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蘭州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10)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也是農業轉型發展的必然方向,是建設美麗鄉村和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客觀要求。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直至網上交易等服務[1]。
1.2.1 組織構成 以農民為主體,主要由進行同類農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組合而成,農民至少占成員總人數的80%。
1.2.2 所有制結構 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勞動和資本的聯合,形成了新的所有制結構。
1.2.3 收益分配 對內部成員不以營利為目的,將利潤返還給成員,形成了新的收益分配制度。
1.2.4 管理機制 合作社實行入社、退社的自愿、自由,民主選舉與決策等原則,架構了新的經營管理體制[1]。
1.2.5 經營內容 通常在當地農業產業基礎之上發展,由于氣候地理條件、資源要素稟賦等差異,不同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通常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在經營內容方面常受地方特色資源的影響較大。
甘肅省為促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從登記、實施、監測、資金、培訓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為推進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與保障[2](見表1)。
蘭州市政府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配套出臺了相關政策(見表2)。
3.1.1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 項目組選取了蘭州市5 區3 縣的96 名農民進行調查。調查以“是或者否”為答案,“是”表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可和了解,“否”表示不了解或者不認可。調查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情況,反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了解、認同和支持程度。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認知度越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環境就越好。結果如表3 所示。
從表3 可以看出,有51.04%的農民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義;58.33%的農民愿意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只有38.54%的農民認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表明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并不十分明確,雖有一定了解,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義認識不足,同時部分農民對是否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表現出消極態度。

表1 甘肅省出臺的扶持政策

表2 蘭州市出臺的發展政策

表3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認知狀況
通過訪談分析主要的原因:一是傳統的生產模式使得農民對承包土地有較大依賴,加上農民沒有較好的技能,對未來擔心,不愿意放棄土地;二是對經營能力的不信任,擔心農民專業合作社、村辦企業等一旦出現經營不善可能回本困難;三是部分農民不愿意從事農業工作,打工也要到城里打工,尤其多數青年不愿意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當被雇傭的農民。顯然,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并不全面。
3.1.2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參與狀況 通過調查,“是”為答案的結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知,大多數蘭州市農民能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活動,但在經營活動中,只有38.54%的社員能夠參與,說明經營活動相比生產活動的專業技術性較強。但通過訪談分析,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社員沒有途徑參與,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將經營活動視為核心利益,不愿更多人參與;二是廣大社員缺乏經營意識,缺乏參與經營活動的條件和動力。通過訪談還發現:社員的參與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潤額有明顯的正影響,如社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事務越關心,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潤提升越有利。

表4 對合作社的參與狀況
3.1.3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參與度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參與度如表5 所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協作組織,從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參與度調查與訪談得知,大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協作程度較低。如社員中54.17%的社員不關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89.58%的社員不熟悉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78.49%的社員不愿意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88.89%的社員不愿意參與決策,但大多數社員比較關心年底分紅(分紅是固定的)。顯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員不能協同一致共同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
本次訪談還發現,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長期在外務工,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漠不關心,不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利益分配等。
近年來,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迅速,但總體上來看,規模化、專業化程度還處在初級階段[3],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后勁,但在發展水平、競爭優勢等方面亟須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政策扶持、規范管理,促使其可持續發展。
3.2.1 整體組織化水平仍舊較低 調研顯示,蘭州市農業產業欠發達,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市場狹小,占有率低,產值少。
在生產加工類中,生產方式粗放,主要以種養殖為主,規模化、現代化程度嚴重不足,既不能形成規模效應,也很難集約化生產。在種植領域,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或土地流轉問題,或連片種植規模小,機械化耕種困難,機械化程度和規模化均不足;而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由于受技術水平、市場、原材料等限制,表現出傳統農業的一種簡單組合,或小幅度向現代農業的延展,大規模生產和高效集約化發展體系尚未形成。
3.2.2 現代化程度不足,競爭優勢不明顯 一方面,調查顯示除種植、養殖外,大多數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簡單加工為主,技術水平差,生產能力小,市場規模不大,產品以本地銷售為主,缺乏現代生產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同時,很多產品缺乏特色和深度開發,品牌建設滯后,產業鏈條不完善,無法有力地抵御市場和競爭風險,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蘭州市受耕地面積、地理條件、資源狀況、產品創新、設備技術、管理制度、營銷模式、資金支持等影響,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具備規模優勢,也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相關服務和業務也大多停留在初級產品的銷售及單一信息、技術層面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生產、開發技術創新不足,示范帶動作用也相對較弱,存在農產品開發嚴重滯后、產品單一、農產品加工以粗加工為主、抗風險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等問題。

