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雁?孫艷

【摘要】出版界人士如同文化食糧生產的工程師和營養師,而圖書發行、圖書館讀者服務及閱讀推廣工作者,則如文化食糧的倉儲師和營銷師,這兩個群體的協力合作,關系著“書香中國”的建設前景。文章以《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叢書》為例,析讀了如何在全民閱讀的理念和方法論上做好“科普”工作,以期通過創新優良讀物內容,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促進“十四五”時期全民閱讀工作的深耕、拓展和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全民閱讀;書香中國;《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
【作者單位】徐雁,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孫艷,海天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6
一、以“書香中國”為愿景,全民閱讀在行動
202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的《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各項工作,五年后,要顯著增強“優質閱讀內容供給能力”,并顯著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2021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倡導全民閱讀”,“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那么,進一步推進、深化、拓展、創新全民閱讀工作的具體抓手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我國編輯、出版、發行工作者,與公共圖書館、院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及閱讀推廣工作者的協力合作,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這些領域聚集了與圖書文化有關的大量人力和人才資源。出版界人士如同文化食糧生產的工程師和營養師,而圖書發行、圖書館讀者服務及閱讀推廣工作者,則如文化食糧的倉儲師和營銷師,這兩個群體對全民閱讀的認知理念及具體業務實踐,關系著“書香中國”建設的愿景能否成為未來生活中的現實圖景。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在全民閱讀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上扎實做好“科普”工作,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是全民閱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資源建設基礎。
為助推全民閱讀,共建“書香中國”,有識之士在各個領域和不同層面積極行動。在各相關領域,若干代表性人士發揮了引導性作用:有不遺余力地支持和推行全民閱讀戰略的鄔書林先生,有為提升全民閱讀力而鼓與呼的聶震寧先生,有在學科建設方面倡行漢文閱讀學的曾祥芹先生,有在圖書館界倡導中華文化經典閱讀的王余光先生,等等。現任國務院參事、原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先生,以及現任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也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人士。近幾年,筆者與王京生先生、朱永新先生共同主編了《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期望通過創新優良讀物內容,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深耕、拓展和可持續發展。
二、推動全民閱讀發展的王京生與朱永新先生
1.堅定支持“深圳讀書月”可持續發展的王京生先生
現任國務院參事、原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先生,是“深圳讀書月”活動的總顧問,他支持并大力推動了2000年11月首屆“深圳讀書月”活動的啟動及其后續發展,直至這個活動成為深圳的國際文化名牌,深圳也因此成為“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
