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祺
(隴西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筑工程安全質量服務站,甘肅隴西748100)
我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為大氣污染,其中VOC的污染尤為突出。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簡稱,為普通定義;從環保角度定義,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或者根據有關規定確定的化合物[1]稱為VOC,是形成O3和PM2.5 的重要前體物質。VOC 與空氣中的NOx 反應產生二次污染物O3[2],造成光化學污染。因此,要改善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控制VOC 的排放是現階段大氣環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據文獻可知[2,3],對于 VOC 的排放和控制的治理措施的研究西方國家相對較早,歐盟、美國、日本等均制定了相應的排放控制標準與法律法規。我國在2012 年以后先后發布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2020 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等,從而規范國內VOC 的排放及控制。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科技發展與環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VOC 的排放及治理迫在眉睫。現階段,我國相關規定中提到的重點區域及行業關于VOC 的排放制度及治理技術相對成熟,其余區域及行業對VOC 的排放及治理重視程度不夠,多數無任何治理措施。根據《“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對于新建涉VOC排放的工業企業,應入園區且符合產業園區規劃和園區規劃環評等要求,便于相關生態環境部門后期監督、管理。
VOC 的來源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其中人為源為排放VOC 的主要來源,其中自然源主要為森林、土壤微生物、農作物和其他植被揮發和產生的VOC;人為源主要為石油化工、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機動車、涂料生產、制藥、油品銷售、溶劑使用、“三廢”處理、生物燃燒和煤炭燃燒等人為污染源排放的VOC。甘肅省內VOC 的主要來源為人為源排放的VOC,也是現階段大氣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
VOC 的過度排放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4],而且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危害,亦會造成光化學污染。VOC 對人類的影響表現在毒性和致癌性兩方面,毒性表現為惡心、頭痛、嘔吐、昏迷或者記憶力衰退,嚴重的可危及人體內臟和神經系統[5];致癌性表現為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危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等。
該技術是利用VOC 的理化性質回收其中的有機化合物,減輕環境污染,并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主要技術有吸附技術、冷凝技術和膜分離技術[5,6]。各項回收技術的優缺點見表1。
該技術是利用VOC 的化學反應、微生物的分解、加入催化劑后產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使VOC 分解為無害的小分子物質,從而減小環境污染。主要方法有燃燒法、生物法、等離子體法和光催化氧化技術[7]。各項銷毀技術的優缺點見表2。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控制VOC 的排放十分必要。我國對VOC 排放的控制正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措施沒有到位,后續提升空間較大。
通過對VOC 排放治理措施進行對比和分析,各治理措施均有各自的優缺點,如何根據VOC 的行業來源特點及處置需求合理地應用各類處置措施是今后我國VOC 排放控制的關鍵。按照目前我國的發展趨勢,未來VOC 的排放量將有增無減,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合理、靈活地應用處置措施,并學習和關注世界其他國家對VOC 處置的先進措施,切實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針對以上分析,提出幾點VOC 控制建議:一是嚴格落實國家有關VOC 排放的相關要求和標準,控制其排放量的不斷增大。二是源頭控制計劃。調整低揮發性原材料,例如表面涂料行業鼓勵使用水基涂料、高固體分涂料、粉末涂料、紫外線固化涂料等,并限制使用溶劑型涂料。三是涂料、油墨、膠粘劑生產行業鼓勵擴大低溶劑、低毒、低揮發性涂料的生產規模。四是工藝調整。鼓勵企業將對VOC 排放貢獻較大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相對清潔的行業,逐步淘汰VOC 排放較多的生產環節。五是過程控制方案。加強儲存、裝卸、使用過程的密閉性,對無組織廢氣進行充分收集,收集率不低于90%。六是做好日常監管。建立企業VOC 管理臺賬、提出企業VOC 排放自查方案。七是不斷優化現有的VOC 排放控制處理技術,創新各種新型VOC 排放控制處理技術。

表1 回收技術的優缺點

表2 銷毀技術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