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幽
【摘要】刺繡作為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用刺繡藝術鮮明獨特的作品風格感染幼兒,拓展幼兒創作思路,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同時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本文嘗試從不同角度對刺繡在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中的應用進行探索。
【關鍵詞】刺繡? 幼兒? 美術? 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150-02
一、將刺繡引入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的意義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審美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藝術領域中指出,要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學前美術教育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幼兒具備初步的審美意識,挖掘和發揮幼兒的創造力。
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中國民間刺繡文化歷史悠久,刺繡圖案針腳整齊,繡線配色明麗,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圖案內容豐富多彩,圖案形式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刺繡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我們可以用刺繡藝術鮮明獨特的作品風格感染幼兒,拓展幼兒創作思路,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從而達到欣賞美、創造美的教育目的。幼兒完成刺繡作品的過程需要付出專注與耐心,通過幼兒刺繡活動訓練有助于綜合提高幼兒意志品格;同時幼兒參與刺繡活動,亦可以訓練幼兒雙手動作的準確性、靈活性,提高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同時使幼兒的小肌肉得到鍛煉,對于提高幼兒智力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筆者作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師,在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教學中,拓展教學思路,將刺繡內容引入課堂,并帶領學生將此項目活動設計在本地幼兒園進行了教學實踐探索,本文嘗試將幼兒園刺繡活動設計實踐中的點滴收獲進行總結,旨在對日后的教學工作予以啟發。
二、刺繡在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一)合理選擇活動內容,制定可行性活動目標
教師在選擇美術教育活動時,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發展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如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較弱、動手能力不強,刺繡活動對于此年齡段幼兒難度較大,通過幼兒園刺繡活動教學實踐發現,在中班及以上幼兒中開展刺繡課程教學效果較好。在刺繡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對復雜多變的刺繡形式進行篩選提煉,針對幼兒認知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原則,從穿針、打結到簡單的刺繡針法,如:跑步繡、回針繡、鎖繡、平繡、亂針繡等進行相應選擇,指導幼兒通過使用易于掌握的簡單針法進行作品表現,作品不拘泥于形式,幼兒參差不齊的針腳,稚拙大膽的線條和形狀填充,都是富于童趣的藝術創作。在活動目標的制訂中,依據不同階段幼兒美術發展規律,針對活動內容,分別從認知能力、技能表現、情感發揮和創造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目標分解,在目標設定時,注意照顧到幼兒美術能力的實際發展水平。例如在刺繡教學啟蒙階段,可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欣賞中國傳統刺繡作品,帶領幼兒感受中國刺繡獨特鮮明的藝術特色,感受勞動人民用刺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萌發幼兒初步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激發幼兒對學習刺繡藝術的興趣。2.引導幼兒嘗試自己完成穿針和打結,練習跑步繡針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3.鼓勵幼兒嘗試用粗麻布完成刺繡作品,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在創作中提高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過美術活動設計教學實踐,對以上目標進行針對性檢驗,此目標具有實踐可行性,但利用跑步繡針法練習中,最初幼兒只能完成較簡單的圖形創作,教師要予以適當鼓勵和表揚。
(二)精心進行活動準備,嘗試刺繡材料創新