2005年,王先生就認識到:“單靠經濟上的成功,是很難獲得與維持別人的普遍尊重的……深圳應當成為因愛讀書而被人尊重的城市,深圳人應當成為因愛讀書而讓人欽佩的群體……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倘若因為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總是一件特別讓人驕傲的事”;“作為國內首創的由政府倡導主辦的群眾性大型都市活動,‘深圳讀書月旨在通過倡導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市民讀書求知的文化權利,其各項活動因貼近市民、深入社區、融入生活,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歡迎。”[1]2016年4月1日,王先生支持并參與擬訂的《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頒布實施。他呼吁,應以地方立法確定“深圳讀書月”活動的法定意義,又增設“深圳未成年人讀書日”(每年4月23日),在深圳形成全員參與和支持閱讀的社會氛圍,以“實現市民閱讀權利”,“更好發揮家庭、閱讀組織等閱讀主體的作用,打造更優美的閱讀風景線”,讓“閱讀”與“創新”能夠成為深圳的城市人文標識[2]。
王先生認為,全民閱讀活動之所以漸成聲勢,“有專家的倡導,有政府的支持,有輿論的推動,有個別杰出城市的示范和高貴的堅持,但最重要的動力還是來源于民間日益高漲的熱情,其背后是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是國民素質面對世界潮流與挑戰的提升。因為覽古今中外,無論對于民族、對于城市,還是對于個人而言,閱讀,都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指出,最重要的可持續,“在于人類在文明進程中的承續相接與不斷創造,而人的可持續最根本還是來源于讀書學習”[3] 。在2014年所寫《智慧的閱讀》一文中,他又闡發道:“閱讀是創新、智慧、包容和力量的重要源泉,而城市的出現,既推動了閱讀,也因其對人類知識、智慧資源的大規模集中運用,推動了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閱讀因此也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資源。”[4]這一診斷論證了人類無論作為個體還是族群成員,借由讀書、學習的方式,獲得知識和智慧,進而提升文化包容力和創新力的道理。
2.開創“新教育實驗—新閱讀研究”的朱永新先生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同時兼任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03年起,他在全國“兩會”參政議政的平臺上,連續10余年通過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建言國務院有關部門及早設立“928中國閱讀節(國家閱讀日)”,把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文教戰略的高度,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朱先生早在任蘇州大學教務處處長期間,就建立了蘇州大學本科生“必讀書制度”,這一制度從1995年級的新生開始實施。必讀書目主要由20種“全校性必讀書”、約30種“學科或學科群必讀書”、約20種“專業必讀書”三部分組成。與此同時,他還邀請了北京大學的王余光、南京大學的筆者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蘇州大學、蘇州中學等學校的教師,進行中小學生閱讀書目的研發和推廣工作,在江蘇教育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新世紀教育文庫》。他在該文庫總序中寫道,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當為學生提供和書本擁抱、與大師對話的機會,從而點燃他們創造才華的火花”,并強調精編原則,“用經得起實踐考驗的名著經典和文化精品,為大、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營造精神家園,使《文庫》成為學校圖書館的必備書,成為有志使孩子成才的家庭的小型圖書館” 。他期待,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努力和推動,能夠促進師生共讀,達到拓展知識視野、開發智力潛能、提高文化素養的目的,進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2002年,“新教育實驗”在蘇州昆山玉峰實驗學校正式啟動,“營造書香校園”被放在了該實驗行動的首要位置。朱先生堅信,“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為此,他開創并引領了“新教育實驗”及后續的“新閱讀研究”,努力實踐并積極探索全民閱讀的豐富內涵。在題為《我心目中理想的“書香社會”》一文中,他指出:“書香社會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書香家庭‘書香校園奠定了社會的基礎。”因此,他把“書香校園”建設視為整個國家教育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工程。他認為:“知識就是力量,閱讀改變命運……只要對孩子的精神和身體給予同樣的重視,我們就能以閱讀強壯教育,以教育進一步強大中國。”[5]
