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期課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進,高校接連展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探索,致力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在新媒體背景下,廣大高校教師務必要高度注重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思潮中辯證思考,成長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愛國主義? 大學生? 影響
引言:在新媒體背景下,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提供了有效支撐,教育渠道被大幅度拓寬。但與此同時,網絡空間的無序、網絡思潮的良莠不齊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沖擊,對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存在著潛在影響。所以,高校方面必須在新時代背景下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拓寬網絡平臺,激發廣大青年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新媒體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的挑戰
(一)網絡輿論傳播范圍廣
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越來越多具有不同功能的社交媒體逐漸興起,并逐漸向集約化、層級化的方向演進,社交媒體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在傳統社會傳媒形式下,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以及紙媒來實現,而新媒體則直接打破了限制思想傳播的空間和時間界限。作為時代發展進步的產物,新媒體作為輿論傳播媒介來說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影響力度大等一系列特點,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所以,一旦一些不良言論和錯誤思想觀念在互聯網上發表,其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蔓延開來,最終威脅到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安全,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工作埋下嚴重的風險隱患。
(二)圖像表意狂歡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壯大激發了廣大青年群體的網絡社交熱情。而在網絡社交中,大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用文字來傳播信息,而是更多的采取圖文結合、動態圖像甚至是大量表情來進行信息傳遞,信息傳播所帶來的影響更加縱向深入。在網絡上,圖像表意狂歡的背后是很大一部分帶有政治因素的圖像信息的傳播,而一旦傳播過程中存在疏漏,那么可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錯誤理解,最終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發展起到阻礙作用。而且,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角度來看,圖像表意狂歡表面上來看是他們對于感官刺激的追求,但是從本質上來看,確實其對自我身份的不認同,使大學生自我歸屬感被弱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在流通性極強的互聯網中,涉及到國家主權以及政治權利的敏感話題難以追根溯源,模糊的表述會讓部分青年學生產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印象,在潛移默化中侵蝕學生的思想,影響極其惡劣。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愛國主義的培養策略
(一)講好中國故事
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他們具有無限的熱情和活力,具有美好的未來和前程。所以,高校方面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主張,加強思政教育的全面覆蓋。為穩定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框架,高校思政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樹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以及制度自信。客觀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故事蘊含于國家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建設的具體活動中,是推動國家繁榮和富強的內生動力。所以,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集中觀看反映我國社會建設進程和成就的紀錄片,引導學生去發現我國在各個重要關鍵時間節點所出臺的一些政策文件,感受黨中央部署的先進性和務實性,從而促使廣大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當然,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基礎在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具有深刻的認識。所以,各大高校應積極組織開展公共課教學,通過思政教育來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和文化的自覺,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理論素養,促進學生各項素質全面發展。
(二)加強媒體融合
雖然新時期大學生熱衷于從互聯網獲取信息,但是卻很少有大學生通過互聯網來獲取實時熱點內容、國家政策內容,這是青年群體的一種共性現象。所以,院校方面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方面必須強調趨利避害,專門針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開展工作打造新媒體平臺,從而掌握思想輿論的主動權,避免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被邊緣化。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院校方面不妨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真實體驗功能,同時借助新媒體教育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并以此為基礎循序漸進的拓寬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渠道,為青年大學生思想的進步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網絡治理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總有一些不法人員以及國外團體企圖挑戰國家主權,而具有虛擬、匿名特質的互聯網就為這部分人員提供了一方沃土。但是,網絡絕對不能成為非法輿論傳播的法外之地,一切威脅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都必須受到嚴厲打擊。所以,高校方面在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引領的同時,國家政府部門也需要加強對網絡環境的治理,對網絡攻擊、網絡造謠、黑色網絡交易持零容忍的態度,從耳從根源上擊碎宣傳負面思想主張的輿論空間,避免網絡成為犯罪者的棄存空間。與此同時,高校方面應發揮領頭羊作用,為大學生群體乃至廣大青年群體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輿論導向,確保其能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系列工作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結語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是每一名炎黃子孫烙刻在骨血里的使命,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數千年的基礎保障,愛國主義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絕對不能出現斷層。即便在多元化思潮興起的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方面也要積極迎接挑戰,通過信息化思政教育和傳統思政教育的融合,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成長為時代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李春易,李燁,劉晴,宋開賀,佟保遠,梅思琦.網絡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5):146-148.
[2]葛明星.“互聯網+”時代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及對策[J].高教學刊,2020(20):42-44+48.
作者簡介:
王云裳(1983.0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漢字藝術研究。
基金項目:
1. 2020年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重大項目(浙發改環資{2020}85號).
2、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青年專項課題(編號JKY2019043).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王云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