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慧,陳啟亮,夏淑潔,林勇,閔莉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中醫健康狀態辨識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22;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4.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膽石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由膽汁成 分異常、膽道運動功能失調共同作用所致,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反復發作,多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黃疸、發熱等,按發病部位分為膽石癥和膽管結石。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該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1]。目前該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存在一定的風險,并面臨術后并發癥以及喪失膽囊等問題。中醫治療疾病更重視疾病的基本病機,對“源頭”進行把握與調控,強調“治病求本”與“標本兼治”。膽石癥病位主要在肝膽,二者互為表里,肝膽疏泄失常,膽液郁滯日久化熱,濕熱熏蒸膽道而致本?。?]。本文從肝郁為本、濕熱為標兩個方面對本病的病機特點、證候內涵與微觀辨證進行系統闡述,以期為該病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提供一定參考。
中醫學認為,膽附于肝,肝膽依靠經脈相互絡屬,二者互為表里;肝之精氣化生膽汁,膽汁的化生與排泄受肝之疏泄調節,正如《脈經》所言:“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同時,膽為六腑之一,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正常情況下,肝升膽降則氣機運行正常,病理情況下,“肝氣郁而不宣,則膽氣亦隨之而郁”,膽氣郁滯,升降失常為逆,故重在“肝郁”[3]?!栋Y因脈治》言:“肝膽主木,最喜條達,不得疏通,膽脹乃成”。肝郁導致肝失條達,疏泄失職,使膽汁化生異常、排泄受阻,膽汁瘀阻日久,結聚成石。可見,肝郁導致肝膽疏泄失常為膽石癥發生的基本病機[4]。
霍清萍教授提出了“病位在膽,責之于肝”的觀點,其認為肝病累及膽腑,膽腑失和,以致膽不能固攝精汁而致病,闡明了肝臟對膽病的重要影響[5]。汪得利等[6]提出,肝氣郁結會影響肝膽疏泄條達之性,膽汁疏泄失常,日久郁結成石。韓柯鑫等[7]認為,肝郁導致肝膽疏泄失常,膽汁瘀積,最終積聚成石,二者皆突出肝失疏泄對成石的關鍵作用。邵啟峰[8]指出,膽石癥的主要病因為情志失調、寒溫不適及蟲積等,導致肝膽郁結,郁而化熱,煎熬膽汁,日久成石,說明了肝郁化熱對成石有重要影響。梁丹等[3]提出膽石癥多因情志抑郁、蛔蟲入膽、外邪侵襲等因素導致肝氣郁結,疏泄不及,膽汁郁滯,濁而不清,日久凝結成石,說明肝郁會導致膽液渾濁不清,濁液久積而成石。邵銘教授認為,情志郁久導致肝郁氣滯,膽汁排泄不暢,瘀久成石,出現兩脅不適、喜太息、性情急躁等癥狀[9]。馬獻中[10]研究提出,情志失調會影響肝膽疏泄,損傷脾胃,導致肝郁脾虛,肝脾不升,膽胃不降,膽汁瘀結成石,出現脅痛、食少納呆等癥狀??梢?,肝郁導致肝膽疏泄失常是膽石癥發生的基礎和關鍵。
膽石癥的發生與感受外邪、飲食不潔、情志失調等有重要關系,其中感受外界濕熱邪氣,或飲食不節,過食油膩厚味之品,傷及脾胃,痰濕內生,郁久化熱,而情志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津液失布,日久亦可化生濕熱[11]。濕性黏滯,熱可耗氣傷津,濕熱熏蒸肝膽,煎熬膽汁以致膽汁濃縮,或濕熱煎熬痰濁,日久結聚成石,阻于膽腑,最終促生膽石,同時又因膽石為有形之邪,形成后阻滯膽腑,氣血壅滯,久滯久郁而化生濕熱,進一步加重病情,導致膽石癥遷延發展。
劉名揚等[12]認為,肝失疏泄,膽汁瘀滯,郁久化生濕熱,濕熱蘊結肝膽,阻滯膽道,肝膽濕熱,易生砂石,出現脅脹灼熱、腹脹、口苦等癥狀;同時濕性黏滯,濕熱難除,使膽石癥遷延發展,日久難愈。說明濕熱的黏滯性是導致膽石癥遷延發展的重要因素。張緒初[13]提出,膽為潔凈之腑,濕熱久郁,膽汁不潔,凝聚成砂,說明濕熱會造成膽汁渾濁,濁物結聚,易成砂石,又因濕熱難以祛除,膽汁日益渾濁,導致膽石癥進一步發展。周新強[14]認為,飲食不節,蘊生濕熱,濕熱中阻,熏蒸肝膽,導致肝膽濕熱,同時濕熱留連,煎熬膽汁,易形成結石,突出了飲食對濕熱產生的重要影響,飲食方式不改變,濕熱難以祛除,膽石癥則難以治愈。王繼新[15]提出,濕熱體質者易患膽石癥,體質難調,結石難除,體現了濕熱體質對膽石癥病情發展的重要影響。以上各家觀點均認為:濕熱為膽石癥遷延發展的重要因素。