2010年,為了更系統全面地推進全民閱讀研究與推廣工作,朱先生在北京創立了“新閱讀研究所”,本著為中國人推薦各類好書的宗旨,匯聚全國數百位專家、學者,陸續成功地研發了適合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教師、父母、公務員、企業家等群體的推薦閱讀書目。2019年,他推出一部27萬字的著作《造就中國人:閱讀與國民教育》(海天出版社),在序言中寫道:“改變,從閱讀開始”,“通過全國專家學者精心遴選的書目,通過共讀、共寫、共同討論和踐行,能夠從精神上真正造就中國人。”[6]
三、應運而生的《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
1.《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的成書過程
大抵在2017年左右,筆者與王京生先生、朱永新先生形成共識,認為應把編撰新的內容優良的全民閱讀主題讀物,作為促進全民閱讀的具體抓手之一。我們三位均是2019年9月27日在西安啟動的“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的成員。這是一個由我國非營利的獨立民間智庫發起,旨在聯結各有關領域的代表性人士,共同促進“全民閱讀”、協力建設“書香社會”的民間學術研究團體。作為其成員,我們有依托各自資源有所作為的誠意和信心,決心為全民閱讀推廣增益新的精神食糧。為此,筆者與王京生先生合作主編了《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第一輯,該書在2017年“4·23世界讀書日”于深圳書城首發;三年后,筆者又與朱永新先生聯名主編了第二輯。這前后兩輯,共10種書籍,合計字數超過250萬,旨在貫通“人生唯有讀書好”“腹有詩書氣自華” “最是書香能致遠”等華夏書文化經典理念,以充實閱讀文化學的學理體系,為社會各界的全民閱讀推廣實踐提供基本的理念和方法論基礎。
2.《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的內容及人文內涵
如果說《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第1輯4種《書香社會:全民閱讀導論》《書香傳家:家庭閱讀指南》《書香在線:數字閱讀導航》《書香滿園:校園閱讀推廣》重點闡述了全民閱讀的基本理念,那么包含《分級閱讀:讀物提升幸福》《分校閱讀:讀物增益才華》《分眾閱讀:讀物給養頭腦》《分時閱讀:讀物愉悅性情》《分類閱讀:讀物優化氣質》《分地閱讀:讀物聯通文脈》的第2輯6種,則以“分級”“分校”“分眾”“分時”“分類”“分地”的“六分理念”為全民閱讀推廣工作的精細化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兩輯組合在一起,有助于中華經典著作的閱讀和優秀文化的推廣。本文將分述《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兩輯的主要內容,幫助大眾深入了解全民閱讀工作。
(1)《書香社會:全民閱讀導論》由周燕妮、聶凌睿、馬德靜編著。該書共分5章,依次敘述了中西方“和而不同”的書文化發展背景。如中國士紳階層“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古典傳統,歐美社會從貴族到平民化的讀書傳統發展軌跡,并展示了我國從私人藏書樓向近現代公立圖書館轉型的過程。該書后三章,探討了現當代意義上的閱讀、閱讀文化和全民閱讀,闡發了我國全民閱讀推廣的歷史變遷、時代發展,以及“書香社會”理念的建構愿景。
(2)《書香傳家:家庭閱讀指南》由萬宇、周曉舟、李海燕、曹娟編著。該書共分7章,提出家庭閱讀是全民閱讀的社會起點,敘述了家庭閱讀空間的設置以及指導方略;介紹了“親子閱讀”“女性閱讀”作為家庭閱讀指導核心的基本抓手對兒童閱讀的重要意義,談及家庭閱讀的人員組成等,討論如何應對“特殊兒童”的閱讀問題,以及“樂齡閱讀”、公共圖書館開展家庭閱讀推廣活動的具體方法等。
(3)《書香在線:數字閱讀導航》由陳亮、連朝曦、張婷編著。該書共分7章,以“網絡閱讀+數字讀物”為核心,從學理上探討了“信息”“知識”“紙質閱讀”“數字閱讀”等基本概念,重點闡述了“數字閱讀”的特點、方法及專業素養,介紹了“數字閱讀資源”(如網頁、文檔、圖片、音頻、視頻資源)和“數字文獻資源”(如報刊文章、古籍新書及工具書內容、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的搜索與獲取,還專門敘述了數字閱讀網站與軟件、在線交流資訊,以及如何建立具有個人專屬特色的閱讀資源庫的問題,尤其是不同年齡時段的數字閱讀資源的利用等。
