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摘要】在幼兒園教育體系當中,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實施對幼兒的多方面發展都能做出積極的輔助作用。而提出采用支架策略進行科學教育活動則是因為支架策略已經逐步發展為一種成熟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應用在科學教育活動當中能夠以其理論為基礎。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當中教師角色定義、活動實施過程、幼兒學習以及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都作出有效的啟發,這也是支架策略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的關鍵原因。
【關鍵詞】幼兒園? 科學教育活動? 支架策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123-02
一、支架策略的界定
隨著支架策略在教育領域中的不斷應用,對支架策略也有了更多的定義,有學者認為,支架策略為教學對象搭建了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框架,在此框架當中所存在的知識理念能夠滿足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的基本需求。因此,在使用支架策略展開教育活動時,要先將一些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分解,接下來,再引導學習者慢慢了解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了解。
二、支架策略的理論基礎概述
支架策略作為一種學習理論,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融合的基礎上所發展,支架式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動態性,通常認為,主體在實踐的過程中對客觀事物所作出一種假設,和從已知教學的理論角度出發獲得知識,此種過程并不是被動的過程,而是要結合學習者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情感學習動機以及價值觀等相關因素為基礎,所主動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為教學對象創設出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情境,從而促使教學對象能夠得到激發,聯系起已有的知識經驗,再通過探究工具、材料刺激等多種方式來促使教學對象能夠重新對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建構。
維果茨基提出,幼兒的心理發展是幼兒和成人互動之間逐步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會產生新的心理活動以及技能。因此,幼兒現階段難以完成的問題可以由助學者的輔助所完成。所以,維果茨基意識到,在展開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確定幼兒的兩種基本發展水平,第一種是幼兒獨立探究知識、解決問題的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則是以助學者為輔助探究知識并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這兩種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的距離也就是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應用支架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以目標搭建支架完成科學集體探究活動
在幼兒園的多項教育活動當中,集體探究活動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活動類型,并且,這種活動面向全體幼兒,通過教師和幼兒共同搭建的學習環境來促使幼兒學著探究科學知識,最終順利完成活動。集體探究活動是一種高結構的科學活動,通常情況下,教師會預設一些較強的目標性學習活動引導幼兒完成,結合這一特點,在展開集體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使用支架策略時便應當確保支架內隱,并巧妙預設目標。
(1)以語言實物情景支架培育幼兒探究欲望
運用語言或實物來設計情景支架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積極地參與到集體科學探究活動當中,并且能夠有效解決幼兒注意力不集中這樣的問題。在創設語言情境時,教師可以運用謎語、寓言故事、問題質疑等方式來吸引幼兒。例如,在“有趣的水”這個科學探究活動當中,教師講解故事《烏鴉喝水》,以語言情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且提出問題:“如何能夠讓瓶子里的水長高呢?”以此來引導幼兒主動完成科學探究。
實物情景則是為了反映出某種現實現象而設計出的情景,并且提出解決的范例,給幼兒創設主動探究的空間。例如,以“翻滾的膠囊”為主題展開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先是將裝有鋼珠的膠囊放在紙盒當中,并引導幼兒觀察紙盒中的膠囊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幼兒會發現裝有鋼珠的膠囊在紙盒內翻滾,以此,幼兒會提出疑問:“為什么膠囊會在紙盒內跳舞呢?”引導幼兒探究問題。
語言情景和實物情景有著極強的針對性,所呈現出的內容會直接針對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主題,目的性較強,因此非常利于培育幼兒的探究欲望。
(2)以任務問題支架清晰掌握探究方向
