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雪云
【摘要】歷史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越來越豐富且多元化的文化和知識涌入社會生活當中。原來傳統的教育方式,即由歷史老師單方面輸出,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不再適應于學生的教育;也不能為更多具有歷史素養的、具有歷史感的歷史人才打下基礎。在新課標下,這要求初中歷史老師要重新建構專業知識,幫助培養對社會、對國家都具有歷史使命感的高素質人才。本文意在研究在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遇見的阻礙及如何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等困惑,再根據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創新型解決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下? 初中歷史老師? 專業知識建構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21-02
在如今初中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以往的教學經驗不再適應優秀歷史人才的培養。在初中階段,歷史老師需轉換教學觀念,從應試教育當中解脫出來,注重對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和歷史思維的訓練。歷史是文化的載體,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可以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以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
1.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初中歷史教學方式沒有進行革新
在新課標下,有相當一部分的初中歷史老師并沒有響應國家新課改的號召,依舊沿用舊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你講我聽或你講重點我劃、然后再背;課堂上問答盡量少。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少。一堂既讓學生有所收獲,又讓老師心滿意足的課堂必須是雙方都主動參與且互相輸出、互相輸入。如果只有老師輸出,學生被動輸入話,那么課堂氛圍就缺少活力,顯得死氣沉沉。再者,一部分初中歷史老師完全照本宣科,把初中歷史課本上的內容從書本上用自己的邏輯順一遍就原原本本地教授給學生,至于歷史內容的難易程度或學生獲得多少知識老師本身也不擔心。課堂索然無味,學生也味同嚼蠟。學生沒興趣,又怎么會投入到歷史教學當中去,只會把歷史教學當一個負擔,一堂被逼無奈然而自己必須要學的課程。對于許多初中學生來說,上歷史課就是折磨,下歷史課就等于解放。至于上課內容是什么完全不擔心,考試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而實際上,歷史大部分就是很多枯燥的文字堆出一個個事件和故事的學科,它很抽象、不具體,讓一群活潑的孩子一直坐在教室單純聽課,在一個本就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年齡段,這其實挺困難的。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新中國,需要更多具有歷史思維的創新型人才,陳舊的教學方式針對的是應試考試,不再具有培養創新型人才這種功效。
1.2老師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不能引起學生興趣
在初中這個階段,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加上歷史老師總是一板一眼、乏味地教授,兩相碰撞,如果沒有老師正確的引導,就是兩條永不相交的河,你流你的,我走我的。然而很多歷史老師并沒有考慮或意識到這一點,教學內容嚴謹細致,但并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其實在初中這個階段,沒有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過多或過深的歷史內容,這個階段僅僅是為以后的系統歷史學習打下鋪墊。這個過程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才能在以后枯燥的歷史學習當中幫助學生始終保持沖勁、保持活力;學生才能主動去思考歷史問題,在課上回答問題,積極地與老師互動。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老師在教授歷史的過程中往往圖方便,圖簡單,并沒有擔當歷史與學生之間的一個橋梁這樣一個職責,純粹就是為了應付而應付。
1.3主客顛倒,學生被迫學習
我們要明確的一件事是,盡管老師對于課堂很重要,但課堂的主體永遠是學生。老師的任務是傳授知識和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創建自己的思維模式。學生需要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需要吸收知識,然后輸出知識,實踐知識,反饋知識。然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在有些學校初中歷史老師卻在課堂當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如在課堂當中老師把所有知識點完完全全地總結之后,然后就讓學生自己去看、去背,不可否認這樣做的效果短期內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然而這樣老師嚼爛,學生吞咽的方法卻留下了很多弊端。一來培養了學生的惰性,這會讓學生每次考試時都會省略自己思考和總結這一步,直接就下意識地去找老師索要復習資料,老師工作時間增加,而學生只會越來越懶惰。二來學生建構不了自己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感覺。學歷史并不是簡單的勾勾劃劃,它需要學生本身主動去尋找歷史邏輯,去思考,去聯想,去比較,去尋找歷史規律。如果學生把這一步都省略了,談何去構建歷史思維。老師是引導者,越俎代庖往往只看得見一時的利益,若要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還需要改換思維,切勿主客顛倒。
2.構建初中歷史老師知識思維
2.1緊跟時代步伐,更新教學方法