表5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參與度
從調查得知,在蘭州市即使是發展較好的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管理體制、先進設備與生產技術、產品創新、市場營銷模式、質量監測認證等方面現代化程度均有欠缺,將極大程度影響到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做大做強。
3.2.3 同質化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多以種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類為主。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產品開發、品牌建設、市場拓展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趨同性,缺乏特色。比如在牛羊養殖、食用菌種植方面,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內容和方式十分一致,即具有同質化。這種同質化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規模,形成穩定市場,推進產業做大,但也會帶來惡性競爭,在產品外在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管理、技術方面比較落后,缺乏資金的制約,營銷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因供過于求而帶來滯銷的問題。一方面,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不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發展特色品牌,趨同的產品會因沒有特色而不具備競爭的優勢;另一方面,近年來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數量上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發展質量、規模、協作程度、可持續發展程度等方面,特別是在推進蘭州農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方面的貢獻率還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制約。
制約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人才的匱乏。首先,蘭州當地的現實條件影響高層次專業人才去農村、去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業。雖然城鄉差距在不斷縮小[4],但在消費水平及生活質量上的差異還是十分明顯,所以更多的專業人才更愿意去城市就業。
各級政府雖出臺了很多的扶持政策,但產品設計與開發、品牌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十分匱乏。調查顯示,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0.35%,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工作人員或社員僅占3.27%。
總體來看,農民群體缺乏協作精神,有的農民仍抱有自我發展,不管他人的小農意識。在生產經營方面存在墨守成規、消極開拓創新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前瞻性,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很難開展。比如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后,農戶不再過問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發起人也不考慮如何提高組織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等問題。調查顯示,多數社員對組織化、規模化發展缺乏必要認知,許多農民只關心個人利益,缺乏組織整體利益觀,不關心集體利益和協作發展,有些農民只想收益,不愿承擔風險,不愿意入股投資,部分人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僅是為了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得到項目資金、貸款支持或用地等方面的便利。
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戶和企業自有資金積累、政府財政專項補貼、扶貧資金和金融機構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資金來源的渠道狹窄,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資金需要。
4.3.1 貸款困難 當地政府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商業銀行積極協調,制定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貸款減息、免息優惠政策,但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抵押物,加上大多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商業銀行即使愿意給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往往也是金額較小,并設定一定的限制。
4.3.2 缺少融資平臺及產品,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困難 調查得知,約80%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資金來源于發起人的資金投資,部分來源于扶貧資金、小額貸款等。而大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沒有投資的積極性,害怕風險,不愿意參與經營。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其他融資途徑(由企業參與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融資一部分,但也有限),由于融資途徑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從發展現狀看,系列的扶持政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帶來了諸多政策紅利,但當地政府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也積極投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工作中,指導甚至直接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眾多鼓勵優惠政策及政府的直接指導和參與,造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過度依賴政策扶持、依賴政府及工作人員,缺少自我發展能力,甚至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寄希望于消費扶貧獲取市場,或者希望在經營與產品銷售方面由政府兜底。久而久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政府之間便形成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規模小、實力弱、應對風險能力不足,積極尋求政府庇護;另一方面是政府扶持方式不當的結果,致使沒有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盲目選擇幫助方式和類型[5]。以上現象表明,蘭州市的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即使在外力刺激下成立起來,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結構、完善的運行機制、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等,想維持發展,只能尋求政府庇護,無法獨立發展。
4.5.1 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拓展市場的具體途徑不知道產品往何處銷售,缺乏銷售的能力和拓展市場的能力。調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僅有13.58%有健全的市場及銷售網絡,其余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獨立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只能依靠本地自產自銷,主要將產品銷售到本地及省內市場,僅有36.08%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將產品銷售到省外及其他地區,有9.06%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將產品銷往港澳臺地區及國外。顯然,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化的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直接因素。
4.5.2 產品品牌化建設滯后,影響到市場拓展能力盡管地方各級政府在助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力推品牌建設項目,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質量進行鑒定和認證,建立安全規范的生產制度,推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強化品牌建設和使用,但受技術、經濟能力等影響,品牌建設仍舊滯后,嚴重影響到蘭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拓展能力。
4.5.3 電子商務沒有用好用活 電商的發展對拓展市場、擴大農產品銷路具有戰略意義。近年來,農村電商實現了飛速發展,但由于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對電商平臺利用率很低。盡管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配置了電腦,但由于不懂得操作,較大一部分電腦處于閑置狀態,使得電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支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