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必須堅守的一項基本國策,對于通過國家行政的方式建立法律條文來約束人們行為方式的做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商鞅變法。對于商鞅變法的正確與否,史學界歷來各有分說,抨擊者認為商鞅變法所規定的條文過于苛刻,對于彼時人們的處罰過于殘暴,有違人類文明史的書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商鞅變法通過樹立“法典”的形式來輔助行政,通過“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施行規范對治理國家與維護社會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強國起到了借鑒作用;從“以史為鑒”這個角度看,任何脫離人民大眾切身利益的法律政策,都會被歷史煙云所埋沒。
《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與流變》一書是由蘭州大學文學院楊玲教授著述并于2017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學術著作。全書重點探討了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影響以及相關流變,通過文獻與人物相對照的方式為讀者進行了整體綜述。立足于文獻,授之以重點人物言行之張力,獨辟蹊徑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與主張,為研究先秦法家思想流變做了鋪墊。
一、本書研究對象重點而突出
《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與流變》一書也提到了關于“先秦法家”的術語界定,關于為什么不是“秦漢法家”而是“先秦法家”,楊玲教授如是說:“商鞅的法家思想與秦國互相成全了對方。沒有商鞅,就沒有后來強大的秦國;沒有當時的秦國,商鞅的法家思想也不可能實施得那么徹底”。商鞅的主要貢獻在于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促使了強大秦國國力的強盛,進而為秦朝的大一統做好了準備。
楊玲教授在談到“先秦”“秦漢”等詞匯時也有自己的相關見解,秦與漢相提并論的時候,意思肯定是“秦朝”,之所以在著作中談到嬴政、呂不韋、李斯、趙高等人,是因為他們是秦國向秦朝過渡的關鍵人物,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相關研究,既豐富了史料,對本書主旨的挖掘也起到了增磚添瓦的作用。此外,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寫的《呂氏春秋》亦被納入研究視野,其重要原因在于該書在成熟體例以及部分篇章的思想內容上與法家思想相關。聯系嬴政與呂不韋之間的關系,對秦朝初期的治國理政必定有所影響。可以這樣說,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重在學術思想上的謀劃,而秦嬴政開創的秦王朝則是一次具體而生動的社會實踐。
李斯、趙高和秦二世三人在本書的研究重在涉及“流變”的具體環節,同時也為先秦法家在秦朝的最后嬗變呈現了多變的色彩。對于以上三人的研究,楊玲教授通過多部歷史著作進行佐證,例如在論及“李斯與先秦法家”一節時,重點通過司馬遷《史記》中的《李斯列傳》、東漢王充的《論衡》、韓非的《韓非子》、班固的《漢書》等作品進行論述。在論及“趙高與先秦法家”一節時,除了《史記》的相關篇章外,還通過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韓兆琦的《史記講座》等作品進行累述。在論及“秦二世與先秦法家”一節時,重點通過《史記》中的《李斯列傳》《秦始皇本紀》以及班固《漢書》中的相關篇章進行論述。總的來說,本書研究對象重點突出,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亦是對歷史往事的一次重溫。
二、本書研究范圍具體而鮮明
《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與流變》一書所研究的范圍重在“秦”與“漢”兩個王朝,如果說秦朝的大一統重在闡述“先秦法家”思想的樹立與聚合,那么秦朝后期的衰微以及漢朝的建立與中興為“先秦法家”思想的流變產生了更多變數。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說:“由于漢代思想界已趨向混合,差不多已沒有任何一家可以完全保持其純潔性,而不受其他各家的影響。”這一觀點的誕生重在表明先前法家思想在漢朝逐漸趨于“融合”與“隱匿”,此處所說的“融合”主要表現為“主體在我,兼容并蓄”的特征,例如韓非的《韓非子》重在把法家思想內涵中的“法”“術”“勢”融為一體,使法家思想更為傳神與豐富,其本身也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學派思想之間的碰撞與雜糅還表現在法家思想與儒家、道家等學派思想的相互雜糅與借鑒,例如戰國末期荀子的思想就是雜糅了儒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學派的相關思想,但其主體還是儒家思想。除此之外,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的《呂氏春秋》更是多種思想的迸發和呈現,以至于該書屬于哪一派別的代表作品直到今天還沒有定論,因其思想過于駁雜,賈誼的《新書》、淮南王劉安的《淮南鴻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均表現出類似的思想痕跡,難以從某一學派思想進行劃分與衡量。
