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為了提高小學生信息技術教育質量,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強調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加強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性,有利于學生全面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關鍵詞】小學? 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56-02
信息技術在21世紀發展迅速,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近些年信息技術也越來越受到教育重視,在小學階段進行信息技術教育,能夠為學生奠定相關知識基礎,為學生日后發展打下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綜合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因材施教,體現教學的層次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信息技術學習中,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1.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除了需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實踐操作,以此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養[1]。由于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快,學生需要全面掌握課程內容,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以便進行自主學習新的軟件。而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
1.2有利于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探究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指導和幫助,做到全面兼顧每一個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分享經驗,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需要加強指導,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1.3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由于每個學生學習能力、知識基礎不同,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傳統一鍋燉的教學方法,就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阻礙學生個性發展,甚至有可能限制學生思維形成,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2]。而在任務教學法中,教師通過制定任務,并圍繞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和問題分析,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并依據學生個體化差異制定科學的教學模式,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缺乏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需要著重分析學生實際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強指導,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樣可以縮短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效率,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得到提升。
2.1創設教學情境,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在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之前,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布置任務內容。由于小學三年級學生年齡大多在10~11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需要設計一些趣味性的任務,避免學生感到學習的枯燥性,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在布置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既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同時也需要保證布置任務的趣味性,要注意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內在驅動。可以布置層次性的任務,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層次到高層次,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使其能夠真正走進學科,有所覺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3]。
2.2制定學習方案,確定任務實施。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育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并對相關任務的解題思路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信息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合理制定學習方案。如,在實際學習中,學生應該提前對相關知識進行預習,或者自主收集相關資料,并寫出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在課堂學習的時候采能夠捉住重點,與教師進行有效互動,高效完成課堂任務。另外,學生還應該具備錯誤收集本,以便后期進行復習,保證任務教學的質量。在完成理論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還應該通過任務方式進一步闡述理論概念,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調動基礎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保證任務實施的有效性。教師設置學習任務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通過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案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成果。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結合教學目標,依據任務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標,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4]。在任務實施階段,教師應該結合日常生活,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出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另外,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某個具體事例為教學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進步,完善教學制度,并掌握好師生互動的時間,走進學生的內心,發掘學生的潛能,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進行細心的指導,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所學知識,這樣一方面保證任務實施的價值,另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3采用小組合作,協助完成學習任務。很多時候單靠學生自己的力量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這個時候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其相互探討,這樣學生的不同思想就會得到匯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抓住切入點完成任務,這樣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際操作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通過團隊合作相互彌補知識點方面的欠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觀點得到陳列,相互合作,共同分析問題,以此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還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放任學生自由發揮,而是加強觀察和課堂動態管理,當學生存在問題,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當然教師需要掌握好這個度,不能過度干預,也不能放任不管。以《整理文件》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讓每個學生明確完成任務的具體思路,詳細制定完成任務的方案,再配合分工合作實施方案,完成學習任務。
2.4科學評價學習任務。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教師應該將學生的作品收集起來,并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的表現,以及最終的任務成果進行綜合打分,以便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著重分析學生的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如當學生遇到問題能夠自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可以給予“優”,當學生遇到問題需要求助教師或同學而完成的給予“良”。當學生只能進行完成一部分,遇到困難無法繼續的,等待教師指點的,根據情況給予“及格”或者“不及格”,當遇到困難就放棄的,不知如何下手或者懈怠思考的給予“差”評。評價主體既包含學生,當然教師也需要接受學生的評價,以便調整教學方式。評價內容包括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實踐能力、課堂參與度、學習進步程度等。可以采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學生的突出表現,要積極鼓勵和表揚,對于學生存在的不足,要加以指導和糾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后期學習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3.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應該注意的事項
3.1教師要保證任務選擇的適用性。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時候,教師需要合理創設任務,因為任務的創設,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質量。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應該使問題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和個性化特點,同時需要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去完成任務,這是保證任務驅動教學法順利開展的關鍵。
3.2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實踐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去思考和探究問題,并提供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更好地完成任務。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加以指導,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流暢性,提高教學效果。
3.3及時歸納和匯總。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完成任務,由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比較零散,因此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匯總,將零散的知識歸納到一起,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4.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教師需要合理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并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學習任務,保證任務的趣味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歐宏義.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J].學周刊,2020(18):125-126.
[2]買買提明·艾海提.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的運用意義[J].科教文匯,2015(28):26-27.
[3]彭成霞.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讀與寫,2020,17(1):169.
[5]劉兆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效果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26):33,7.
作者簡介:
王雁(1979年9月-),女,漢族,江蘇泗洪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