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農村牧區金融需求呈現出日益多樣化的趨勢。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牧區金融服務體系,但針對農村牧區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仍然是該領域的短板。數字普惠金融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擴大金融服務范圍和覆蓋面,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享受正規金融服務提供數字化途徑。本文從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特征入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如何解決問題與化解面臨的風險,使數字普惠金融支持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我國農村牧區土地面積寬廣,在偏遠農村牧區缺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字普惠金融主要利用移動通信及網絡開展,通過電腦、手機及其他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資金轉賬及收取等服務。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經濟弱勢群體,使得金融服務范圍逐漸擴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牧戶獲取金融服務的方式。
一方面,以數字普惠金融取代實體營業網點,可使金融機構大幅節省辦公場地、辦公設備、人工費用等營業成本。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根據網上的轉賬記錄判斷農牧戶的信用情況,可大幅節省信息收集整理的人力并降低人工審核費用。因此,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營業網點的服務成本。
數字化交易平臺上留下的農牧戶交易數據是給相關征信機構提供的征信依據。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農牧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建立的個人征信體系,可以覆蓋到偏遠的農村牧區。與鄉村社會的村規民約相比,征信系統直接關系到農牧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約束力比較強。長期而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顯著地改善農村牧區信用環境,對于擴張信貸業務、提高金融效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數字普惠金融的主要推廣對象為農牧民、城鎮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識欠缺,難以接受新的科學技術和支付結算工具。數字普惠金融目標客戶群體往往安全意識薄弱,風險防范意識不強,許多人隨意連接來源不明的公共無線網絡進行支付操作,不注意妥善保存相關敏感信息,隨意暴露自己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這些都為躲在暗處的網絡信息詐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要確保數字普惠金融的順利發展,首先必須保證用戶的信息安全。當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尚未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
我國的金融監督管理,主要是針對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行業的分業監管。農村牧區數字普惠金融的業務具有綜合性,一個平臺可能涉及支付、借貸、保險、理財等多方面,同時數字化的網絡連接也跨越了地域和行業,分業監管模式并不能很好適用。雖然目前在P2P借貸、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保險等行業已出臺一些相關政策,但針對農村牧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體系還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很多領域都出現了“無證上崗”的現象,一旦出現風險會很難控制,甚至可能波及整個金融領域。可見,更為完善、合理的監管政策和監管體系是保障數字普惠金融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已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主導、市場化征信機構為輔的多元化格局。但是,征信體系的范圍有限,數據信息不能完全覆蓋農村牧區,一些客戶的信息無法查詢。許多平臺利用人力通過線下調查方式獲取貸款農牧戶的信用信息,提高了征信成本。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全國信息共享平臺,依托信用中國網站的社會信息公示為1.73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這種信用檔案的覆蓋面雖廣,但仍存在信息不健全甚至缺失、管理粗放、懲戒不嚴等情況。
在公眾平臺上定期發布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最新政策和動態。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手機客戶端等媒體渠道,以公益廣告、動畫等形式進行金融常識的普及和反金融詐騙宣傳教育。針對農村牧區低收入人群、殘疾勞動者等特殊群體開展專項培訓輔導,引導用戶根據自身實際承受能力以及投資需求進行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目前,我國農村牧區金融服務實行分業監管模式,各種業態的監管主體不同。根據《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支付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由證監會監管,網絡借貸、互聯網信托、互聯網金融消費則由銀監會監管。要努力形成獨立的農村牧區數字普惠金融監管主體,如在金融監管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部門,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載體和渠道進行監管。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征信活動越來越頻繁,數字普惠金融征信體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亟待進一步提升。要完善征信體系數據標準,與公安部門和稅務機關等多個部門機構實現信息共享。相關部門應對征信行業進行有效的管理,針對數字普惠金融征信體制多元化的特點實施監管,制定數據信息管理標準,保證數據信息的全面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