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豐,李艷茹
在我國的公開水域游泳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后,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隨著公開水域比賽被列入了正式比賽后,不僅推動了公開水域游泳運動的普及與發展,同時又激發了更多業余大眾對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的熱情,使得公開水域在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是科學的、有計劃的開展公開水域游泳的時間并不長,隨著公開水域比賽的普及越來越多,從而開展了許多面向業余群眾的大眾化賽事。通過這一系列的面向大眾的比賽與活動,使得我國公開水域的大眾愛好者逐漸增多,這些條件都有力的推動了公開水域在我國的發展。
群眾公開水域游泳主要以積極參加和健身鍛煉為主,參賽成績為次要,主要以普通大眾、退役運動員為參與對象。雖然在我國,群眾公開水域游泳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程度上的普及發展和理論基礎,但公開水域游泳依然有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例如一些安全問題的保障以及制度不完善、國內的公開水域理論知識仍然不系統不全面、在已有的經驗模式上開展活動,不能夠及時進行創新,缺乏理論的指導以及針對于公開水域的相關研究和文獻相對較少。
鑒于此,本次調查報告主要是針對參加2019千島湖公開水域游泳比賽業余愛好者進行調查,并探討群眾公開水域游泳的開展現狀,調查分析關于對開展群眾公開水域游泳活動出現的相應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在分析相關問題的基礎上,為更好的開展、普及群眾公開水域游泳,更好的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貢獻。以此來促進我國公開水域游泳在群眾中的開展。
本文以2019千島湖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的參賽者作為調查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在論文的撰寫與設計調查問卷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了解我國公開水域的發展歷史、開展現狀以及相關信息等,瀏覽了互聯網的相關新聞報道,查閱中國知網的相關期刊、文獻,收集和閱讀國內外專家及科研人員關于公開水域游泳的論文資料。
2.2.2 問卷調查法
為了便于調查我國公開水域游泳在群眾中的開展現狀,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主要以紙質版及網頁版問卷在2019年11月進行發放,11月底回收大部分問卷,進行分發調查,問卷主要是以調查業余大眾對參加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的動機、以及對參加比賽擔心的問題等進行調查,并使用SPSS 21.0做出信度分析。

表1 問卷發放、回收統計表單位(份)

表2 問卷信度調查表
為了檢驗本論文的問卷是否具有內容效度,本論文采用了專家判斷法,對本論文設計的問卷進行測驗,并請專家對問卷做出“非常合理、比較合理、合理、不合理”的程度進行評價。

表3 問卷效度發放表

表4 問卷效度檢驗表
2.2.3 數據統計法
為了能夠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我國公開水域游泳在群眾中的開展現狀,運用Excel 2010對所調查的問卷內容進行錄入、計算、整理和歸納。找出其主要影響因素,并結合組內顯著差別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
2.2.4 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并根據統計數據對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
2.2.5 訪談法
為了對問題有更針對性的分析,對參與群眾公開水域的相關專家進行了微信訪談,以此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表5 訪談專家職稱一覽表
3.1.1 年齡結構
從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來看36歲至45歲的人最多占27%,其次為46歲至55歲占26%,26至35歲占21.8%,18至25歲占11.4%,55歲以上占9.6%,18歲以下占3.1%。

圖一 年齡結構
3.1.2 職業分布
參與調查的職業分布中我們得出,工薪階級的人占比最多,占42.7%,自由職業占27%,退休人數占16.6%,工、農占8.3%,學生占5.2%。

圖二 職業分布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參加公開水域游泳比賽的男性選手較多,并且多處于36歲至55歲,工薪階級比例較大,因為公開水域項目距離較長,需要運動員有著良好的體能,所以男性選手可能更適合參加,而從年齡分布來看,各個年齡階段均有參加公開水域游泳比賽并且參賽選手年齡偏大,說明此項目沒有過高的年齡限制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游泳愛好者,而在工薪階級占比大也是因為比賽一般設置在周六日進行,并不會影響到參與者的正常工作。
3.2.1 參加游泳項目的年限
從調查結果中看出參加比賽的選手多參加多年的游泳鍛煉,其中6至10年人數占37.5%,10年以上人數占31.2%,3至5年人數占21.8%,1至2年人數占9.3%。

圖三 參加游泳運動的年限
3.2.2 參加公開水域比賽的年限
調查者參加公開水域的年限最多為3至5年人數為43.7%,其次是1至2年人數為27%。5至10年人數18.7%,十年以上人數10.4%。

