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 孟原旭 劉利彬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國家戰略和政策背景方面,對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楊凌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特征進行分析研究。針對國外自貿區案例,結合楊凌自貿區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得出三大方面的可借鑒經驗:功能多元,構建產業生態網絡;空間靈活,靈活組織各項功能空間;科技支撐,產學研結合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意在為楊凌自貿區及農業型自貿區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自貿區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啟示;楊凌
1、引言
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重要抓手,目前我國先后已經有四批自貿區獲批并成立。我國自貿區建設形成了由沿海城市向內陸中心城市發展的新格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陜西自貿區)是2017年第三批獲批成立的自貿區。其中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是陜西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楊凌示范區,總面積為5.76平方公里。
2、楊凌自由貿易試驗區特征分析
2.1一帶一路的國際農業貿易的窗口
楊凌未來肩負著建設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的國家使命。楊凌自貿區未來將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與國家,發展成為面向國際的農業貿易窗口。
2.2高端農業服務產業聚集的空間載體
在產業發展布局方面,楊凌未來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核心,整體將形成“內圈層高端服務、中圈層科研、外圈層生產試驗”的圈層式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內圈層以楊凌自貿區為核心,發展涉農商務、會展、總部經濟及科研等功能。從產業空間視角來看,楊凌自貿區將是集聚高端農業服務產業的重要空間載體。
2.3“以區促城”的農業科技產業核心引擎
楊凌自貿區承載著發展成為楊凌內圈層農業科技產業核心的重任。而楊凌自貿區在空間上與楊凌中心城區南部片區重疊,在功能上和城市周邊密切互動。自貿區所處的特殊位置,也決定了楊凌中心城區將圍繞自貿區開啟新的城市增長模式,依托自貿區營造高水平的城市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周邊地區,刺激經濟協同增長,實現“以區帶城”的重要作用。同時,將帶動周邊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一體化發展。
3、國外案例分析
3.1愛爾蘭-香農自貿區
愛爾蘭香農自貿區位于愛爾蘭西部,是隨著飛機制造技術的提高、續航能力的增強,依托香農機場的“補給”作用,逐步發展形成的自貿區。其發展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1.明確管理模式:政府主導、公司化的模式。愛爾蘭政府先于自貿區成立了由政府控股、但自負營虧的“香農自由空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全權負責香農地區、包括自貿區的開發與營運。2.技術力量支撐:構建區域型“知識網絡”,提供技術力量支持。香農自貿區建立了大學與科技園公建的模式,即“利默里克大學+利默里克國家技術園、凱里科技園、提帕拉里科技園、波爾科技園、安尼斯科技園”。這種模式的形成為自貿區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力量支持。
3.2荷蘭-種子谷
荷蘭種子谷位于荷蘭北部霍恩(Hoorn)自治市。其發展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1.核心與配套構成復合功能,企業生產、商業服務、策略咨詢、研發培訓等多功能。2.科研技術力量支撐,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園區以企業為主導形成了種子研發和培育體系,通過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緊密型合作,為種子產業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換,尖端技術交流培訓提供了核心技術力量支撐。3.構建企業生態系統,形成了“市場+政府+研究+工程+法律+金融”等企業和機構的發展生態系統。
4、經驗借鑒
4.1功能多元——構建產業生態網絡
自貿區的功能發展由單一逐步走向多元。通過對比國內外各類自貿區案例發現:各類自貿區均依托自身資源特征及發展優勢,形成了鮮明的主導功能與輔助的配套功能的模式。在功能構成上主要分為以下板塊:金融貿易、物流倉儲、生產加工、科技研發、交流展示、配套服務。
4.2空間靈活——靈活組織各項功能空間
自貿區在空間組織方面,呈現靈活布局的特征,強化自貿區與城市空間組織關系,注重與城市空間相協調,統籌考慮城市綜合發展。自貿區在實體空間形態上與其他城市空間并無明顯的差別。而在內部空間組織方面,根據各自自貿區的特征,在符合自貿區運轉特征的前提下,進行靈活的空間組織,符合自貿區產業組織及運轉特征,同時注重空間的彈性管控。
4.3科技支撐——產學研結合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多數成功的自貿區案例,其產品能夠具有強有力的競爭力和高的附加值,都與高科技的研發與轉化密切相關。通過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支撐,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同時有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楊凌依托豐富的高校及科研單位,雖然在農業科技方面具有優勢,但是近年來由于產學研結合較弱,在科技成果產出及科技轉化率方面不足。以上的案例在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為楊凌自貿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經驗。
結語:
本文基于自貿區案例,結合楊凌自貿區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得出三個方面可借鑒經驗:功能多元,構建產業生態網絡;空間靈活,靈活組織各項功能空間;科技支撐,產學研結合助推科技成果轉化。以期為楊凌自貿區及農業型自貿區的發展提供借鑒經驗,助力自貿片區打造國際化品質的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新區,能夠為“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貢獻更多“楊凌力量”。對于自貿區及其周邊區域的發展研究,仍需從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控制體系、實施機制體系等角度進行更深入,更具特色化和創新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馮夢涵.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能力與績效評價--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例[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2]白晶,李福映,李林晴.楊凌國家農業高新區發展路徑與規劃應對[J].規劃師,2019(1):45-49,56.
[3]徐維,賈金榮.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基于自貿區視角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3(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