(4)《書香滿園:校園閱讀推廣》由錢軍、蔡思明、張思瑤編著。該書共分8章,強調以“素質教育”引領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的基本價值導向,敘述了“書香校園”以及建立學生、教師“學習型機制”的問題。第一章敘述了中外閱讀史上教書育人、讀書成才的優良教育傳統,接下來三章主要以校園閱讀推廣的概況、案例解析及創意策劃方案為內容展開,隨后各章討論了校園讀書會的組織和運行,“學習(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導讀性報刊及新媒體導讀平臺等,共列舉了五個讀書會、三所學校的“學習(信息)共享空間”,十種高校圖書館導讀內刊和十余所高校的新媒體閱讀推廣平臺。最后解析了經典閱讀、閱讀療愈、閱讀展覽、圖書漂流、閱讀講座、走讀等九類不同主題的案例,并相應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或實施方略。
(5)《分校閱讀:讀物增益才華》由徐雁、張思瑤、張麒麟、馮展君編著。在該書中,筆者基于“各級各類學校,作為一個學生成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是全民閱讀可持續發展的樞紐環節,是推動‘書香中國,走向‘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平臺”的專業信念,領銜編著了該書。該書主體內容分為5章,依據“學風即校風”的教育價值觀,在“分眾閱讀”“分類閱讀”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創新性地以“分校”(即綜合性大學、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醫學類院校、高職院校的不同特點和學生閱讀狀況)理念,細化了不同高校開展校園閱讀推廣的工作思路和活動方法,從而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高校閱讀推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以提升實際推廣效果。此外,該書還特別強調了推薦(導讀)書目在高校閱讀推廣工作和個人成才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該書特置《優良讀物資源與校園閱讀推廣》一章,選取中外文學經典讀物、古今學術經典名著、傳記游記與日記、藝術考古讀物及“閱讀療愈”讀物做分析,并給出閱讀推廣建議。
(6)《分級閱讀:讀物提升幸福》由尹士亮、李海燕、王成玥、蔣小峰著寫。該書共分7章,聚焦于提升兒童閱讀素養與閱讀能力,敘述了西方“分級閱讀”的理論學說和社會實踐,及其在中國內地的發展梗概,探討了推進“分級閱讀”的實現路徑,揭示了數字時代的分級閱讀發展趨勢。此外,該書還專章介紹了公共圖書館的分級閱讀實踐與舉措以及數字閱讀時代的“分級閱讀”,指出應破除目前在我國存在的對“分級閱讀”做絕對化理解的錯誤傾向。
(7)《分眾閱讀:讀物給養頭腦》由萬宇、王奕著寫。該書共分7章,立足“分眾閱讀”的基本原理,關注孩子、女性、樂齡讀者,尤其是閱讀障礙人士及“特殊兒童”,致力于為他們提供更加細致的閱讀推廣方法和更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建議。按“分眾閱讀”服務對象劃分,主體5章內容依次為“未成年人閱讀的指導與服務”“特殊需要兒童閱讀的指導與服務”“‘她閱讀:女性的閱讀指導與服務”“‘樂齡閱讀:樂齡群體的閱讀指導與服務” “閱讀障礙群體的閱讀指導與服務”,每章針對特定的讀者群體,介紹相應的閱讀方法與服務內容。
(8)《分時閱讀:讀物愉悅性情》由蔡思明、江少莉、陳欣、章笑笑編著。該書由上篇《晨昏誦讀勤》、中篇《四時讀書樂》和下篇《人生大閱讀》組成。全書對“分時”的概念做了多層面的剖析,關注人在不同的時節和年齡階段中不同的閱讀需求,以及因此對性情、氣質、人格養成方面產生的影響。筆者在該書序言中提出:“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本是大自然的客觀運行法則,但對于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國讀書人來說,它還關乎人的情感、人的思想和人的行為。”[7]在上篇里,編著者在《古今名人的分時閱讀觀》《晨讀晚誦的歷史傳統與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了《碎片時間的閱讀》《工作日和節假日的閱讀》《旅行中的閱讀》等專題。中篇的《四時讀書樂》將中國社會中與分時閱讀有關的讀書情趣培養、讀書經歷、讀書周邊(如詩詞、書畫、茗茶、飲食)等內容集合起來,進行分析與評價,加深了讀者對分時閱讀的理解與認同。下篇則具體關注了人生不同階段的閱讀,為從垂髫稚子到翩翩少年,從大學新鮮人到遭遇危機的中年人,以及夕陽紅的老年人等群體提供了具體的閱讀指導。該書的五個案例——日本的“晨讀”運動、金陵圖書館的閱讀品牌“最美四季”、寧波市圖書館的天一音樂館四季音樂會、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的“四時閱讀”系列活動、需配書院的“朗一刻”集體閱讀活動,對當下的全民閱讀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9)《分類閱讀:讀物優化氣質》由周燕妮、唐曦、石瑩、王碧蓉編著。該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共有17章,以“分類閱讀”的理念為主線。上篇介紹了“分類閱讀”的理論依據在于“知識分類”和“圖書分類”,強調了閱讀不同讀物對滋養心靈、涵養氣質有所幫助。中篇從哲學閱讀、文學閱讀、歷史閱讀、藝術閱讀、經濟閱讀、心理閱讀、科普閱讀七個門類入手,為讀者展現了適宜不同主題的閱讀途徑、閱讀方法及推薦書單。下篇則按照中篇所設七大類讀物,介紹了不同主題下的分類閱讀推廣實踐案例。