充分的活動準備是學前美術教育活動順利有效開展的保證。刺繡活動準備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認知經驗的準備,它主要是指幼兒對美術活動的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準備。幼兒成長的啟蒙階段就是幼兒園階段,在此階段通過情景式和體驗式的教育,使幼兒在游戲環境中感受民間刺繡藝術的魅力和樂趣,激發幼兒學習刺繡的興趣及創作表現欲望。教師依托地方民間美術資源,收集民間刺繡作品實物,并號召家長帶領幼兒尋找“奶奶”的刺繡作品,如:兒童肚兜、虎頭鞋、手帕、鞋墊等,讓幼兒體會刺繡在生活中的應用。帶領幼兒仔細觀察作品,親手觸摸刺繡表面,初步認識刺繡的審美感受;通過圖片資料,從最早的刺繡實物到民間漢民族及少數民族刺繡作品,帶領兒童感受刺繡的魅力;并嘗試啟發幼兒自己介紹刺繡內容,討論圖案及刺繡過程;引導幼兒認識刺繡工具及材料,如:刺繡面料、繡針、不同顏色和質地的繡線、繡繃等,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刺繡的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坊內進行刺繡專題展覽。二是刺繡材料的準備,針對幼兒年齡特點、操作經驗及幼兒刺繡作品審美表現,選取合適的材料及工具。嘗試選用粗麻布作為刺繡面料,并使用安全性較高的鈍頭大針孔毛衣針,繡線使用粗細及顏色不同的毛線,以方便幼兒操作,飽和度較高的色彩有助于激發幼兒刺繡創作興趣。并結合教學進展情況,進行材料創新,準備碎布頭、珠子、紐扣、絲帶等材料,啟發兒童將繡線(軟材料)刺繡與其他材料(硬材料)結合,使幼兒刺繡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肌理美感,從而拓展幼兒藝術表現空間。
(三)刺繡活動過程設計創新
1.上好刺繡第一課。對于成人而言穿針引線及打結操作很簡單,而對于幼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遇到困難不退縮,鼓勵幼兒自己嘗試穿針,由于毛線較粗,當直接穿針法不好穿進針孔時,教師引導孩子嘗試兩種不同的穿針方法,第一種細線帶入法,第二種紙片帶入法。通過教師與表現出色的幼兒示范,觀看打結主題微課等活動,指導幼兒練習打結。一邊操作一邊帶領幼兒把動作要領說出來:“繞——搓——拉”,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動作與語言配合操作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幼兒更快地掌握操作要領,活動中鼓勵幼兒獨立完成穿針打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刺繡第一課,可開展親子課堂,以媽媽或爸爸帶寶寶的形式展開學習,教學效果更好。
2.用兒歌和音樂激發幼兒刺繡活動創作靈感。在刺繡活動過程中,教師嘗試將和活動相關的各種自編兒歌引入課堂,如活動中穿插朗誦兒歌,“彩蝶飛飛,繡線繞繞,小手巧巧,花兒笑笑”用美好的情感感染幼兒,凝聚幼兒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采用跨學科方式,將音樂和美術相結合,進行情景創設,以交叉方式進行綜合研究。活動中精心設計與刺繡活動相關背景音樂,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在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基礎上,陶冶情操,進行多元化教育嘗試。
3.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幼兒的刺繡能力發展屬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階段性特征極其明顯,教師要充分尊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注重幼兒的個性差異,照顧幼兒心理需求,在刺繡活動中從幼兒的能力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滿足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對于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降低作品要求,亦可采取小組合作模式,小組成員之間取長補短,互助合作,突出優秀幼兒示范引導作用,讓不同層次的幼兒在刺繡學習中都能找到自信和樂趣。
(四)效果分析與展示
教師在幼兒的創作過程中,不應做過多干預,不為其提供范畫,而是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刺繡資料,如刺繡實物、照片等,讓幼兒自主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作,老師不做過多要求,激發幼兒創造力。鼓勵幼兒自己展示作品,并把自己的創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學會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是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教師鼓勵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互評或自評的方法,說說自己和小伙伴的作品創意與閃光點,在活動及作品展示環節教師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揚幼兒,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并鼓勵幼兒將作品在自己家里或者幼兒園環境布置、節慶活動、玩具制作中進行展示。
三、結語
中國刺繡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豐富的藝術內涵,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開展刺繡教學,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熏陶幼兒的審美,并有助于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本文重點就刺繡在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從合理選擇活動內容,制定可行性活動目標;活動準備環節特色;活動過程的創新及效果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本文可以給幼兒園美術活動設計與教學帶來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國家教育部,2012-10
[2]邵一鳴.刺繡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開展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4)
[3]黃欽康.中國民間織繡印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