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
【摘要】在我國與世界聯系日趨緊密的今天,在基礎教育中,對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對于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探討也越發深入,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被逐漸運用到閱讀課的教學中。本文作者根據教學實踐,提出通過情境創設、文本提問、圖表、競賽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閱讀和感悟文本,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激發他們主動閱讀英語文本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 情境? 提問? 圖表?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60-02
英語閱讀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難點,也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點。但是,閱讀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獲得新知的一個途徑,也是語言運用能力的輸出,還可以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手段。在《英語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學生能通順無誤地朗讀課文;能讀懂簡單的英文故事和短文,并抓住中心意思。小學生通過強化英語閱讀,能培養語感,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擴大詞匯量,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開闊視野,領略異國的風土人情。還能促進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發展。在語言類學科中,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英語閱讀量提升了,抓耳撓腮寫不出文章的情況自然就減少了。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覺得閱讀課不好上,原因有兩方面。很多孩子的詞匯量偏少,單一的閱讀習慣降低了閱讀效率,篇幅稍微長一點的課文就產生畏難情緒,不愿意積極地投入。老師擔心學生語法、句型比較薄弱,課堂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單詞教學、分析句型和講練語法上,課堂氣氛顯得枯燥、單調,學生整節課被迫輸入,按部就班的聽課,并沒有主動地學習和思考。課堂結束后,孩子們對文章的了解還是比較模糊,不夠透徹,課上講解的語法也沒有通過語境來運用,過幾天就忘記了,學習效果不夠理想。長此以往,孩子對英語閱讀就失去了興趣,對英語學習也沒有了積極性。那么如何使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到閱讀課中,愛上閱讀課,喜歡英語閱讀呢,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
曾經有專家提出: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在文本導入階段,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英語閱讀的教學也是如此,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就像吃飯吊足了他們的胃口一樣。在導入環節,教師要充分運用生動活潑、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導入語言外,情境創設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教學手段。比如在閩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Story Time Three little pigs一課中,孩子對這個故事本身就已經很了解,而且也很有興趣用英語來閱讀。老師可以準備一些道具和服裝,做一些簡單的場景布置,創設出課文的情境,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straw(稻草)一詞,實物的稻草或者拿著稻草的圖片在課堂情境中反復的出現,學生自然而然就記住了。Break in(闖進)一詞可以在角色扮演中邊演邊學,鼓勵學生把這個詞表演得很夸張很形象,在肢體語言的幫助下,這個詞很快就能記住,教學的難度降低了,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孩子們笑哈哈。只有教師肯在課堂氛圍上下功夫,學生才會在濃厚的興趣下積極思考,愉快地參與課堂閱讀,自覺克服困難,優化學習效果。
二、巧用提問,降低閱讀難度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與文本有關聯的一些問題來進行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文本中尋求答案,萌發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從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小學生的單詞儲備量是比較少的,語言表達的差異性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也是攔路虎,所以短文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不容易的,教師應幫助他們增強信心、解決困難。在開始閱讀的時候,教師可提出幾個切合文本的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探究和思考,根據問題的引導,在短文中找到相關的答案,從而鍛煉思維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本閱讀的難度。如在閩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Story Time The Old Man and the Goldfish一課中,教師可以問以下兩個問題:“What did the old man ask the goldfish for?”“What happened to the old man? Why?”讓孩子有方向的進行閱讀,更快梳理出故事講述的內容,并抓住閱讀的重點。從“a new washtub—a new house—new clothes—a beautiful palace—nothing”學生能把故事中出現的生詞牢記于心,更能透過文本知道其引申意,be insatiably avaricious(貪得無厭)是不可取的,做人要腳踏實地,想要得到東西就要付出勞動,不能妄想著不勞而獲。
提問可以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工具,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后自行思考再提出問題,提問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個人提問或者同桌、小組討論再提問,互相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課堂知識就掌握更熟練。
三、設計圖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圖表是一種很直觀的教學輔助辦法,很符合小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圖表可以由字母、數字、圖像、關鍵詞等信息組成,精練地再現短文的內容,使文章在學生腦海中完整呈現。把固定的思維模式轉變成發散性的新型思維模式,這種新形勢,可以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當教師把文本用圖表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時,是通過視覺和語言兩種方式教學,讓孩子明確學習的內容并快速掌握。圖表還可以在課后延伸環節運用,讓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最終將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再輸出。在運用圖表中,教師要避免圖表形式單一,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圖表。如:在閩教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 Thanksgiving的課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布置孩子在學完本單元知識點后,圍繞“Thanksgiving”為中心的話題,制作一份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把和感恩節有關的信息都體現在圖表中,如感恩節的習俗、感恩節的活動、感恩節要吃的食物等等,都可以畫在思維導圖中。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表格,對學過的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西方重要節日進行列表梳理和對比,這樣能快速區分幾個節日的日期及活動內容,不容易混淆,使學到的知識內化再輸出。
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可以運用課堂競賽、角色表演、課后討論、英語角等方式,讓孩子在歡快和愉悅的氛圍中克服語言的障礙,更輕松地掌握英語文字規律。新課標中提到,英語教學首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盡可能多地得到親身體驗的機會和感悟的空間,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在閱讀課中,教師更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力求突破語言教學的重難點,讓課堂中的語言訓練變得更有意義。競賽是孩子們喜歡的課堂教學方式,你追我趕,從小培養競爭意識,有序的競爭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動力。可以根據孩子的性別、組別、個人能力等方面來組織多樣化的競賽活動。
英語角也可以充分利用,定期布置孩子回家閱讀英語故事或者小短文,然后在英語角開放的時候和同學來分享英語故事。在英語角里,學生變成了小老師,采用輪流的制度,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臺。可以是孩子口述英文故事,也可以用PPT呈現文本,由小老師帶領其他孩子共同閱讀。既豐富了自身的閱讀量,又鍛煉了口語交際和聽力。還可以是用英語表演故事,如Tortoise and Rabbit Race(龜兔賽跑),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裝)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容易掌握又樂于去閱讀的文章。長時間累計下來,孩子們通過英語角,閱讀量就能大大增加,閱讀面拓寬,每次的英語角活動都是思維的碰撞,產生不同的思維火花,而且班級英語閱讀的氛圍也很濃。
綜上所述,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做到的,需要師生雙方的配合。在日常教學中,只要我們遵循英語學習規律,注意結合本班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意強化各種閱讀教學策略、技巧的組合運用,進一步激發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融合的主動性,就能幫助他們逐漸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速度,摒棄逐詞、逐句的閱讀痼疾。教師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也要保持實事求是、靈活多變的教學作風,不斷探索符合當下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讓英語閱讀教學更加有效,為英語教學方法的變革前進提供更多的“養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師大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