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石偉平,王云清
(1.江蘇理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2.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3.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1)
現代化進程中“三農”問題涉及整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是國家戰略的重點與難點。自2012年以來,黨中央每年頒布的“一號文件”無一例外都有關“三農”、聚焦“新型職業農民”問題。我國“三農”發展在有著“強大推動力”“持續牽引力”“巨大帶動力”“強勁驅動力”和“不竭源動力”[1]的同時,面臨著“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和“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學者西奧多·W·舒爾茨對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教育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經濟迅速增長的關鍵在于獲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現代的生產要素,依靠向農民進行特殊投資,以使他們獲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識”,這種“特殊投資”即“人力資本投資”。[2]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提升農民素質,積累人力資本,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需要。在這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以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農業企業負責人等為代表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村社會的先行者,扮演著重要角色。毫無疑問,培育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責。
然而,近年來,在實踐中迅速掀起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熱潮的背后,在部分地區卻存在著培育主體部門認為“培訓效果很好”,而培育對象直言“培訓沒什么用”的尷尬“隔空對話”。究其根本,是對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這一關鍵性的起點問題缺乏探究。學界對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的問題還缺乏應有的重視與關注,且對于職業能力的認識還較為抽象。張董敏等(2012)認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包括農業知識、農業行為、農業態度與動機等方面;蘇敬肖、焦偉偉(2017)則認為應涵蓋農業專業知識、思維能力、誠信正直、營銷知識與能力、農業生態環保責任等特征;薛彩霞、劉超、姚順波(2018)則提出應該涉及基本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農業及其政策法規、互聯網+思維與能力、文化創意思維與能力、產業融合思維與能力等維度。無論學界還是政府都未具體明確闡釋各類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尤其是當前占比最大的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在工作情境下應該會做什么。基于此,為了精準設計培訓課程、方案,培育一批能夠帶領貧困群體奮起的鄉村精英,職業教育應主動瞄準農村社會的精英階層。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是其在與工作直接相關或相關聯的情境中需要履行的職業責任以及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才能。不同能力框架的構建范式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能力/素質觀,而采取不同的構建范式可能會得出不盡相同的職業能力框架。通過對以曼斯菲爾德(Mansfield)為代表的職能分析范式相應的研究成果分析發現,范式的選擇與構建對象的特點緊密相關。針對從事的工作任務確定性程度較高的職業教育培訓對象,往往采取職能分析范式進行詳細的工作任務分析與職業能力歸納。通過對本研究中以農場主為代表的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自身工作性質特點的充分考慮,其工作任務兼具生產者與管理者的多重活動屬性,具備相對確定性的原則,以及綜合考慮當前還未有成熟的“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框架”可供借鑒的研究現狀,本研究采用職能分析范式(Functional approach),即強調職責能力和工作情境下根據職業要求標準開展工作的能力。以職能分析范式為依據,呈現了任務清單分析系統、任務分析法、DACUM等多元的具體開發方法,本研究將采取“工作任務分析”為具體的材料搜集來源與方法,從而掌握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工作過程的第一手資料。

表1 工作任務分析方法的操作過程及特點分析
工作任務分析作為一種實用而有效的收集關于工作任務、職業能力信息的方法,于20世紀50年代在人力資源領域被正式提出。該方法能夠在人員挑選、工作分配、職業培訓、績效評價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工作任務是崗位職業獲得的內容,是聯系個體與崗位的紐帶。[3]所謂工作任務分析方法是指在特定時間內,針對某一崗位或崗位群將工作任務進行分解,并將職業能力或行動分析出來。工作任務所描述的是崗位群要完成的事情,而能力描述的是為完成這些事情所應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4]具體資料收集的方法有直接觀察、職務問卷分析(PAQ)、時間記錄表、工作要素分析(JEM)等。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是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采用的方法是會議研討式任務分析法。參與分析的崗位專家是在行為事件訪談基礎上慎重挑選的較為優秀、善于思考、表達能力較強、具有相對豐富工作經驗且涵蓋研究類別所面向所有崗位的9位代表(具體參與者見表2)。

表2 參與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的崗位專家基本情況
經過崗位專家書寫、分析專家判斷整合以及結果的確認,最終研究成果呈現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完整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農場主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結果

續表
首先,基于一線崗位專家進行的工作任務分析發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領域主要涉及農場生產管理、農資采購與農產品庫存管理、農業互聯網創業營銷、農場員工管理、涉農財務管理、農場目標管理、關系組織與協調、社會責任承擔等8大方面。
其次,基于工作領域的研究發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工作任務包含23項。其中,農場生產管理領域涉及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與操作、農業生產基地評價選擇與建設、農業生產工作流程開發與標準化實施、農產品質量控制與管理、農業機械選擇使用與維修等工作任務;農資采購與農產品庫存管理領域包括農資采購與庫存管理、農產品庫存管理等任務;農業互聯網創業營銷領域涉及市場調研與信息處理、市場營銷計劃、農產品銷售預測與銷售渠道開拓等主要工作任務;農場員工管理涵蓋了農場崗位設置安排、雇請技術人員與農業工人、員工培訓等任務;涉農財務管理包括涉農經濟組織成本構成、成本/收益核算、財務制度建立工作任務;農場目標管理涉及工作目標制定與任務分解、計劃執行與會務組織管理、商務談判等工作任務;在關系組織與協調方面,包括內部關系組織與協調、外部關系組織與協調等任務;社會責任承擔領域則涉及農業安全生產責任承擔、為周圍農戶提供服務等工作任務。基于此,為了更為精準地獲得“生產經營型”崗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需在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職業能力標準。
第一,作為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農村職業教育,基于“四化同步”“三權分置”背景下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變革的趨勢,必須以前瞻性思維,主動開展人才培養供給側的改革,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教育投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而新型職業農民的“新”主要體現在該職業群體是以具有“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為職業,處于新的經濟環境、面臨新的制度安排,必然誘發出“新”的經濟行為模式,必然需要具備高素質。這意味著在農業現代化的時代訴求下,對于以農場主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論是從理念、知識、技能層面,還是整體職業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探究“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可以為我國未來進一步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問題提供前期理論積淀,為破解我國“三農”問題提供可供參考的新視角。
第二,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數量龐大、結構復雜、不斷更新的職業群體,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所面向的崗位群、具體工作職責、職業能力內涵及要求強度存在差異。在當前,扮演著“農業新技術的引入者、創業精神的激發者、市場經濟思想的傳播者”等“領頭羊”角色的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在目前為占比最大的群體,培育需求更為迫切。且毋庸置疑的是,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的要素結構最為復雜,且要求最高。基于此,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針對性與深入性,本研究將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因此,研究得出的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的8項工作職責領域、23項工作任務以及56條具體職業能力要素對于其他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僅具有一定程度的包含性與輻射性。若以此職業能力框架來指導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時,需有所側重并靈活采用。
第三,工作任務分析法具有嚴格流程、操作規范以及存在著“可以產生非常完整的工作分析”等優點,因此可以通過工作任務分析方法細致梳理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完整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要素構成。但由于不同開發范式下不同的開發方式得出的職業能力要素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后續需要通過行為事件訪談法等其他方法“三角驗證”“融合彌補”所搜集的數據,從而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要素這一研究成果的完整性與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