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日語》為本科日語專業低年級階段的一門專業核心課, 在有限的課時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和日語綜合運用能力,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針對其需求進行立足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改革。經過一學期的實踐研究,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基礎日語,教學改革
《基礎日語》為本科日語專業低年級階段的一門專業核心課。[1]該課程專業性強、知識點多、涉及面廣,是日語專業低年級學生打好日語基礎、掌握基本的日語聽說讀寫能力、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往往只能在課堂上完成單詞及語法的講解,在日語綜合訓練方面,通常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因此,要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教學授課內容,同時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并能靈活運用,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學規劃,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理論依據及改革需求
布魯納的《教育理論之構建》一書中表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要教學生學習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一樣,在求知中組織屬于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過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接受前人研究結果。”[2] 其認知結構理論及發現學習理論中,同樣強調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布魯納的這些主要理論,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教學改革思路。
目前,本科的《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3]一是課時有限,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設置四個學期的《基礎日語》課程,僅有360個課時,作為基礎階段的專業核心課,課時嚴重不足;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作業完成后不檢查就提交的情況較普遍,學習效果不理想;三是傳統講授教學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心理和需求,無法推動和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上述問題造成目前《基礎日語》課程教學較為被動,如何將被動的教學轉化為學生主動的探求和吸收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新國標”(即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下,本次教學改革極為重要與迫切。
2.改革前準備及改革措施
雖然在大體上了解了《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在進行教學改革之前,首先還是要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及需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實施情況等,以便更有效地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為此,筆者在我校日語本科1902班、1903班兩個班共60人中投放了關于自主學習的調查問卷,并有效地進行回收。經過數據分析,反映出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1)課后自主學習的時間普遍較少,每周只安排2-3天進行自主學習,而其中安排日語的學習時間僅1-2小時;(2)在自主學習中,忽視新課的預習。90%以上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作業而自主學習,僅少部分學生會進行預習;(3)在日語學習中,更重視《基礎日語》課程的學習,針對日語會話、聽力等課程的學習時間較少,日語綜合運用能力有待提高;(4)自主學習的方法較為單一,半數以上的學生主張自行查找資料解決疑問,僅少數人會向同學、老師尋求幫助進行合作學習;(5)無法正確使用學習工具,過分依賴網絡搜索和翻譯軟件等。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1)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2-5人的學習小組,確定組長,每周進行自主學習規劃和監督,并定期匯報學習情況;(2)在作業的布置中,增加預習的內容,并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3)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基礎日語》的實踐課程[4],通過完成實踐項目,提高學生日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4)推薦字典、學習書籍及工具,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等。
本次教學改革為期半年,分別在我校日語本科1902班、1903班共60人中進行,學期為大二的上學期,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和日語綜合運用能力。
3.改革結果及分析
經過半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將教改前和教改后的《基礎日語》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如圖1所示。同時,將兩組數據使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P=0.0021(P<0.01),說明兩組數據具有極顯著差異性,兩個班級教改后的成績普遍高于教改前的成績,其中1903班成績提高明顯,本次教學改革具有統計學意義。
其次,又將教改后的《基礎日語》期末成績,與該學期的《日語聽力》和《日語會話》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匯總如圖2所示,三個項目的成績分布雖然基本呈現同樣的趨勢,但其中《基礎日語》與《日語聽力》的成績擬合程度較高,而《日語會話》的成績相對較低。
根據以上結果,筆者對本次教學改革做如下分析:
首先,圖1的結果顯示教改后的《基礎日語》期末成績明顯高于教改前的成績,其中1902班的平均分為82.45,比教改前的78.41提高了4.04;1903班的平均分為76.89,比教改前的68.30提高了8.59,成績提高顯著。筆者從大一上學期開始便擔任1902班的《基礎日語》教學,一直以來不斷嘗試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1903班則是從大二上學期才開始擔任授課,在擔任之前,了解到該班級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行動力缺乏,然而僅半個學期就能使學生成績有極為明顯的提高,這說明,在課時分配、課程進度、學習內容、考核方法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讓學生不僅學會課程知識,還能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習事半功倍。
而圖2的結果,將教改后的《基礎日語》、《日語聽力》、《日語會話》的期末成績進行對比,發現三者的成績分布雖然基本呈現同樣的趨勢,但其中《基礎日語》與《日語聽力》的成績擬合程度較高,而《日語會話》的成績相對較低。筆者分析,這是因為《日語會話》這門課程為外教授課,通過網課方式進行授課上課期間學習及作業等缺乏教師監控,自主學習程度不足所致。
以上結果及分析表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監控,如何將自主學習覆蓋到每一門專業課程,提高日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將成為今后的課題。
4.結語
本文在《基礎日語》課程中,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通過組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增加預習的作業內容、安排合理的課程實踐項目、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等方式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經過半個學期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學生的《基礎日語》課程成績有了顯著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同時,把《基礎日語》與《日語聽力》、《日語會話》的成績進行對比,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今后筆者也將借鑒本次實踐研究的成果,在更多的專業課領域,探索教學方式方法,以便更全面地促進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本文為廣西外國語學院2020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立足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日語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JG27)研究成果,項目主持人:黃竑。
參考文獻:
[1]林曉卿.基于檔案袋評價的基礎日語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3):52-53.
[2]秦素瓊,楊小青,蘇思慧.高等教育心理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桂林,2019:137-139.
[3]宋琳. 基礎日語自主學習微信平臺輔助教學模式研究[J].農家參謀,2020,20,298.
[4]黃竑.大學生在日語學習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J].智庫時代,2020,24,280-282.
(作者簡介:黃竑,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及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