時代在進步,舊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新時代對于歷史學人才的培養,如果依舊沿用舊的模式,只會內耗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使彼此消亡。筆者認為需要在新課標的歷史背景下,緊跟時代腳步,更新初中歷史教學的模式和觀念。對于你講我勾,你說我背的陳舊教學模式,初中歷史老師應該打破守舊思維,建構多種方法應用到歷史教學的創新思維。比如在課堂當中加入多媒體技術,實物展示,以及音頻結合的方法,結合時代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引入學生感興趣的點。比如在講授抗美援朝的這個歷史事件時,就可以結合電影《金剛川》來講述,或直接結合電腦來放映給學生觀看。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觸和對歷史的興趣,更激發了屬于中國人埋藏在骨子里的愛國情懷。老師也應改變在初中教授歷史僅僅是為了考試的思維,這要求老師平衡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在老舊的思維里,歷史僅僅是一門關注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的課程。然而在如今,它也看中學生在生活中熟練運用各種歷史知識和歷史邏輯思考能力。因此,老師必須在注重歷史知識積累之余,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把歷史熟練運用到生活當中。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的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紅色根據地或其他地方,可以把現代的衣食住行和古代的衣食住行互相比較,充分吸引學生眼球;或在班級里組織歷史小故事演講,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歷史魅力。老師要不拘泥于形式與方法,打破傳統思維和模式的束縛,大膽一點去主動創新,去積極引導學生。這樣的話學生才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大膽地表達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對歷史知識與個人的生活實踐才有一個更深刻且直觀的認知和理解。教學方法的改變引起的變量很多,老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實踐和適當調整。有時候老師的個人魅力也會感染到學生,并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充滿極大的好感。
2.2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興趣
朱熹曾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過去一味的灌輸式教學只會殺死學生本來就不多的興趣。興趣是活水,所以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老師要主動去引導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這就要求初中老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去盡量使自己的教學內容生活化,接地氣。社會生活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歷史教學當中,老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盡量去尋找歷史與實際生活的相似點,只有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才能更放松,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歷史。歷史并不總是枯燥乏味的,它也有屬于它的溫度,它也可以很鮮活、生動。同時,筆者認為初中歷史老師可以借鑒《百家講壇》里易中天老師的教學風格。在講述歷史時,他的語言樸實幽默,又不乏精辟凝練,整個過程引人入勝。他把歷史當做故事來講,而不是一個學術論壇在發表學術觀點。面對普通觀眾,他常常把教學式的高山流水演繹為通俗化的粗茶淡飯。這讓百家講壇的受眾覆蓋面廣,且廣受歡迎。面對初中學生,初中歷史老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把教學當作和學生的聊天,老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班級里的影響力,盡量讓自己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聊天的輕松氛圍當中學習歷史知識。不僅語言生活化,歷史教學內容也要生活化,比如在課堂之下帶領學生去參加一些歷史博物館之類的實踐活動。讓歷史從書本當中走出來,走進生活。
2.3平衡師生關系,引導學生主動
既然學生是主體,就讓學生占據課堂主體地位。這并不是說讓學生在課堂上隨意發揮,而是老師要做學生背后的推手,讓學生在課堂當中主動去學習歷史,去主動尋求老師幫助。比如老師可以通過班級分組,形成互相對抗的歷史小組。在每次規定的時間內各小組通過回答問題都有分可加,最后會對分最高的組進行獎勵。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促進了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也使課堂氛圍更加自由輕松。在這里面,老師僅僅是引導者,并沒有去主動傳授什么,而學生自己就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對自己答疑解惑。當然,老師也要做好準備工作,必要時,老師需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和對一些大家都模糊或不知道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老師也要鼓勵學生,通過課堂展示,讓學生講解歷史課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中歷史老師需要結合本班學生特點,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歷史學習當中。
3.結語
初中歷史老師專業知識的建構需要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需要明確時代需要什么歷史人才、怎樣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等問題。在新課標下,針對“舊的傳統教學模式該何去何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些困惑,以學生為主體,初中歷史老師只有在創新當中尋找方法,學生才能在歷史學習中享受歷史的樂趣才能培養更多歷史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閆國英.初中歷史課堂如何落實立德樹人[J].散文百家,2019(5):182.
[2]姬洪韜.淺談初中歷史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導學策[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