圖四 參賽年限
3.2.3 參加專業訓練經歷

圖五 參賽者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比例
參與調查的參賽者中23%的人曾經接受過專業的游泳訓練,77%的人并沒有接受過。雖然公開水域需要參賽者有一定的游泳運動年限和比賽經驗,但大多參賽者都是業余愛好者,所以在運動能力方面并沒有過高的要求
3.3.1 參賽理由
每年在全國各地的公開水域比賽能吸引不少參賽者的參加,而從調查中顯示出,有29.1%人選擇參加公開水域的原因是為了強身健體,21.8%的人表示為豐厚的將近,其次分別為:為挑戰超越自身的極限、結交朋友、單純愛好、參賽地的人文環境及其他。因此除了自身的愛好和對自我的挑戰外,外部的刺激,如獎金的激勵、參賽地較好的人文環境與熱烈的比賽氛圍都能吸引一部分人參與到比賽中。

圖六 參加公開水域的原因
3.3.2 賽事信息獲取
從調查中顯示,參加調查的人群中有47.9%的人獲取相關的參賽信息是從官方網站中,36.4%的人為泳友間的互相告知,15.6%的人為通過媒體宣傳,從訪談和資料查詢中我們發現,我國公開水域項目并沒有設定專門的網站公布相關的比賽信息,其比賽信息基本是從中國游泳協會官方網站和中國冬泳協會的網站上發布,而有一些較小型的比賽則是由主辦當地的體育局發布信息,信息資源整合度不高,較為閉塞,而媒體對其關注度也較低,很多信息的傳遞都是由泳友所在的俱樂部或當地游泳協會傳遞的,這樣會使一部分參賽運動員不能及時得到參賽的相關信息,阻礙了公開水域游泳項目在群眾中的開展。

圖七 參賽者的信息獲取渠道
3.3.3 參賽水域
根據國際泳聯所給出的相關規定,公開水域游泳比賽應在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中舉行,同時在公開水域游泳比賽中分為三類,一是公開水域長距離比賽、二是橫渡江河比賽和三是游渡海峽比賽。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6.4%的選手更喜歡在海域中進行比賽,30.2%的選手選擇在江、河中,20.8%的選手選擇湖泊,而我國開展的最好的公開水域比賽也是在海域、江河、湖泊中國的比賽,如每年的汕頭國際馬拉松比賽、夏金橫渡賽、黃河挑戰賽、暢游長江、千島湖馬拉松游泳比賽等活動,通過訪談我們得知運動員喜歡海域的原因是因為海浪比賽的舉辦地往往是海濱城市更加吸引人參加,而挑戰性也更大,長江、黃河等水域的挑戰賽具有多年的歷史,較為正規并且獎金誘人。

圖八 參賽水域
3.3.4 參賽季節
受調查者有55.2%的人選擇多在夏季參加比賽,28.1%人選擇冬季,9.3%人選擇秋季、7。2%人選擇春季。據調查我國游泳中心每年都會舉辦7.16全民游泳健身周和全國冬泳日,在此期間全國各地都會開展內容豐富、各式各樣的游泳健身活動。所以參賽運動員也多在夏、冬季進行比賽。從氣候來講,夏季氣溫較高,水溫較為適宜游泳,而冬季雖然溫度寒冷氣候惡略,但卻有相當一部分游泳愛好者挑戰冬泳項目,并受到不少中老年選手的喜愛。

圖九 參賽季節
3.4.1 賽事組織的后勤報站
從調查中看出,雖然有45人認為后勤保障到位,但還有51人從不同方面認為缺少后勤保障,有20人認為在比賽過程中缺少引領船只,13人認為缺少救護人員,17人認為缺少補給人員。而公開水域比賽由于比賽環境較為復雜,可預見性較差,所以在公開水域游泳活動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如果還只采用固定的后勤保障制度,不能完全相適應。因此,在公開水域游泳比賽及活動中,需要制訂相應的后勤保障制度與相應的緊急情況措施,保證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采取相應的措施,相對與美國等國家,由于我國開展以及普及公開水域游泳的時間相對較晚,因此導致了不同地區所普及活動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只是進行了初步的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有的卻已經有了一定的開展的基礎。針對于公開水域比賽的開展情況,同樣不同地域地區的相應專業人才參差不齊,所以這勢必影響公開水域游泳活動的順利開展。

