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山
作為領導者,要有效地實現領導功能,不僅要有權力,更要有威信。威信是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品格、才能、學識、情感等對被領導群體所產生的一種非權力影響力。人們常常把領導者的威信視為“無言的號召,無聲的命令”,領導者威信越高,對下屬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越大,向心力也越強,領導的效能就越突出。那么領導干部應該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呢?
領導者立信則立威。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國無信則不強。誠信是推動事業發展、贏得人民擁護的重要法寶。商鞅“徙木立信”樹立了秦國變法的權威,曹操“割發代首”維護了自己的法令。新時代的領導干部要始終傳承和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自覺樹立“知信、守信、用信”的行為習慣,把講信用體現在敬業奉獻的實際行動上。要多攻改革之堅、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發展變化,以實干立信;把群眾當親人和老師,密切干群關系,消除干群隔膜,以親民立信;克服自己的私心雜念,公道待人、依法辦事,以公正立信;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抗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真正做到廉潔自律、潔身自好,以廉潔立信;著力提高個人素質、工作水平、領導能力,以能干立信。
上不嚴,下必怠。領導干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風向標,好的示范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帶動廣大干部群眾見賢思齊;反之,不僅損害自身形象,還會影響黨風政風民風。當好干部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帶動群眾。要多行不言之教,自覺做到干字當頭、實字打底,面對工作敢說“跟我來”、面對紀律敢講“跟我學”、面對危機敢喊“跟我上”,變指派命令為行為感召,充分凝聚想干事、敢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正能量。失之于寬,得之于嚴。嚴格管理是對干部負責任,也是對干部最大的關愛。以上率下嚴格執行制度,可以確保制度成為硬約束、硬杠杠,而不是“橡皮筋”“軟彈簧”。要重視制度建設、健全制度機制,更要強化監督檢查、問責問效,推動制度的有效執行,讓制度“上墻”又“上心”。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俗話說:“船重千鈞,掌舵一人。”一名優秀舵手,對航道、氣象、安全、輪船補給等諳熟于心,遇事正確判斷、果斷處置,就能確保航船安穩前行,也才能讓乘船人心里踏實。作為領導干部要責無旁貸承擔起“掌舵人”的艱巨使命,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環境,帶領干部群眾乘風破浪、蓄力前行,開往更加輝煌的彼岸。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形勢愈復雜,信心越珍貴,撥云見日的能力越重要。領導干部既要看到矛盾、困難、問題、挑戰和危機的一面,更要看到希望、光明和前景的一面。要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信心為要、奮斗為先,始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握機遇之“時”、時代之“勢”,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曾說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為官做事,堅持原則,出于公心,以至于得罪他人,就是“公罪”。在其位必須謀其政,即使蒙受“公罪”也不足惜;但為一己之私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私罪”卻萬不可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領導干部有了擔當,有了責任感,才會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不怕得罪上級,不怕受罪,義無反顧地去堅持原則。選擇了做人民的公仆、大眾的“長工”,就是選擇了從嚴律己、從實為民,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領導干部要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凡事應以原則為先,然后再講策略,不搞平衡圓滑,不“和稀泥”,不當“老好人”,才能無愧于組織、無愧于人民。
有公心,必有公道。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推崇“公”,領導干部是人民公仆,本質也是“公”,天職就是為公履職、為民請命。公器絕不私用,領導干部要“厲其公義,塞其私心”,做到不以個人好惡為標準,不讓親疏關系為羈絆,堅持原則與紀律,做到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增進人民福祉。要堅持“不以公事而售私恩”,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厚此薄彼,不以私廢公,真正把權力用到該用的地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領導干部若能做到“公其心”則必然“萬善出”,做到心善、心寬、心正、心靜、心怡、心安、心誠,必然能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行無愧于人、止無愧于心。
人心如秤,民意如鏡。重視人心、關注民意是我國歷代統治者維護政權穩定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門。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也正是堅守了群眾路線這個法寶。領導干部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全黨想事情、做工作的一個根本衡量尺度,“百姓說好、背后說好、任后說好”才是領導干部最高的榮譽。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深入細致地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始終對人民群眾懷有敬畏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的指揮棒和方向標,矢志不渝地為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基本定位。”領導干部切不可忘記人民之托,在位一天,“趕考”一天,奉獻一天。
