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來,實施立足“三農”問題的育人戰略成為高校育人的又一導向。與此同時,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將新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立足“三農”問題的育人戰略緊密結合起來[1]。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為高職院校提供了育人目標和方向,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培養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三農”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充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三農”人才扎根農村,利用自身智力和技術優勢,開發農村資源,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新形勢下,新疆高職院校在加強學生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應有效執行創新創業的教育任務,訓練學生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
新疆較中東部地區發展相對緩慢,獨特的地域優勢使其物產豐富,開發風、礦藏等自然資源,以及發展農業、畜牧業等常規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領域。同時,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有維吾爾族、克爾克孜族等17個不同民族,形成特色的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同樣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新疆本科院校已啟動創新創業教育路線,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重點院校已經小有成效。2016年新疆大學創立的“新疆大學草根眾創”,以企業為依托,聯合其他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但本科院校創新創業實踐基本依托企業,尋找城市現代化的創新創業點,對鄉村的涉獵有限。而高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鄉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熟悉度,有接近鄉村的天然優勢和先決條件,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立足鄉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基于新疆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條件,能夠產生新的經濟發展理念,為鄉村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整合鄉村各類資源,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
觀察全疆高職院校現有的辦學模式,開設的專業基本依托傳統的產業和專業基礎,創新創業教育未能充分融入人才培養實踐中。
高職院校招生相對困難,為吸納更多學生,通常為各專業設定良好的就業前景,依托現代化產業發展模式,為學生構建美好的職業設想。但在常規教學中,專業教育往往基于傳統專業設置,沒能在專業教學中發揮創新創業的主體作用,學生畢業后基本停留在現有的產業行業中,開發利用整合資源的能力弱,創新創業意識局限。
新疆多數高職院校認為創新創業只針對少數人,大部分人不具備創新創業才能,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創新創業教育只能以零碎的、簡單化的方式出現,一般開設單一的一兩門創新創業的課程,任課教師也由普通教師兼職,學時占比不高。在沒有穩定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里,學生的積極性逐漸降低。或開展創新創業大賽,但參與人數有限,參賽學生也會在賽事過后熱情劇減,學生沒能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期規劃和職業前景。多數學校未建設優質的實踐平臺,且對外聯動不夠,參與學生有限,并且大部分停留在科技領域,立足鄉村的較少。
創新創業教育是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活動,要求任課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新疆高職院校承擔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教師基本都是兼職,輔導員等行政科室的教師居多,或是剛從學校畢業的教師,這些教師理論知識雖豐富,但實踐經驗有限。同時,專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也容易忽視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是主導、師資力量薄弱成為新疆高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一大阻力。
2016年,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鼓勵扶持全疆創新創業,尤其強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工作。而多數高職院校沒能積極主動地與地方政府、院校所屬教育部門聯系,未能得到一定政策、資金支持,未了解當地的產業模式,同時,多數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只以開設理論課程為主,或是設立創新創業教育社團、俱樂部等,或是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和專題報告,實踐平臺有限。學校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或者投資的高科技創業園區的建設和示范基地,僅是一種校外聯系,學生學習和使用機會少,未能發揮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作用。
1.轉變教育理念。當前職業教育更多著眼于當前的社會勞動需求,是一種以學生所在崗位的社會角色以及在崗位上取得的成果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社會的高速運轉對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學校要努力發揮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正面引導作用,培養學生不僅要掌握嫻熟的技術,還要具備知識、技術轉移和創新的能力,并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三農”問題、人才培養體系、科研體系緊密結合,貫徹到育人的全過程。
2.轉變就業觀念。新疆發展較為緩慢,導致部分地區“官本位”思想濃厚,很多父母包括學生本人認為事業單位是最好選擇,對“以創業帶就業”的職教發展趨向存有明顯偏見。而高職院校注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就業觀念以崗位需求為中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具有較高創新創業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學生及家長要轉變就業觀念,形成既能就業也能創業的擇業意識,開發鄉村資源,實現個人價值。
教育體系是教育的頂層設計,關系到育人的方向和質量,教師隊伍、課程體系,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與“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利用專業特長和人才優勢,服務鄉村經濟建設。
1.培育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發展創新教育、助力鄉村發展必須打造一支強健的教師隊伍。各學校可根據自身專業優勢,選派一批教師入村,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通過對當地產業模式、人力等基本情況的掌握,對農村的發展模式、發展空間等有一定的靈敏度,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用于教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將農村創新創業訓練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活,讓學生一開始就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并不斷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根據農村發展實際需要,借助農村人才缺失的窗口,指導學生利用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掌握和利用好農村職業培訓、科技培訓等機會,使其成為最好的創業時機。此外,根據第一二產業的深度融合,教師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進行創業,并結合新媒體,并著眼農產品銷售、民族文化等領域,擴大創新創業實踐舞臺。
2.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根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需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課程設計中,既要有創業類、實踐類課程的設計作為必修課程,也要有創業聯盟、SYB和KAB創業訓練等選修課程;二是注重課程設計層次感。縱向上,學校必須將農村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貫穿于整個學習生涯,一年級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學生鄉村創新創業意向;二年級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加強學生農村創業培訓經驗,有效識別農村創業機會;三年級做好鄉村創新創業的宣傳教育,積極關注農村創新創業的經驗和實踐。橫向上,設立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想;學校建立農村創新創業專業指導教育系統,主要針對農村創新創業的培養方法和技能;開設相關的創新創業專項教育體系,其中包含案例教學、專題講座等,使得學生能夠對農村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充分認識。
3.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一是完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學校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創業興趣,發揮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主體性。通過專題講座、科技月、圓桌等活動方式,拓寬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儲備,通過設立基金、獎金等方式,對學生的科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二是聯合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區、當地知名企業進行聯動式教育,通過校區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展現平臺中企業的教育平臺作用和示范作用,為廣大學生提供現代農業信息、人才信息、優惠策略等,為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供最佳教育環境。三是完善“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模式,重視孵化基地的建設和完善,善于將先進教育理念和思想模式應用到實踐教育中,這是鄉村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設計實踐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引進教師科研成果、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不斷激勵學生進行自主設計與研究,使創新創業項目與技能培養融合,課內外有效結合。
學校應聯動各方面,拓寬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一是主動聯系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門,明確教育路線,聯合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臺一系列措施,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優化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校可積極與內地各高職院校聯系,借鑒其成功經驗完善自身。三是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宣傳教育,讓創新創業教育不再局限于個別涉農專業,讓旅游、信息、物流等非涉農專業學生都參與到鄉村的創新創業實踐中,讓學生認識到農村有更大的發展資源和空間。
新疆高職院校開展鄉村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必須不斷探索,砥礪前行,通過轉變教育和就業理念,培育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拓寬創新創業教育環境等路徑,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