圖十 后勤保障
3.4.2 賽事組織的安全保障
經過調查發現,認為在公開水域比賽與活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占據了25%的參賽選手,安全保障不夠,同時由于公開水域游泳對場地要求比較苛刻,需要是在江、河等自然環境下進行,會受到一系列自然環境的影響,例如風向問題,溫度問題等等,由于公開水域的環境特殊性,所以需要對參賽選手安全應當進行全方位的保障。

圖十一 安全保障
3.4.3 賽事組織的數量、模式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我國的群眾公開水域游泳具有了一定的基礎,雖然會定期舉辦一些公開水域游泳比賽,例如全國公開水域游泳公開賽、長陽清江畫廊橫渡接力挑戰賽、搶渡黃河等等,開展比賽的時間由于受到氣溫等因素的影響,大致上都在每年的6月到10月之間,但經調查,我們發現受調查者有34%的人還是認為比賽的模式與數量還是比較單一。

圖十二 比賽數量、模式
3.4.4 賽事組織的獎金分配
每年的公開水域比賽中,主辦單位或參賽俱樂部都會為參賽運動員提供一定金額的獎金獎勵,來激勵大眾參加比賽的積極性,獎金金額最高的為每年7月15日主辦的長江橫渡節的搶渡項目,冠軍獎金為10000美金,今年增加至20000美金,其余比賽的獎金數額也基本上在10000到3000人民幣,從調查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的參賽原因是因為獎金的數額豐厚,而78%的人認為比賽的獎金合理并且具有很大吸引力,22%的人認為不合理,沒有吸引力,因此豐厚的獎金也是可以吸引很多參加到比賽當中。

圖十三 參賽者對獎金的滿意度
3.4.5 賽事組織的宣傳力度
從調查情況中我們得出有42%的人認為媒體針對公開水域的益處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雖然公開水域游泳對大眾具有強身健體等利處,但是我國也沒有建立類似于游泳,籃球類似的專業性網站,使得普及度遠遠不夠。通過文獻了解,在國外的大學,高中對公開水域的重視程度特別高,學生們的興趣也非常的濃厚,建立了許多相關的俱樂部,在比賽過程中,媒體會對賽事進行全程性的轉播。所以,由于我國的媒體對該賽事的不重視,造成了該項目的普及性在群眾中并不高。在國外以健身、挑戰為主要目的和倡導的公開水域游泳活動,因此許多民眾將挑戰極限的思想代入其中,更加高漲了群眾的熱情。從另外一方面說,因為媒體大多數針對的是游泳、籃球、足球等運動大項進行直播和宣傳,也導致了一些人逐漸對該項目喪失了熱情。

圖十四 賽事的宣傳力度
1.通過調查發現公開水域游泳項目業余參與者年齡段普遍偏大,年齡段偏小的人群參與度不高。
2.參賽者大多參加游泳運動多年,并有一定的參加公開水域比賽的經驗,但大部分參賽選手都是非專業出身,說明該項目門檻較低,適合長期鍛煉的大眾。
3.公開水域比賽對游泳愛好者的吸引力較大,并有獎金激勵、參賽地較好的人文環境以及熱烈的比賽氛圍,通過比賽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業余游泳愛好者的交流環境。
4.我國群眾公開水域游泳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比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比賽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比賽數量少、媒體對該項目的宣傳力度不都大、后勤保障不到位等多個方面。
1.在自然條件合適的地區,應利用我國充足、優秀的后備人才資源,把公開水域游泳培納入至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中目標,不僅能夠促進我國公開水域人才的增長,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求生技能的熟練。
2.公開水域近年來受眾較廣,對于愛好者們應該建立相應的俱樂部。并應可配備專業指導教練,利用假期等時間對公開水域愛好者做相應的技術訓練和比賽指導。
3.媒體應對賽事進行積極的宣傳,通過賽事轉播,官方公眾號等進行多方面的宣傳,同時加大對賽事的重視程度。
4.在比賽中加強對運動員的安全保障,除了配備救生員、救生船以外,對每一名參賽選手進行多方位的跟蹤,以此保證各個參賽者的安全。
5.比賽也應增加數量、質量和規模,可增設接力賽、橫渡賽、強度賽、鐵人賽、暢游活動等,也可按照運動員運動水平進行分組比賽,調動業余選手的參賽積極性。
6.加強我國的公開水域賽事管理人員培養,并提高后勤保障水平,提高保障人員素質,在賽事中制定有針對性并健全的保障機制,保證賽事的完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