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肖雷,張慧芳
(1.遵義師范學院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6;2.云南農業大學后勤集團,云南昆明650201)
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內在機理。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農村部2020 年人才工作要點》的通知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經濟學家黃少安(2018)認為,中國即使成了發達國家,農業仍然將是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的基礎性條件,鄉村振興是長期戰略,主體是農民,主業是農業,這是變不了也不能變的,因為我們永遠都需要農民和農業[1]。高原山地是我國西部地區主要的地貌特征,也是西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西部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農業的現代化。因此,鄉村人才振興背景下,深入探究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由于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基礎薄弱,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加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加劇了農村本土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的供給稀缺,進一步導致西部山區出現農業邊緣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的“新三農問題”,由于西部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占比較大,特別是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2%以上,而山區農業發展大多以老人和婦女為主要勞動力,農民老齡化問題導致西部地區的小農戶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明顯不足,進而導致西部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整體滯后于東部沿海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進入新時代,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受到鄉村人才供需矛盾和現代農業發展外部環境的雙重約束,農業人才要素稟賦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進一步引起農業生產技術人才要素價格的變化。鄉村人才振興背景下,鄉村人才供需結構也隨之發生新的變化。經濟學要素流動理論表明,鄉村人才振興要素主要包括鄉村人才需求要素和鄉村人才供給要素。從鄉村人才需求的角度看,鄉村人力資本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有知識有創新精神的農民、稱職的科學家和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有遠見的公共行政管理人員和企業家,而人力資本存量是決定農業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鄉村人才供給的角度看,鄉村農業人才主要包括農業科研開發人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業生產經營人才,但西部山區的人才供給現狀卻表明,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大多為初中及以下,遠遠低于現代農業人才大專以上學歷的界定標準,也就是說西部山區的人才供給已經進入低水平陷阱,一方面,農村戶籍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愿意回鄉就業或創業,導致農村大專以上本土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山地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業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風險約束,而預期收入的不確定和“谷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西部地區有農業生產技術經驗的本土人才自愿從鄉村流向東部發達省區或城鎮就業,而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進而加劇了西部鄉村本土人才的嚴重供給不足。經濟學要素流動理論表明,人才的流動通常受到預期收入和流動成本的雙重影響,這與當前西部鄉村的人才供給現狀相吻合,說明西部鄉村農業人才的自愿流動屬于理性選擇。從農業人才需求的角度看,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五大振興的保障,是山地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關鍵點和著力點,沒有鄉村農業人才的集聚,山地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空話和大話。加快推進山地農業現代化,迫切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迫切要求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等方面開拓創新,讓人才振興成為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從鄉村人才振興的外部環境角度看,鄉村人才振興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引進人才政策、居住工作環境、公共服務環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鄉村振興背景下,營造農業農村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健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是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實現的必要條件,而當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勞動力素質低,接受新技術、新成果、開發新產業的能力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山地農業科技創新和山地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引進人才的福利待遇、居住工作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與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在人才要素自由流動的理性選擇牽引下,農村戶籍的大學畢業生及有農業生產經驗的年輕“農二代”在職業選擇上仍然偏向于優選發達省區或城鎮就業,而把回鄉就業或創業放在第二或第三選擇,而高層次人才從城市自由流向鄉村同樣受到人才發展外部環境的制約,導致西部鄉村人才引進普遍存在“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人才振興困境,說明良好的人才引進機制和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更有利于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步伐和加快推進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
已有研究文獻表明,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拓展和演變。本文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角度,認為鄉村人才振興與山地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邏輯演化關系:鄉村人才振興是實現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而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則是鄉村人才振興的目標和結果。從演化經濟學的角度,進一步可以推導出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受到鄉村人才振興要素和外部環境的雙重影響。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從影響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內外因兩個維度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農業人才從城市流向鄉村的數量對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具有正向顯著直接影響。
假設2:農業人才從城市流向鄉村的質量對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具有正向顯著直接影響。
假設3:鄉村人才引進的外部環境對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具有正向顯著直接影響。