(10)《分地閱讀:讀物聯通文脈》由凌冬梅、鄭闖輝、朱琳、林肖錦編著。該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共有7章。上篇“導論”闡述了地方文獻與文脈傳承、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及圖書館分地閱讀推廣的工作方式等基本問題。中篇《地域文化與分地讀物》按照齊魯文化、荊楚文化、三晉文化、三秦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燕趙文化、關東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閩臺文化及西域文化等文化地域概念,從知識傳播和文化影響角度,分別推介有關的地域文獻經典和代表性圖書。下篇《圖書館分地閱讀推廣案例與實踐》按照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分述了分地閱讀推廣的工作模式和閱讀推廣活動的具體建議,以及14種由圖書館編印的具有代表性的分地閱讀推廣雜志。
四、《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對全民閱讀的啟示
在當代書林之中,《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的10種圖書,不過是閱讀文化學領域的一小叢灌木,但它們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也頗能在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和發行推廣等方面,給全民閱讀界人士提供一點有益啟示。
第一,《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第一、二輯的問世,首先得益于深圳這個“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的文化氛圍。該叢書是在位于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這體現了組稿編輯的專業精神,編輯們既具有推進“全民閱讀”、參與“書香中國”建設的文化責任心,也具有整合主編、作者等人才資源、開發優良選題服務圖書市場的職業敏感度。
第二,深圳不僅是“全民閱讀典范城市”,還擁有“圖書館之城”的文化品牌。由于《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第一、第二輯的作者群是圖書館學專業科班出身的圖書館專業館員,因此,該叢書在深圳書城首發后,先是被深圳本地的市、區系統圖書館同行接受,然后再進一步被我國圖書館界和全民閱讀界人士認同。
第三,《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推廣叢書》第一、第二輯的及時出版問世,為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八年所強調的全民閱讀工程添磚加瓦,實實在在地在“優質閱讀內容供給”的框架下進行選題開發和圖書策劃,服務市場,這對于“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深耕、拓展和可持續發展全民閱讀工作,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將有所助力。
|參考文獻|
[1]王京生. 因讀書而受人尊重[M]//王京生. 大家的聲音——2013深圳讀書論壇演講錄.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2]王京生. 在閱讀的星空下詩意棲居[M]//尹昌龍. 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2018.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
[3]王京生. 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叢書(第1輯)序言[M]//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叢書. 深圳: 海天出版社,2017.
[4]王京生. 智慧的閱讀[M]//魏甫華,瘦竹. 閱讀看見未來——對我影響最大的書. 深圳: 海天出版社,2017.
[5]朱永新. 從閱讀公平走向社會公平[J]. 北京: 中國出版,2021(3):11-14.
[6]朱永新. 造就中國人:閱讀與國民教育[M]. 深圳: 海天出版社,2019.
[7]徐雁. “晴耕雨讀”:“剛日讀經”與“柔日讀史” [M]//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叢書(第2輯). 深圳:海天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