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青,章明輝
青少年缺乏體育活動和身體健康下降已成為全球熱點問題。2014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明確了高校關于加強體育鍛煉的要求,提出了體育強國建設的綱要,實施了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質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晨跑鍛煉作為大學體育教育的延續和有益補充,也是使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走向校園的重要舉措之一。傳統的校園晨跑,通過院系團委、輔導員、體育部多方組織,協同監督,在考勤方面耗費了較多人力物力,相對集中地安排了運動時間,鎖定了運動地點。運動參與形式多于實際運動體驗,多數晨跑鍛煉參與流于考勤打卡。此外,通過指紋簽到、刷卡鍛煉等簽到方式,設備花費交昂貴,易損耗,且必須依靠指定的打卡場所和相對集中的鍛煉時間,不利于學生早期自主自由早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鑒于學生在個人早鍛煉過程中缺乏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時運動監督,鍛煉僅依循個人主觀調控,跑步鍛煉較為盲目,實際鍛煉效果難以保障。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推進,跑步類app以其獨有的優勢和特點在諸多受眾群體中廣為認可及運用,且高校學生群體智能手機使用的高普及率,也為本項研究提供了現實實踐基礎。學院通過學期內設置42.195公里(即一個馬拉松長跑運動距離)為晨跑里程目標,以“運動校園世界”為例,探尋此類跑步APP在校園晨跑鍛煉行為中的應用研究,為高校學生晨跑鍛煉的科學評價及晨跑鍛煉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運動世界校園”APP在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晨跑鍛煉中的應用。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所需材料,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平臺中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學術期刊、文獻資料等,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以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18級在校大學生例,隨機抽取200人為調查對象。(1)問卷的設計。為確保問卷的合理性、有效性,問卷的設計上咨詢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學院、蚌埠學院、蚌埠醫學院等高等學校體育教師,各高校教師就問卷的設計、內容、排版等方面的問題給予意見和建議,通過對問卷的不斷修及完善,形成正式的問卷并發放。(2)問卷的發放及回收。采用紙質問卷發放形式開展調查,收回問卷200份,有效問卷200份。性別比例男女生各100份。(3)問卷信度檢驗。對于問卷的新都進行了重測發。對18級在校大學生男女各20名同學間隔10天后,再一次進行問卷重測。通過對前后2次問卷調查的選項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的分析結果系數為0.86,得出問卷顯示出良好的可信性。
1.2.3 訪談法
為深入了解跑步類APP在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實施現狀、實踐中有何利弊,對學生、學校的影響及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對學院教師及跑步APP校園管理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以獲得有效信息,為研究提供依據。
1.2.4 數理統計法
通過對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利用SPSS、Excel對有效問卷進行處理分析。
學生晨跑鍛煉管理辦法由學院統一部署,期初通過通知公告結合教師課上指導,進行“運動世界校園”APP的下載安裝與注冊。保障了該款跑步APP在學生晨跑鍛煉行為中的推廣與應用。要求學期內(16周),完成累計42.195公里的晨跑目標里程。實施細則:學期晨跑鍛煉時間點為每周一至周五早晨6:30——7:15。每日里程數計入上限為2公里,1公里起計入有效里程。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衛星布點若干,學生需按“運動世界校園”APP軟件的使用流程進行操作,系統會隨機分配跑步感應點位。學生使用APP在進行晨跑鍛煉時打開運動界面,選擇“隨機終點跑”,APP便會隨機產生相應跑步感應點位,跑步經過1個必經感應點位和任意2個普通感應點位(不涉及點位經過順序),并且滿足最低公里數要求,切換至數據操作界面,點擊“結束”按鍵,即可完成單次成績上傳。
2.3.1 學生對軟件的掌握程度