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測度就是通過對我國及其不同地域農業現代化變遷歷程的研究,綜合各地資源、經濟、社會實際情況,認識并把握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因子的作用機制,構建科學且行之有效的測度指標體系和模型,在統一量化標準后準確度量并解釋農業現代化進程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動態變化特征[2]。就因變量選擇而言,本文用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來測量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把因變量設定為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參照劉明[2]對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測度,結合西部地區山地農業的地域發展特征,進一步把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細化為3 個區域:山區農業現代化實現進程、半山區農業現代化實現進程、壩區農業現代化實現進程,分別用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進行測度[3]。在自變量選擇方面,本文依據理論分析涉及的關鍵研究變量,構建自變量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選擇如下:一是選擇鄉村人才振興要素和外部環境作為一級指標;二是選擇人才需求特征變量和人才供給特征變量作為測量鄉村人才振興要素的2 個二級反應性指標;三是選擇引進人才政策、居住工作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作為測量外部環境的3 個二級反映性指標。結合多項分類Logistic 模型數據分析對變量的要求,進一步對研究變量進行定義和賦值,變量設定與測量詳見表1。

表1 變量設定與測量
本文依托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貴州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2017qn21)來選擇研究樣本,基礎數據來源于對貴州省 9 個縣(區)、45 個鄉(鎮)、315 個行政村進行的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的區域包括遵義市、銅仁市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課題組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入村訪問、專家座談等多種形式,按照一村發放1~2 份問卷的原則,分批進行入村問卷調查,其中:遵義市共調查98 個行政村,包括桐梓縣38 個,余慶縣25 個行政村,正安縣35個行政村;銅仁市共調查122 個行政村,包括萬山區37 個行政村,松桃苗族自治縣45 個行政村,玉屏侗族自治縣40 個行政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調查95 個行政村,包括天柱縣34 個行政村,榕江縣23 個行政村,從江縣38 個行政村。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39 份,有效問卷為315 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2.92%,大于0.9,表明問卷調查的效度較好。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當被解釋變量為離散型變量,其類別為3 類及以上,且各類別之間并無順序關系時,可以應用多項無序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本文研究多種因素對3 種山地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的影響,屬于多項選擇而非二元選擇問題,而3 種山地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并無順序可言且不可比較大小。因此,本文的實證研究方法適用于多項無序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在模型中,本文將“壩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作為基準對照組,當因變量為“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時,取值為1;當因變量為“半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時,取值為2;當因變量為“壩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時,取值為3。基于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建立“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山地農業現代化影響因素的多項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依據多項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的基本原理,本文構建的多項分類logistic 計量模型的數學表達式如下:


令 p1=p(y=1);p2=p(y=2);p3=p(y=3),則(2)式和(3)式可以表示為:

其中,p1、p2和p3分別表示行政村屬于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半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和壩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的概率,因變量y=3為參照類別,且p1+p2+p3=1。
基于現有理論和研究文獻,本文建立了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山地農業現代化影響因素的多項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基于鄉村人才振興視角,以壩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為參照類(取值為3),建立模型Ⅰ和模型Ⅱ,用來估計行政村屬于山區還是壩區(模型Ⅰ)和行政村屬于半山區還是壩區(模型Ⅱ)的2 類不同山地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的影響因素。運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選擇多項分類logistic 回歸,選擇Enter(進入法),把所有變量一次全部代入本文構建的多項分類logistic 計量模型,得到模型Ⅰ和模型Ⅱ,但初始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模型Ⅰ和模型Ⅱ的多個解釋變量未通過統計顯著性檢驗,且系數值為負(X4、X5、X7、X9、X10),說明初始模型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因此,必須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依據計量模型修正的基本原則,采用逐步回歸法,逐一刪除未通過10%顯著性水平且系數值為負的存在多重共線性的變量,經過多次修正,得到多項分類logistic 最終模型,修正后的模型估計和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
4.3.1 鄉村人才需求要素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農業科研開發人才駐村數量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業科研開發人才駐村數量在模型Ⅰ通過了10%顯著性水平統計檢驗,且系數值為正。因此,假設1 得到驗證。檢驗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與壩區相比,山區對農業科研開發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而農業科研開發人才選擇到山區的駐村數量越多,越有利于實現鄉村的人才振興,進而推動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可能的解釋是:農業科研開發人才大多為高學歷、高職稱的高層次人才,他們長期居住在省會城市或中小型發達城市,城鎮化的生活發展理念已經根深蒂固,更傾向于在壩區發展和創業,而較少傾向于選擇下鄉到山區服務或創業,這與經濟學人才要素流動理論相符。調查結果也表明:如果農業科研開發人才更愿意到山區工作,就會帶動山地農業走向現代山地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新路,從而帶動鄉村實現人才振興,進而推動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表2 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山地農業現代化影響因素多項分類logistic 最終模型估計結果