成績榮譽不獨攬,失誤責任多承擔。《菜根譚》中所言:“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這段話告誡人們,有成績要多歸功他人,有錯誤要多歸咎自己,這樣一來別人才會不爭、不怨。推功得民心,攬過安天下。推功攬過既是一門領導藝術,也是一門管理學問。要堅持“有了困難一起上,贏得榮譽大家享,出現問題我來扛”,干出成績分與眾人、共同激勵,讓大家一起進步,出現過失敢于擔當、鼎力扶持,為他人打氣鼓勁。領導干部如果有了成績就歸于自己,自詡“勞苦功高”,出現錯誤就推給別人,解釋“毫不知情”,長此以往終會落個眾叛親離、兵離將別、孤家寡人的下場。其實真正的功勞是自己推不掉、別人搶不走的,所以領導干部搭班子、干事業要有“謙居人后”的覺悟和“功成不居”的雅量,要有“善則稱人,過則稱己”的精神,嚴于律己、寬容待人。
共贏才能實現共享。放眼未來,社會發展進步大潮滾滾向前,只顧自己的利益是走不長遠的,共贏共享才是生存的根本。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實踐證明,無論是國家之間、黨派之間還是個人之間,合作總能共贏,對抗總是全輸。領導干部要深刻領會“合作共贏”的本質,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贏才是真的贏。要學會理解尊重、互促提高、共同進步,在和周遭的人發生矛盾時,也要積極調整心態,避免無效的沖突,學會“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斗、以雙贏取代零和”,做到思想上合心、行動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共享”已成為我們倡導和堅持的新發展理念之一,領導干部要學會公事“共做”、職責“共擔”、任務“共分”、精力“共付”,更要學會業績“共有”、權力“共握”、資源“共占”、利益“共享”。
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所謂大事就是關乎大多數人、社會整體和國家利益的事;所謂小事就是涉及個人、家庭的名譽、地位、金錢、權力的事。做人要方,處事要圓。人活一輩子無非是兩件事——做人和處事。做人要有原則、有主張,有骨氣、有個性,不被外人所左右、不被外界所迷惑,對違反黨的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事堅決不做。做事要思慮周全,在進退之間掌握好方向、把握好分寸,游刃有余地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原則不放,小事可讓。對事關全局的大事,涉及黨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大問題,要敢于堅持、敢于斗爭,不能有半點含糊,但對那些無關主旨、無礙大局的次要問題、枝節問題、局部問題、具體問題,就不必過于認真,不必非爭個你高我低。要善于分清主次、輕重,看淡名利,看透得失,將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上,從而保證集中精力抓好大事的落實。
不丟真情懷,要有真德行。有人常說:“人若無情,何以為人?”古人也說:“德之不厚,行之不遠。”人生在世,固然會有人難做、事難為,但做人的根本是不能拋棄的。新時代的領導干部,在帶領人民群眾干事創業過程中,只有不丟真情懷、真德行,才能“為官有為”。鄧小平同志曾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正是本著這份情懷,鄧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之路。領導干部要有家國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發自真心地感恩黨和人民,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維系在一起,將個人的成長與黨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論語》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自古為官,德尊首位,我們黨在選人用人上也歷來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如今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的道德要求更是有增無減。新時代領導干部要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筑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
要培養容人的雅量、寬廣的胸懷。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氣量決定了一個人發展的“天花板”,決定了其事業成就的高度。如果心胸狹窄、視野短淺就會錯過甚至失去很多。領導干部目光一定要放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黨的利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磊落坦蕩、光明正大,撐起“容短糾錯”的肚量,樹立“開門納諫”的態度,涵養“聞過則喜”的胸懷,培養“知錯能改”的意識,容人容言容事。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特別是從事革新性、首創性工作的人,更容易犯錯。領導干部要能容人之長,不心生嫉妒;要能容人之短,不責備求全;要能容人之異,不以偏概全;要能容人之過,不動輒發怒。對偶爾出現的失誤乃至錯誤,不能“一棍子打死”令其“永不翻身”,該放手時須放手。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寬。日常工作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若是逞一時之快,不顧大局、不顧后果,說出帶情緒的話,做出不理智的事,必然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領導干部要學會忍一句、息一怒、讓一步、少一事,把傷害降低,把矛盾化解,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息事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