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笙清

清明是我國傳統的歲時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在第五位,是春天的第五個節氣。對清明的景象和物事,古代詩人吟詠不絕,竹枝詞里亦有一些佳詠,或描述清明祭祀的民俗風情,或描寫外出踏青品賞風物,或寫插柳、戴柳、射柳,或寫牽鉤(即“拔河”)、蹴鞠、蕩秋千、放紙鳶,體現了清明時節民俗活動的豐富多彩。
清明以祭祀為主,每到清明,人們都要給逝去的親人上墳祭掃。清代成都人楊燮寫過百余首《錦城竹枝詞》,其中有一首《清明節》,刻畫了清代早中期成都人在清明時節紛紛出城到郊外上墳祭祖的情景,尤其描述了女人乘轎“走挨肩”的盛況。詩曰:“城中上冢趁晴天,女轎夸多走挨肩。穿過街坊來狹陌,菜花黃到繡裙邊。”字里行間,天高云淡,春意盎然,阡陌上的油菜花已是一片耀眼的金黃。在陽光明媚的艷陽春日里,人們蜂擁出城,為先人掃墓,以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思時之敬”,充滿了畫面感。
清明時已近暮春,此時的郊外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芳草如茵,溪流淙淙,秧苗綠稻田,菜花黃阡陌,好一派春和景明的氣象,于是成為古人游山玩水作逍遙之游的大好時節。比楊燮年長一百余歲的清初詩人吳喬,他筆下與清明有關的《成都竹枝詞》,著力描述的是清明時節成都女性沖破傳統封建禮教束縛,走出閨閣,悠閑自在地踏青賞春的畫面:“春羅衫子鳳頭鞋,借踏青名以遣懷。惹得菜花裙腳滿,陰將繡帕背人揩。”吳喬雖是江南太倉人,卻在蜀中生活多年,這首竹枝詞使用了成都方言“陰將”(意即“悄悄地”),可見作者已深深融入當地社會,對成都地區的清明物事印象非常深刻。
晚清詩人王泰偕寫過《吳門竹枝詞》四首,分別刻畫了上巳(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立夏、小滿的物事風情,其《清明》詩曰:“唐家天子重清明,細柳為圈賜侍臣。新人吳中風土記,家家門卷柳條新。”吳門,蘇州一帶,因蘇州曾為古吳國都城,故有“吳門”之謂。這首竹枝詞提到的“唐家天子重清明”,說的就是被宋代詩人黃庭堅贊譽為“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介子推追隨晉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曾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可謂功莫大焉。可重耳回國成為晉文公后,大封功臣時卻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棄功名利祿,隱于綿山。后來晉文公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持不下山,與老母親相抱死于柳樹之下。晉文公追悔莫及,遂下令將介子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不許國中舉火燃炊。寒食節與清明相近,于是就有了清明的紀念氛圍。相傳晉文公后來上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民間就有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南朝梁宗懔所撰《荊楚歲時記》中就有“江淮間寒食節,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到了唐代,唐太宗賜給大臣柳條編制的柳圈,以示賜福驅疫。從這首竹枝詞可見,吳中地區“家家門卷柳條新”,已成為清明時節的一種傳統民俗。

元代畫家王振鵬繪《馭馬踏青圖》
寒食祭祀介子推和清明插柳的習俗,在湖北武漢地區同樣存在。清道光年間寓居漢口十余載的浙江余姚秀才葉調元寫過《漢口竹枝詞》292首,其“時令”篇中有兩首就已提到。其一曰:“寒食無人掃夜臺,冥錢恐屬介子推。當年逃祿綿山隱,死后偏爭紙腚來。”其二日:“和煙折得柳枝新,插向門前滿眼春。兩鬢更教簪嫩葉,清明時節重閨人。”前者提到祭祀先祖應在寒食節之后的清明節,并記述了介子推的故事;后者則刻畫了武漢人清明插柳的習俗。
清明時節,古人在掃墓祭祀之余,還有在郊野席地而坐飲酒炊食的習俗,明人劉侗撰寫的反映北京地區風土人情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清明日,男女掃墓,……擇園圃,列坐盡醉”的記述。清康熙年間,流寓崇明(今上海崇明區)三十余年的安徽歙縣人吳澄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寫下《瀛洲竹枝詞一百首》,其中有一首《祭祖》,描繪了崇明人清明時節帶著清酒食物上供祭祀先祖、為墳冢添新土的場面:“挈盒攜樽郊外行,新蓬圓子祭先瑩。原頭累累瓶裝骨,冢上添泥貼太平。”新蓬圓子是用蓬蒿榨汁與米粉一起做成的圓形食物,又稱青團,崇明人以之祭祀先祖后多果腹充饑,意即與先人共享,追思之情拳拳可鑒。成都地區清明風俗,亦有墓前野炊的描述,清晚期詩人馮家吉有一首《錦城竹枝詞》:“楝花風里過清明,準備榆羹麥飯行。水郭山村人拜掃,紙灰蝴蝶舞縱橫。”這首竹枝詞描述了生活在清末的成都人于墳前“拜掃”之后席地而食的情景,可見簡單的榆羹和麥飯,是舊時成都人清明上墳后充饑的主要節俗食物,不食大魚大肉珍饈美饌,亦寄托了對逝者的哀思。
清明時節牽放紙鳶(風箏),亦是清明民俗活動的一項重頭戲,古人認為這個時候放紙鳶,可以祛病消災,帶走晦氣。“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這是清代詩人郭麟寫的一首竹枝詞,其中就提到清明時節放紙鳶和蕩秋千的習俗。另有一首《崇明竹枝詞》,描述了舊時上海崇明地區清明時節放風箏的情景:“日暖晴空響鶴琴,磨刀審紙做風箏。今年扎個雙蝴蝶,賽落他家九串鈴。”
竹枝詞植根于民間,源于生活,膾炙人口,無論是山川勝跡、人物風流,還是歲時風俗、百業民情,都有描述,且被吟詠。與清明有關的竹枝詞,雖然有些近乎打油詩,卻是古人對清明最真實的描摹,淺吟之間,就像在欣賞一幅幅充滿民俗內涵的風情畫,讓我們從中了解到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