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明法
我國每年約四千名專業運動員退役,近40%的退役運動員得不到妥善安置。較多專業運動員文化學習不夠系統,職業技能缺乏,存在不同程度的傷病或肌體勞損,在訓期間大多封閉訓練與社會交往較少,對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形勢不夠了解,主觀期望較高對自身缺乏清晰的定位,社會支持不夠全面等種種原因導致退役后職業轉換困難,對于許多專業運動員來講退役后就直接面臨著失業。
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做好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工作的意見》(體人字[2007]151號),首次提出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并提出職業轉換過渡期內的主要任務。2010年,國務院轉發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3號),表明國家非常重視專業運動員職業轉換問題,完善運動員退役保障體系,構建專業運動員職業轉換支持體系,優化運動員退役再就業安置措施,為運動員創造良好的職業轉換環境及政策保障。

圖一 2007-2017年職業轉型培訓班舉辦數量與培訓人數情況
截止2017年全國總計舉辦了108期運動員職業轉型培訓班,累計培訓時長3000余天,累計為5076余位運動員進行了職業轉型培訓,培訓內容涵蓋了綜合素質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社會指導員培訓、就業創業培訓、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前培訓等等。其中,“十一五”期間共舉辦了30期運動員職業轉型培訓班,為1562名運動員進行了職業轉型培訓;“十二五”期間,累計舉辦了48期職業轉型培訓班,為2539名運動員進行了培訓。自2007年至今開展了30多個職業轉型項目培訓,包含職業技能類項目、體育職業資格輔導類、綜合素質類、就業創業指導類、行政文秘營銷英語、體育場館管理員類、執教能力類等。
職業轉換是運動員職業生涯中承前啟后的階段,為客觀全面研究運動員職業轉換對在役運動員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4份。通過了解在役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退役準備、社會支持等狀況,分析運動員職業轉換中的問題,為運動員職業轉換提供幫助。
文化學習方面,運動員在訓期間訓練和比賽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49.3%的運動員學習狀態不理想,訓練之余靠自學甚至只訓練不學習。部分運動員只關注運動成績不重視文化學習,學習意識淡薄。訓練隊很少設置或者沒有設置運動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利于培養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解決學訓矛盾。
對退役意愿的調查顯示,沒有退役想法的占53.4%;有退役想法占46.6%,兩者相差6.8個百分點。23.5%的在役運動員退役準備較少,35.4%的在役運動員沒有準備。對運動員退役后的規劃準備進行卡方檢驗,卡方值為38.338,p<0.01,應拒絕檢驗的零假設,即有退役想法的在役運動員對退役后的規劃和準備程度更加充分。對退役后從事職業的調查顯示30.9%的運動員希望從事體育相關工作。較多專業運動員從事非體育相關的職業,選擇自主擇業、創業。
對運動員參保種類調查顯示,67.3%運動員僅加入“基本醫療保險”,運動員傷殘保險保障覆蓋面不夠廣。保險保障不足影響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不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72.8%的運動員退役后最希望得到政府部門、運動隊或俱樂部、教練或家人朋友的幫助。57.8%的運動員對職業轉換保障政策了解較少甚至不了解,運動員無法及時獲得職業轉換幫扶信息,無法有效利用保障政策完成職業轉換,不利于完成職業轉換。
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保障政策較少,運動員傷殘保險覆蓋面不夠廣,保險種類形式單一,社會和商業保險缺乏參與。運動員對職業轉換的保障政策了解較少甚至不了解,說明宣傳力度還不夠。運動員退役后選擇的幫扶組織較少,社會支持方式單一,社會團體組織參與度較低。
運動員轉型培訓缺乏長效的輔導培訓機制,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缺乏。培訓的時間較短,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在課程設置上較少考慮運動員個體差異、文化素質水平,運動項目差異和退役運動員自身需求;部分職業轉換培訓參與門檻較高,許多專業運動員沒有機會參加。
部分運動員學習意識淡薄,大部分訓練隊沒有設置運動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運動員對退役后規劃準備較少,較難定位社會地位,對職業轉換存在“恐慌心理”持續社會化困難。
職業技能培訓與輔導是促進運動員職業轉換的有效途徑。職業轉換培訓應該充分考慮職業需求、運動員文化基礎及擇業意向三方面因素。體育部門要聯合社會各培訓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為運動員提供職業轉換培訓支持。還需強化運動員的文化教育。
加快推進運動員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工作。統一目標優化管理體制,強化運動管理部門職能,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團協會共同投入,多方合作體系。
鼓勵自主創業的扶持體系,完善一站式的創業服務體系和“一對一”式的創業幫扶模式,建立長效的跟進體制。在政策和費用上為退役運動員給予支持和減免。依據全民健身實施綱要,把職業轉換和保障工作與社區相結合,發展社區體育指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