濕熱不僅是膽石癥遷延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膽石癥發生的重要病因。許會平[16]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釀生痰濕,濕郁化熱,濕熱熏蒸肝膽,煎熬膽汁,日久成砂石。沈湛等[17]提出,外感濕熱,侵犯膽腑,濕熱郁結肝膽,膽汁瘀積成石。因此,過食肥甘釀生濕熱或感受外部濕熱邪氣亦是膽石癥發生的重要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膽石癥的發病機理包括:膽汁膽固醇過飽和;膽汁膽固醇成核異常;膽囊功能障礙。其中,膽囊膽固醇結石形成最為重要的一步是膽汁膽固醇的濃度升高,導致濃度過飽和。引起膽汁膽固醇濃度升高的原因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環節包括血漿脂蛋白代謝異常、膽固醇合成與轉化過多、肝臟膽固醇攝取過多以及膽汁酸合成轉運減少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均會影響正常的膽固醇代謝,從而導致膽汁膽固醇濃度升高、過飽和,濃縮結晶形成結石[18]。此外,膽汁中存在一些相關的促成核因子和抑成核因子,二者影響膽固醇結晶及結石形成,促/抑成核的動態平衡對膽石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當膽汁中促/抑成核平衡被打破,整體平衡表現為促成核,并且有其他相關因素參與,最終導致膽石癥形成[19]。膽囊收縮功能異常,排空能力下降,膽汁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晶而不能及時排出,膽囊內瘀滯日久,最終成石[20]。
不少研究發現,膽石癥相關微觀指標與中醫肝郁證、濕熱證具有密切關系。侯淑英等[21]研究發現,肝郁氣滯型膽石癥患者的膽汁黏度指數較健康組明顯增高,肝氣郁滯,肝膽失于疏泄,膽汁濃縮,故見膽汁黏度升高,此指標變化可提示中醫肝郁氣滯證型的存在,為臨床膽石癥肝郁證的確定提供病理辨證依據。王萍[22]觀察利膽化石方治療肝郁脾虛型膽石癥的效果,發現其可以顯著降低直接膽紅素水平,疏利肝膽,促進肝臟代謝作用,調控直接膽紅素水平;反之,直接膽紅素水平顯著升高,可推斷有肝氣郁滯,進而輔助診斷肝郁證。王瑞超[23]研究指出,膽石癥肝郁氣滯證患者經舒肝化石湯治療后,谷酰轉肽酶降低??芍?,疏泄肝膽,增強肝膽的排泄功能,能降低谷酰轉肽酶的水平。同理,當谷酰轉肽酶水平異常升高,提示肝膽疏泄不暢。亦有學者[24]探討膽石癥不同證型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發現肝郁氣滯型紅細胞比容、血沉等明顯高于正常組,肝失疏泄,機體代謝緩慢,血液濃縮,故會出現紅細胞比容、血沉異常升高,此相關異常指標對肝郁證體現出特定指向性,可作為辨識膽石癥肝郁證的有效參考依據。夏蘇英等[25]實驗研究發現,膽石癥肝膽濕熱證患者β內啡肽高于健康人,經清肝利濕湯治療后,β內啡肽水平降低。濕熱內蘊,機體溫度升高,刺激具有調節體溫作用的β內啡肽水平升高,以確保體溫恒定,經清肝利濕湯干預后,祛除濕熱,β內啡肽水平降低,此指標的特異性變化提示β內啡肽可以輔助膽石癥肝膽濕熱證的診斷。朱盛宣等[26]認為,膽石癥患者以肝膽濕熱證為主,此證型的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脂代謝異常也最為明顯。濕熱證患者脾胃功能虛弱,加之后天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易釀生濕熱,機體脂代謝失調,故脂代謝指標對濕熱證具有一定指向性,其代謝水平異??勺鳛楸孀R膽石癥濕熱證的輔助客觀指標,改善脂代謝也可為濕熱證的治療提供思路借鑒。王博[27]觀察利膽排石口服液治療膽石癥肝膽濕熱證的療效,發現其可以明顯改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值。濕熱證患者機體的濕度與溫度滿足了細菌的生長條件,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故見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經治療,指標顯著降低,此類異常指標與證型的密切聯系為濕熱證的微觀辨識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膽石癥濕熱證的治療提供了方法[28-29]。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肝郁、濕熱為膽石癥的病機關鍵,其中肝郁為膽石癥發生的基礎和關鍵,濕熱為膽石癥遷延發展的重要環節。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膽石癥相關微觀指標與肝郁證、濕熱證密切相關,這也為膽石癥的微觀辨證提供了多種輔助客觀指標。在膽石癥的辨治過程中,應當做到中醫宏觀辨證與現代醫學的微觀辨證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并且繼續深入臨床證候的微觀量化研究,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的參考。未來可針對膽石癥肝郁證、濕熱證的生物學基礎與藥物干預機制展開進一步探索,以更好地挖掘中醫在辨治膽石癥方面的潛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