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民
(甘肅省莊浪縣水務局,甘肅莊浪744600)
從2001 年開始,莊浪縣采取“異地調水、自流引水、集中供水、遠距離倒虹吸”等多種工程措施,截至2014 年底建成了“九大人飲”工程和4 處小型人飲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40.59 萬農村群眾吃水困難問題,在甘肅省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全縣自來水化目標。如何管好、用好這些工程,莊浪縣水務局在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縣水利管理總站、鄉鎮管水委員會、水利管理站、村群管小組、受益農戶”“五級管理網絡”,走出了一條專群結合、上下聯動、群眾參與式管理的新路子。
截至1999 年底,莊浪縣共修建了99 處旱區飲水和病區改水工程。這些工程建成運行之后,都由村社負責管理,水務局沒有直接管理,沒有配備專業管理人員,管理粗放,水費難收,工程缺乏維修資金,群管人員沒有報酬,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大部分工程處于停用或報廢狀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吃水困難的問題。從2001 年開始,莊浪縣組織實施了規模化人飲工程建設。在工程實施之初,莊浪縣水務局著重進行人飲工程建設,建后管理沒經驗、缺技術,群眾沒有參與工程管理的意識,造成工程管護不到位、效益發揮不充分、供水保證率不高等問題。
莊浪縣13 處人飲工程建成后,雖然成立了管理所,但管理所直接和農戶打交道,管道、水表破裂,檢查井內閘閥、減壓閥損壞造成道路、民宅受損時,受益戶不積極、不主動向管理所反饋,勞動力無法積極調動,工程維修不及時。由于受益戶沒有吃到方便的自來水,加之對水費政策不了解,造成水費收繳難度大,欠賬較多。另外,人飲工程是跨流域跨鄉鎮的大工程,村與村之間的調勞維修困難,水事糾紛、侵占人飲工程的水事違法案件時有發生。
人飲工程“五級管理網絡”是以水利管理總站、鄉(鎮)水利管理站2 級專業管理單位為主體,鄉鎮管水委員會、村社管水小組、受益戶三級群眾參與管理組織為支撐,共同管理人飲工程,是保證工程正常運行和發揮效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管理網絡(見圖1)。

圖1 “五級管理網絡”示意圖
“五級管理網絡”全面形成后,鎮政府在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牽扯到的工程維修、水事糾紛調解、勞動力組織、群管人員報酬落實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行政推動作用。據2010 年示范記錄,在孟山村、張陳村示范點,遇到管道破裂、閘閥損壞等情況,能夠“誰發現、誰上報”,第一時間內鄉管水委員會、水利管理站、水利管理總站相互溝通,傳遞信息,水利管理站2 h 內趕赴現場維修,并向水利管理總站匯報工程損失情況及維修結果。共維修各類人飲工程22 處,其中主管道3 處,支管道10 處,閘閥井9 座(次),工程完好率達95%。收繳水費75 040 元,水費增收5 800元,實現了水費應收盡收,維修過程中停水天數比以往少4 d,供水保證率達98%以上。遇到的水事糾紛,原來由水利管理站單方不能解決的,通過鄉(鎮)管水委員會和村社管水小組協調,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處理解決。這些情況充分證明,“五級管理網絡”管理模式的形成,能夠構建水量統一調配、工程供水經營與群管監督結合、行業管理與行政協調結合的雙軌管護保障機制,保障了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科學規范、運行成效顯著,具有可行性。
“五級管理網絡”推廣前,農民認為工程是國家投資修建的,損壞了由國家維修,對工程的管護責任心不強,只管用,不重視維修養護。“五級管理網絡”推廣實施后,2019 年建立了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群眾參與式管理的路子,靠實了管理責任,群眾參與工程管理與維護,落實了管理的責任與義務。群眾意識到自己也是工程的主人,工程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等、靠、要”思想明顯轉變。
落實了“三個責任”(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責任、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建立健全了“三項制度”(管理機構、管理辦法、管理經費),有效保障了工程長效運行,實現了行業管水向全社會管水轉變的良好格局。
通過“五級管理網絡”在全縣飲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的推廣應用,人飲工程的工程完好率和供水保證率均達到95%以上,水費收繳由2005 年的180萬元增加到2015 年的1 005 萬元,走出了一條以水養水、良性運行的新路子,莊浪縣水務局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與管理先進集體”。
“五級管理網絡”實施后,人飲工程對服務“三農”、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給群眾提供了安全衛生的生活飲用水,不僅節約了勞動力,同時減少了因水質不達標造成的健康問題,并利用洗菜等生活用水發展農村小菜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經濟支出。
“五級管理網絡”總結完善之后,2013 年迅速在莊浪縣南部山區等13 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大規模推廣應用。通過推廣實施,管理思路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管理體制有了全面創新,管理方式進一步完善,管理力度持續加大,為助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經過甘肅省水利廳調研完善,在全省范圍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