4.3.2 鄉村人才供給要素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鄉村引進人才的文化程度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文化程度變量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別通過了5%和10%的顯著性水平統計檢驗且其系數值均為正。因此,假設2 得到驗證。實證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與壩區相比,選擇到山區和半山區就業或創業的鄉村引進人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實現鄉村的人才振興,進而推動山區和半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可能的解釋是:與壩區相比,人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傾向于在壩區發展,并接受壩區的生活方式,而較少傾向于選擇在山區或半山區就業或創業,這與經濟學人才要素流動理論相符。調查結果也表明:如果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業人才愿意到山區或半山區工作,就會從知識上和技術上提升山地農業的發展質量,進而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4.3.3 外部環境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是否有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是否有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在模型Ⅰ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統計檢驗,且系數值為正。因此,假設3 得到驗證。實證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與有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的壩區相比,山區的住宿辦公條件相對較差,對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不具有吸引力,從而制約了鄉村人才振興步伐,進而影響到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也就是說,與壩區相比,在山區投資建設一定規模和數量的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更有利于吸引更多具有支農意愿的城鎮戶籍人才和大學畢業生到山區發展或創業,從而促進鄉村實現人才振興,進而推動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可能的解釋是:隨著知識經濟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對居住工作環境的要求隨之提高,由于城鄉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山區由于不具有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處于比較劣勢,局部山區甚至出現返貧現象,導致地方政府一直把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放在重要位置,而較少顧及鄉村人才振興的發展戰略,從而導致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尚未向鄉村振興轉型,這與經濟學人才要素流動理論相符。調查結果也表明:如果地方政府在具有特色產業比較優勢的山區投資建設一定規模和數量的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到山區工作,從而帶動鄉村實現人才振興,推動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鄉村公共服務程度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統計檢驗且其系數值均為正。因此,假設3 得到驗證。實證結果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與壩區相比,鄉村的公共服務環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處于比較劣勢,對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不具有吸引力,從而制約了鄉村人才振興步伐,進而影響到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也就是說,與壩區相比,山區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環境方面不配套,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和公共基礎設施滯后現象。鄉村振興背景下,及時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方向,改善山區公共服務環境更有利于吸引更多具有支農意愿的城鎮戶籍人才和大學畢業生到山區發展或創業,從而促進鄉村實現人才振興,進而推動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可能的解釋是:長期以來,由于農業對工業和城鎮化發展的支持,導致勞動力要素單向從鄉村流向城鎮,造成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農村人力資源的稀缺。由于城鄉差距在短期內無法消除,加之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的滯后性,從而形成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發展格局,導致山區公共服務環境處于比較劣勢,鄉村公共服務程度低的現象在短期內依然存在,這與經濟學城鄉“二元”經濟理論相符。調查結果也表明:如果地方政府從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改善具有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山區的公共服務環境,則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畢業生到山區工作,從而帶動鄉村實現人才振興,改善現代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環境,進而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農業科研開發人才駐村數量、文化程度、是否有鄉村人才公寓和辦公大樓、鄉村公共服務程度是影響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其中,鄉村公共服務程度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最大,是影響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而鄉村引進人才的年齡、性別、戶籍、專業技術職稱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不顯著。此外,本文的實證研究還發現,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駐村數量對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正向影響,但影響程度較小,不是影響山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因素,表明鄉村小農戶已經具備一定的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經驗,急需農業科學家、經濟學家、農業企業家、掌握現代農業科學生產技術的專家和高層次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以實現由傳統山地農業向現代山地農業的轉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鄉村人才振興背景下,小農戶仍然是山地農業現代化實現的主體力量。
鄉村人才振興已經成為鄉村五大振興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鄉村人才的匯聚,就不能帶動廣大小農戶走綠色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道路,就會制約和延緩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進程。基于上述理論和實證分析,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一是應充分認識到農業科研開發人才對鄉村振興和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為此,應盡快制定涉農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研開發人才長期入駐山區鄉村的激勵政策,如增加下鄉科研技術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下鄉補貼和優先評聘高一級職稱等人才政策,以吸引農業科學家、經濟學家、農業企業家、掌握現代農業科學生產技術的專家和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到山區鄉村講學和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應考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造更多高薪就業崗位,充分吸引城鎮戶籍的大專以上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到山區或半山區的鄉村就業或創業,以實現鄉村人力資源轉型升級。三是從城鄉“二元”經濟均衡發展的角度,應考慮加大鄉村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改善山區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務環境,逐步縮減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用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以全面提高山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山地農業向現代化和綠色化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