本學期18級共2227名學生注冊、使用“運動世界校園”APP進行晨跑鍛煉。其中男生1279人完成學期晨跑里程目標,占比57.4%;女生718人完成學期晨跑里程目標,占比32.2%。累計使用軟件次數65719次,有效計入次數52960次。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跑步軟件的正確使用方法,包括APP的下載安裝、“隨機終點跑”模式的選擇、跑步終止及結束后成績的上傳。
2.3.2 平均每周運動次數統計
通過對每周跑步次數進行卡方檢驗結果Sig<0.01,根據小概率事件和規則,每周跑步次數是具有顯著差異的,其中前四周和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明顯高出期望值。分析由于學期總里程數要求不高,學期內同學較容易達成目標里程任務。集中體現于學期初和學期末參與晨跑鍛煉的學生數較多。
2.3.3 平均每次跑步里程數統計
學期內單次跑步里程情況統計:單次跑步0-1公里人數占1.3%,1-2公里人數占28.7%,2-3公里人數占58%,3-4公里人數占9.3%,4公里及以上約占2.7%。分析,絕大多數同學每次跑步次數以晨跑里程數計入值范疇為單次晨跑目標,但仍有相當部分的同學利用跑步APP額外開展晨跑鍛煉。
2.4.1 使用態度
由表1可知,82%的同學表示運用跑步類APP能有效記錄每次跑步情況,并對個人參與晨跑鍛煉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14%的同學表示是否使用跑步APP對自己參與晨跑鍛煉作用一般,4%的同學明確表示使用跑步APP對個人晨跑鍛煉無影響。表2統計得出,57%的學生認為伴隨跑步APP個人用戶運動檔案的生成,有助于自己長期保持晨跑運動習慣,26%的學生表示跑步類APP對自我主動鍛煉、長期運動參與的促進效果一般,17%的學生表示跑步類APP的使用并未能對自己長期主動鍛煉產生影響。

表1 跑步類APP對學生晨跑督促效果調查統計n=200

表2 跑步類APP對學生長期晨跑鍛煉習慣養成調查統計n=200
2.4.2 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通過對晨跑鍛煉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運動世界校園APP在使用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使用問題,但在使用操作上,仍有部分問題需要解決。如GPS信號定位弱、跑步打卡過程中點位感應遲鈍等,雖然對學生單次最終晨跑里程數據的上傳沒造成影響,但降低了學生在跑步過程中的使用體驗。
1.跑步類APP對大學生晨跑鍛煉行為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強化學生對晨跑鍛煉的主動規范,提升學生對晨跑鍛煉行為的自我效能感。借由移動端跑步類APP能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運動效果和負荷。學生關于晨跑鍛煉的主動規范使得其晨跑鍛煉的態度更加積極。
2.跑步類APP的引入,不但利于指導學生進行早鍛煉,更使得學院學生晨跑鍛煉行為蔚然成風。跑步類APP的運用有助于分析高校學生晨跑鍛煉的實際情況,為高校制定合理的課外鍛煉制度提供有效依據,提高對高校學生晨跑鍛煉的管理效率與效果。使得“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理念更易深入人心,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易于構建富有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
3.盡管跑步類APP的應用極大程度地豐富了學生晨跑鍛煉體驗,健全完善學生晨跑鍛煉行為評價體系,但仍有部分同學在使用過程中存在違規作弊行為,常見形式如下:1.利用輪滑或自行車等騎行工具進行作弊;2.存在個別學生手持多部手機代跑現象;3.利用網絡尋求代刷工具或人為代跑…
1.鼓勵大學生在晨跑鍛煉過程中使用跑步類APP,以增強晨跑鍛煉行為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個人運動電子檔案;跑步時,充分發揮充分運動數據功能,使得單次運動效果更佳。
2.運用跑步類APP指導學院晨跑鍛煉時要科學規劃學期晨跑方案,學院早鍛煉管理辦法的制定重點在于行成良好的校園體育運動氛圍和強化晨跑鍛煉習慣。學院應結合實際,通過對學期目標里程數及單日計入里程等參數展開合理設定,有效地延展學生早鍛煉的出勤頻次;通過活動和長期鍛煉養成計劃持續學生晨跑鍛煉主動性與積極性。
3.運用跑步類APP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晨跑,但鍛煉周期內,仍需要教師協助監管、指導,保證學院晨跑鍛煉行為的有序開展;開展初期需結合學院、教師、學生組織等骨干力量行成較為完善的管理、監督體系,掌握學生跑步情況。通過不定期的巡查,正確樹立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強化學生自主鍛煉,灌輸教育引導理念,減少晨跑鍛煉作弊行為的發生。
4.針對跑步類APP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開發商應對軟件及時優化、提出技術創新,力求突破。應對群體使用管理單位,豐富相應功能模塊;強化監管與識別以提高數據記錄的精度,更好地適應于高校學生群體跑步鍛煉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