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寒
鄧州市動物檢疫站,河南鄧州 474100
新生仔豬低血糖癥主要是表現出衰弱無力,運動失調等情況。由于仔豬出生后血糖水平急劇降低,而血液非蛋白氮含量急劇升高,并出現腦神經機能障礙。
新生豬低血糖癥是仔豬的血糖含量大大下降,同時非蛋白氮的含量也大幅增加,腦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異常代謝性疾病。這種癥狀主要發生在1周齡以下的仔豬身上,特別是出生2~7日齡的仔豬,發病率高達30%~70%,通常情況下是一窩仔豬全部或部分相繼發病。而年齡比較大的豬不會出現該病癥,所以也稱為乳豬病。
新生仔豬低血糖癥的臨床癥狀最初為突然不吮乳,衰弱無力,精神沉郁,毛色發暗,體溫下降,體表皮膚冰涼,呈蒼白色。運動不調,步態拘束,走動不穩,獨自在地下伏臥或鉆入墊草中睡覺。發病后期,往往臥地不起,并且神經癥狀明顯,如驚厥痙攣,流涎,空嚼,口腔有少量白沫,眼球震顫,肌肉顫抖,四肢呈游泳樣劃動或角弓反張。反應遲鈍,甚至對外界事物毫無反應,脈搏緩慢,體溫快速下降到36 ℃以下,皮膚厥冷。仔豬情況較嚴重時會出現昏迷,機體衰竭而死亡。病程通常在數小時之內,也有拖延1~2 d的情況。
仔豬出現低血糖癥多在氣候寒冷的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則較少出現。該病一般為急性發生,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通常為50%~100%。仔豬出現該病癥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很快死亡,所以要對該病有足夠的重視,快速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母豬如果妊娠階段飼養條件不良、營養不足或者營養不均衡,可能會導致產后缺乳,乳汁過少甚至無乳,都會使得仔豬吮乳過少[1]。同時,如果母豬在妊娠過程中被喂養品質不好的飼料,或者患有疾病,也會出現乳汁質量不好,乳汁中含糖量較少的情況,以至于仔豬出現低血糖癥。
母豬乳頭數量與仔豬數量不成正比,乳頭少仔豬多,造成個別仔豬吮乳不夠,或者母豬拒絕哺乳,都有可能引起仔豬出現低血糖癥。
此外,母豬的初乳過濃,蛋白和脂肪含量過高,對仔豬腸胃功能產生不良影響,消化吸收較差,也會引發該病癥。
仔豬患有低血糖癥可能是先天缺陷,糖原不足,先天性肌震顫,同種免疫溶血性貧血,仔豬出生就比較衰弱,生存能力相對較差,使得仔豬吮乳出現問題,不能充足吮乳,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都會導致該病癥的產生。
仔豬如果感染鏈球菌病、大腸桿菌病、傳染性胃腸炎等病毒,會影響吸乳量,造成消化不良,以至于營養不良,出現低血糖癥。
此外,仔豬出生后活動量日漸加強,身體所耗糖量也逐漸增加,所以豬在胎兒時期缺糖,或者生產后所需糖分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都會使得血糖快速下降,出現一系列病癥。
仔豬腦組織機能要想正常活動,必須有足夠的能量,該能量主要來自糖的氧化。可是腦組織中的糖元較少,不能滿足腦組織需求,所以血液要不斷供給其糖分,一旦血糖含量過低或者供給不及時,則會致使腦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腦神經異常。
除此之外,飼養環境的溫度過低,或者當地氣候異常,過于寒冷等情況都會引起仔豬低血糖癥。
3.1.1 根據母豬妊娠階段進行適當的飼養
母豬在各個妊娠階段,生理特點不同,飼養人員應當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做好養護工作。首先,在母豬產前的40~50天,飼養人應根據母豬的情況對飼料進行調整,適當地增加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蛋白質等飼料的含量,保證母豬獲得足夠的營養,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當然,喂養也要適度,不宜太過,否則肥胖的母豬和胎兒都是負擔[2]。其次,在母豬生產前幾天開始適當補糖,如在飼料中添加含糖物質,避免胎兒先天性糖原不足。再次,豬舍要干凈衛生,保持干燥,避免懷孕母豬生病,特別是乳房或生殖器官出現問題;要保證豬舍安靜,避免太過嘈雜,防止母豬出現各種應激反應。最后,母豬生產后要及時進行清潔,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外陰部和后軀進行清洗,將臍帶、胎衣和帶血的墊草等處理干凈,保證母豬和仔豬所處環境干凈衛生。
3.1.2 加強對仔豬的飼養管理
飼養人員要確保仔豬攝取足夠的母乳。首先,如果母豬乳汁不足,要快速采取人工哺乳。其次,要控強扶弱,固定乳頭,保證每個仔豬都能吃到母乳,從而提高仔豬的免疫力和生存能力[3]。最后,要保證仔豬生長環境干凈衛生,避免仔豬感染病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產生較壞的影響。
3.2.1 立即補糖,腹腔注射或前腔靜脈注射10%~20%葡萄糖5~10 mL,4~6 h一次補糖,連續2~3 d。重癥低血糖還需肌肉注射2~5 mL樟腦水,如果有條件可在補糖30~60 min后肌肉注射10 mg ATP,從而緩解癥狀,使仔豬體溫恢復正常。
3.2.2 輕癥低血糖可以采用口腔灌服葡萄糖,每次3~5 g,每天3~4次,直到仔豬體溫和身體狀況恢復正常。在采取治療措施過程中,應避免中途停藥,否則可能出現復發情況,出現預后不良反應。
3.2.3 對于體質較弱哺乳母豬,可肌肉注射4 mL復合維生素B、4 mL維生素B12,飼養時添加口服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