而對于應急救護員的培訓,重點在一些地方常見病的急救處理方面,同時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科普??破战逃恼n題選擇,需要從周圍環境出發,以常見的意外情況為主導,對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進行普及。比如山體滑坡、地震、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公共活動時出現的突發交通事故、溺水、咬傷、燒傷等。對于上述常見的突發狀況,開展相應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由于這些內容和實際生活有密切的關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科普教育的成效就能夠得到大大的提高。再者,除了對科普教育內容進行合理的設置外,科普教育的主導人,也就是教師,需要對專業知識水平進行不斷強化,對科普教育的方法進行合理的使用,保證科普教育發揮最大化的價值。
(四)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建立健全的科普教育平臺
由于網絡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途徑逐漸增多,這也給應急救護科普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機遇?;谖覈鴳本茸o教育師資力量不足、需求人員過多的情況,開展醫學類院校為引領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方法,建立健全應急救護科普教育平臺。同時利用移動終端、急救APP等現代化手段,開展形式豐富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并行的方式,對高校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有了現代化科普教育平臺的輔助,可以為教育教學打破教育地點、時間和方法的限制問題,緩解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同時還保證了科普教育覆蓋面廣、教育常態化和規范化[3]。
(五)普及教育現代化的應急救護理念和新型急救器具
應急救護中,有部分醫療器械設備是不能缺少的輔助工具,有了器材設備的幫助,應急救護工作的成效才會更加突出,所以,在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現代化的應急救護理念以及新型急救器具進行普及教育。由于醫學技術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在臨床教育以及應用中,增加了很多的新型急救器材,如復蘇安妮、創傷救護模型、四肢充氣夾板和真空擔架等。醫學類院??梢耘e辦學校教師應急救護培訓班,開展單人及雙人高質量心肺復蘇、除顫儀AED使用、氣道梗阻急救等培訓工作,由紅十字會派出講師團隊,以小組形式進行面對面、手把手教學,確保每位老師的實操訓練保時保量。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急救培訓模式,并且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核,面向全市的中小學以及幼兒園老師開展急救培訓以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方法,以靈活應對相關事故。
(六)以高校醫學教育資源為基礎,進行科普教育接力
由于社會公共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大,我國對于應急救護的科普教育逐漸重視,各地方醫院以及紅十字會也開始進行多項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然而我國人口眾多,分布范圍也非常廣,科普教育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可以借助于高校的醫學教育資源,發揮醫學類院校的引領作用,進行應急救護科普教育接力。對于醫學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講,都具備基本的應急救護知識,可以挑出一些能力突出的同學組成醫療培訓小組,在校內對非相關專業的大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以及與其他大學聯合開展醫療普及工作。另外,醫教結合,為急救培訓科普打造第二課堂。醫學類院校可以借助專業上的優勢,對各項優質資源進行集聚,深化拓展實踐教育的路徑載體,面向廣大青少年積極開展應急救護“第二課堂”,開設骨折的急性處理、常見創傷的止血與包扎等專題,通過理論和實操,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應急救護意識,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事故的應急救援、自救互救能力,幫助青少年樹立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的理念。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如今的發展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開展應急救護科普教育不容遲緩。基于高校教育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可以建立以醫學類院校為引領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體系,提升高校學生的應急救護能力,進一步良好地擴大社會公眾的應急救護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朝霞,喬建衛,韓君芳.基于醫學類院校引領的應急救護科普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0, 38(23):2-2.
[2]徐振霞,顧佳萍,張兆镕,等.新媒體模式下大學生應急救護教育現狀及發展[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9,7(2):18-21.
[3]杜繼聰,劉入菱,劉虎,等.核應急醫學救援任職教育培訓的創新實踐與思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