對于先秦法家思想在西漢的進一步流變與發展,楊玲教授在該書的創作中引用了“霸王道雜用之”“外儒內法”等詞語進行概括。“霸王道”主要分為“霸道”與“王道”兩個方面,“霸道”可以理解為法家思想中倡導的“嚴刑峻法”,而“王道”可以結合儒家倡導的“仁者愛人”去理解;“外儒內法”主要表現在外在的“禮儀”與內在的“法度”相結合。“霸王道雜用之”與“外儒內法”有其相似性,當然更有所區別,前者側重于“霸”,而后者側重于“禮”;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表現為融合與雜糅,進而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政治統治。陳寅恪先生曾說:“中國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變歷程,至繁至久。要之,只為一大事因緣,即新儒學之產生,及其傳衍而已。”上述言論重在表明:自一家思想產生后,其發展與流變的過程始終是與其他學派思想碰撞、交流和融合的過程。
三、本書研究方法科學而嚴謹
通過對《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與流變》一書的目錄設置以及章節設置進行審視,得出了相關結論——該書的研究方法科學而嚴謹。本書涉及的主要人物主要有:嬴政、李斯、呂不韋、趙高、秦二世、晁錯、賈誼、劉徹、董仲舒等,圍繞寫作主題通過對人物的思想行為進行研究,進而得出相關研究結論。此外,楊玲教授還通過針對一些作品蘊含的思想進行研究來論及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和流變,例如《呂氏春秋》《新書》《淮南鴻烈》《春秋繁露》《鹽鐵論》等歷史文學作品。在論述主體的思想行為時,多側重具體歷史故事,而論述思想的流變時,多側重具體文學作品的文字呈現。通過全景式的人物言行描述與多角度的文獻綜述,使研究的視野更為宏闊與深入,若缺失其一,都會給讀者帶來雞肋之感。
除了對具體任務與作品進行點對點的對照外,本書還運用了做比較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比分析,使讀者對歷史人物與相關作品的思想進行一一對應,把不同點進行羅列與對比分析,其次對相關思想的呈現進行追根溯源,挖掘并梳理其流變的原因與表現,使研究結論科學而準確。例如該書第一章在論述“呂不韋與先秦法家”時,首先從文獻看《呂氏春秋》與法家的關系,接下來重點論述作品蘊含的“法思想”“術論和勢論”“君主專制思想”;第二章在論及“秦始皇與先秦法家”時,首先從《韓非子》之《孤憤》《五蠹》來看嬴政對先秦法家的接受,其次從秦朝時期的雕刻石文看法家思想在彼時的相關發展與流變。本書第六章“《淮南子》與先秦法家”以及第九章“《鹽鐵論》與先秦法家”亦都使用了類似的創作筆法,其中“《鹽鐵論》與先秦法家”重點談論了法家思想與治國理念的闡發。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人物的言行來進行比照研究,例如第三章“李斯、趙高、秦二世與先秦法家”中,重點通過李斯、趙高、秦二世在《史記》等歷史作品中的言行之事入手,例如在講述李斯的思想時,重點依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以及《史記·李斯列傳》,使李斯的所作所為以及相關品性躍然紙上,使讀者在閱讀中提升思想內涵與做人道理。對于李斯言行的描述,重點論述了趙高的發跡歷程,其中涉及了其對“連坐法”的高標,通過“指鹿為馬”等言行鏟除異己等歷史事件,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唏噓與喟嘆。對于胡亥言行的系列描寫,可以視為活靈活現的“歷史呈現”,李斯對胡亥的勸諫以及胡亥對法家思想的蓄意歪曲,都可以視為先秦法家思想的發展與流變。
四、結語
總的來看,《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與流變》一書對先秦法家在秦漢時期的發展和衍變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其采用的研究對象重點而突出,研究范圍具體而鮮明,研究方法科學而嚴謹。該書也從側面告訴人們: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針政策的引領下,法家思想對后世的主要影響在于通過建立符合人倫社會發展進步的法律政策,在現實生活中高揚這些法律條文的權威性,使人們自覺遵守與維護,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法治強國的愿景才會及早到來。當然,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該弘揚傳統禮儀道德文化,使儒家所追求的“禮”與法律條文想契合,真正使人們從心理、道德和情感層面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貢獻應有之力。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傳承與創新:漢代道德法律化研究”(2017BLS012)]
(孫喆/博士生,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