幼兒的年齡小,因此,在集體探究活動當中經常會不知道如何去探究、探究什么問題,此時教師便要充分凸顯出其支架式的引導作用。通過設計任務式問題支架來幫助幼兒明確探究的目的、清晰探究方向,通常在設計這類問題支架時所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去觀察怎樣的一個現象、分析此現象出現的實際原因,以此問題促使幼兒接受任務。比方說,在“沉與浮”這個科學活動當中,首次探究之前,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東西會在水里沉下去?什么東西會在水里浮上來?為什么?”接下來引導幼兒進行探究。在第二次探究之前,教師再提問幼兒:“我們可以將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將浮上去的東西沉下去嗎?”以此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既能幫助幼兒明確探究目的,又能獲得清晰的探究方向,自然會避免幼兒在集體科學探究活動當中出現盲目探究、消極學習的情況。
(二)以幼兒興趣出發搭建支架,完成區域科學活動
(1)以背景環創式情境支架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此支架的創設主要是為了激發幼兒對某問題的探究興趣,讓幼兒能夠自主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去探究科學現象,在設計背景環創式情境支架過程中,教師會運用桌面、墻面、地面等空間,并且設計文字、符號、圖片用來裝飾,呈現出相應的情景。在此情景中,幼兒會觀察到其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例如,在以“我的家鄉”為主題所展開的區域科學活動當中,幼兒對家鄉的某個建筑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便會根據幼兒的興趣,以背景環創的方式呈現出這個建筑,幼兒的注意力會完全地吸引在此背景情境當中。并且,對探究此部分內容產生極強的興趣,此時,自然會對家鄉的某個建筑展開自主探究,總的來說,背景環創情境支架是靈動的,并能夠追隨幼兒的整個自主探究過程,起到引導、刺激的作用。
(2)以需求式材料支架引導幼兒發散思維進行想象
在區域科學活動當中,以支架式教學完成活動需要教師所設計的支架能夠滿足幼兒的猜測和想象,因此,也便突出了需求式材料支架的有效性。需求式材料支架,具體是指通過激發幼兒的想象并設法驗證需求所采用的一種支架,在區域科學探究活動當中,教師會為幼兒設置材料補給區,幼兒則需要根據科學探究的主題去自主選擇探究工具和輔助材料,從而順利地完成后續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在探究活動中常用到的放大鏡、尺子、皮筋、表、剪刀等這類材料,都需要幼兒根據科學探究主題以及自己的需求去自主選擇,這樣的材料支架有著長期性投放的特點,并且極具開放性,既能滿足幼兒需求,又能為幼兒提供發散思維、進行想象的空間,更利于凸顯出幼兒在整個區域科學活動中的自主性。
(3)以行為再現式支架加強幼兒活動反思
在區域科學活動當中,幼兒的反思是其開展更多探究活動的動因,也是其升華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推進要素。因此,提出構建行為再現式支架來加強幼兒的活動反思。比方說,在區域科學探究活動當中,教師發現幼兒自己擺弄實驗,這說明幼兒已經擁有較強的實驗意識,也能夠明確實驗目的展開自主探究實驗,但是,假如反復使用相同的方法將會使探究活動難以得到延伸和拓展,此時教師會嘗試進入區域內與幼兒一同探究輔助幼兒的操作活動,并且引導幼兒去回顧自己在探究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從而細化探究過程、發現探究中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再以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以此自然能引起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新猜測、新想法,幼兒會結合猜測與想法重新調整自己的探究行為,這樣也能將整個探究活動推向新的起點。
(三)以幼兒自主發現搭建支架進行生活科學活動
在生活科學探究活動當中,幼兒能夠對生活中存在的科學現象展開探究,此探究活動既利于拉近科學與幼兒生活之間的距離,又能促使幼兒與科學知識、科學現象產生共鳴,因此,也被經常用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當中。最常用到的一種支架策略便是預測式問題支架,通過運用預測式問題支架能夠直接點明探究方向,更符合幼兒對科學知識、科學現象的認識,避免幼兒出現探究目標不明確、探究目的模糊這樣的問題。在幼兒實際進行活動探究之前,通過使用預測試問題支架、教師提出預測性的問題,幼兒在生活探究活動當中能夠主動收集、觀察并思考,在提出預測式問題時,多是運用“能看到什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這類問題引導幼兒,幼兒在經過自主探究之后,自然會自主發現其預測,也會隨著發現而產生變化。
四、結語
在幼兒園所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當中,采用支架策略完成教學能夠讓幼兒經歷更加奇妙的探究、發現和思考的過程,促使幼兒將科學教育活動中的經歷逐步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中,這樣也利于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技能,進一步凸顯出了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因此,可以發現支架策略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當中更應當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宏鈺, 湯成麟.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應用支架策略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9(1):5-12.
[2]何慧麗,楊寧.概念轉變理論及其對幼兒科學教育的啟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2):44-47.
[3]張俊.生活化與學科性:幼兒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兩重標準[J].幼兒教育,2013(7):44-45.
[4]肖林,朱智慧.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東方藏品,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