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鵬
摘 要:高中歷史知識相較于初中歷史知識來講,難度比較大、知識量比較多,由此,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歷史課堂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歷史課堂。文章主要是針對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展開分析,希望提供一定的教學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一、 引言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育活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模式來開展歷史教育活動,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歷史知識的狀態,對于學習歷史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開展多元化的歷史課堂教育活動,以此來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
二、 利用信息技術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信息技術所包含的豐富元素和色彩都是其所喜愛的,并且信息技術還能夠將歷史“重現”于其眼前,從而使其能夠對歷史事件產生直觀印象和更多了解,對于其學習也能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通過圖片、視頻、影音的形式將遙遠的、抽象的、虛擬的歷史元素呈現于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課堂學習中,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例如,在講解“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現“秦始皇”筑長城、修驪山陵墓、建阿房宮的相關視頻片段,并且引入相應的文字描述,讓學生去自主思考、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枯燥、單一的教材文字知識,用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記憶。又比如,在講解“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時候,因為甲骨文中的造字方法與青銅器制作特征,屬于本堂課中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僅僅通過口頭講解學生很難理解與記憶,由此,教師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中的直觀性特征來開展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更為全面、深入了解文本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軟件為學生播放“國寶檔案”中有關龍虎紋銅尊的相關信息內容,并且用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示青銅器的制作模式。在講解“甲骨文”相應的造字方法期間,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甲骨文,并且對應現代漢字,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漢字和甲骨文之間的相似之處,從中去歸納判定的標準,這樣不僅能夠解決難點、重點問題,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知識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認同感,為之后的歷史知識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三、 借助互動教學促進學生情感表達
素質教育理念下,在初中歷史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把學生作為歷史課堂的主體對象,借助于互動教學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有所收獲與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擁有更為直觀的歷史知識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比如,在講解“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腐敗有更多地了解,可以先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安史之亂的相關紀錄片,學生在觀看紀錄片期間能夠正確梳理歷史知識脈絡,對于唐朝后期的腐敗統治而感受到痛心,感受到民族統一屬于歷史發展中的必然趨勢,教師要趁著學生的情感起伏比較大,開始和學生的交流。
教師:安史之亂發生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學生:具體是在唐代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
教師:叛軍的將領是誰呢?
學生:安祿山、史思明,歷史稱之為安史之亂。
教師:安史之亂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在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其內部兵力較為空虛,這些都嚴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討論,能夠讓學生發表自身的看法與建議,激發學生對于腐敗的痛恨之情,并且對“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有更多的了解,從中發現自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查漏補缺。同時,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肯定與表揚,教師不要只對學生問題回答結果用對錯來進行評論,而是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力、語言流暢能力、思想感情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閃光點,提高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自信心。
四、 深入探究歷史教材,構建完整歷史知識體系
古人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在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教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學生在認識歷史知識的同時,做到以史為鑒,能夠珍惜當下的幸福、美好生活,參與到開拓未來的人生藍圖中去。首先,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歷史知識基礎,在正式開展教育工作之前,教師要先去鉆研歷史教材,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歷史知識,實現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歷史知識講解,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所學歷史知識有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認知。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縱軸、橫軸的關聯,讓學生擁有一個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講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對整個章節內容開展系統的探究和講解,從三國鼎立作為出發點,回顧與梳理各種大事件、小事件,讓學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同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學者與歷史學家的觀點,讓學生自由分析與探究,利用歷史比較法與思維導圖來構建這個章節的歷史知識框架,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所學歷史知識有更為系統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從中真正有所收獲與學習。
五、 結合歷史故事深化思想教育
“讀史使人明志”,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把培養初中生品德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經典歷史故事,充分挖掘分散在歷史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比較多,很多學生對于學習歷史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厭學心理,而引入歷史故事不僅能夠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同時,也能夠深化思想教育,讓學生有更為深刻地理解與感悟。比如,在講解“明朝的對外交流與沖突”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故事來實現情感教育目標,先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來尋找教材中包含的兩個歷史故事,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講述,選出一位講述最為精彩的學生,提高學生參與歷史故事討論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質,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們從這些英雄人物身上學習到了哪些精神與品質?”讓學生對故事進行補充與思考,這樣既能夠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的愛國情懷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能夠對歷史教材內容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在講解“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自主創作“我隨張騫出西域”的故事,讓學生在寫故事過程中加以思考與想象“在西域中可能會遇到何種困難?你們可以完成使命嗎?”讓學生對教材內容加以回顧,同時,也能夠意識到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過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再比如,教師可以引入“數典忘祖”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春秋時期的史實有更多地了解,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實現課內歷史知識與課外知識的融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最大限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師生之間共同構建輕松、和諧的歷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