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奕
【編者按】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繪景物為主的寫景散文,在教學這類課文時, 如何引導學生品鑒優美的詞句、體會精妙的構思、剖析獨到的表現手法?在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同時,如何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些都是值得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本專輯的這兩篇文章對小學中高年級寫景散文的教學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顧名思義,寫景散文就是以描繪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散文。在統編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材中編排了一些寫景散文,在教學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關注寫景散文的語言表達,引導學生以言繪景、以語吐心,以言逮意、以文識人,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維力、表達力以及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等。
一、寫景散文的教學價值
寫景散文所呈現的畫面美、語言美、意境美,所折射出的景物的情韻,以及物我合一的境界,給學生帶去的是視覺的吸引、想象的美好、情感的豐盈,是移情后的感悟,是對美的多重體驗。
1. 增強兒童審美情趣。
兒童對世界的觀察是直接的,他們總是被事物新穎的外觀、明艷的色彩等鮮明的特征所吸引。兒童的這種直觀力不僅表現在對事物的感知上,也表現在他們的思維上。兒童時期正是兒童的形象思維特別活躍的階段,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材料更感興趣、更易理解,他們有著很強的形象記憶力,會進行豐富的想象。寫景散文對于景物的描寫,往往抓住景物的形態、色彩等外顯特征,抓住景物的品格、神韻等內在氣質。因此,閱讀寫景散文,有助于增強兒童的審美情趣。
2. 促進兒童言語智能發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獲得文本所承載、傳播的信息,并且發現作者是如何通過文本來實現信息的傳播。只有對文本語言背后的表達意圖、表達方式進行探究,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發展。寫景散文的語言具有凝練明凈、自然靈動、細膩秀麗等特點。寫景散文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具體、形象地表現描寫對象的特點;運用動靜結合、視聽結合、虛實結合等手法,立體、多元、生動地展現描寫對象的韻味;運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寫法,靈動、自然、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每個作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經歷都不同,所以即使他們寫的是同樣的景,也會有不一樣的語言風格。從一處景、一件物發現作者的語言特色,讀懂作者那時那刻的心境與情思,兒童的言語智能就在閱讀中慢慢地得到發展。
3. 提升兒童人文素養。
在寫景散文中,作者通過意象化、情意化的語言來描摹景物的特點,抒發自己因景而生的真情實感,這些真情實感往往包含著作者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一篇優秀的寫景散文,可以讀到作者的興致和情趣,可以讀到作者的胸襟和氣度。如:學完《鄉下人家》,學生對于生活,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追求;學完《鳥的天堂》,學生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也許就會更加強烈。而這些,正是人文素養的核心——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二、寫景散文的教學策略
寫景散文以景物描寫為對象,以抒情達意為目的,雖景先于情而存在,但文之所起皆因情。作者通過寫出景物的獨特之處來表情達意,因此“景”是獨立的描寫對象,也是承載作者情感的藝術載體,為作者提供了行文的支架和言說的情境。而寫景散文中的“言”,則是“景”藝術化呈現的憑借。“景”與“言”的同生共構體現在作者用美的語言寫美的景致,而對于美的景致的欣賞、想象,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品味美的語言。“情”則是寫景散文的“魂”,寫景散文觸動人心的不僅是景物之美、語言之美,更是浸潤著作者情思、飽含著作者情意的蘊含在“景語”“言語”中的“情語”。因此,寫景散文教學要關注景物描寫的內容和景物的特征,要著力于文本的表達形式、語言特色,要追求作者情感的“達”與讀者情感的“得”。言語為外在,情感為內核,以外寫內,以表達里,教學當遵循寫景散文的特質與本體價值,探尋有效的路徑。
1. 多覺聯動,賞“景語”。
優秀的寫景散文,作家通常是運用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來表現景物的獨特,并憑借景物的獨特來抒寫自己某種獨特的情意。因此,寫景散文教學只有從把握景物的特征入手,捕捉作者通過景物所傳遞的信息,才有可能讀到景中的“情”和讀懂景外的“我”。對景物的欣賞是讀懂、讀透寫景散文的基礎。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文本,借作者的各種感官去欣賞景物,這與生活中學生直接通過自己的感官欣賞景物是完全不同的。這里的欣賞有兩個層面:一是發現景物的獨特之處;二是發現作者不同的觀察視角。這兩個層面,是在學生感知景物之美的基礎上,學習如何細致觀察、如何捕捉景物特征。也就是說,不但要看到作者所“發現的美”,更要看到作者“是怎樣發現美的”,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鳥的天堂》一文,作者寫了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榕樹和鳥兒。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就能發現榕樹大、綠、茂盛、美麗、充滿生命力以及鳥兒的熱鬧等特點。但散文的賞景,不能僅僅停留在關鍵詞的圈畫、朗讀上。在船的行進中,這株榕樹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越來越清晰。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靜靜地聽課文第5~8自然段的朗讀,在聽的過程中,用筆勾勒出自己腦海中逐步鮮明的榕樹形象,然后將自己勾勒的榕樹形象與原文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會發現,作者寫的是榕樹,贊的是生命。最后再讀這四段話時,學生不僅讀出了榕樹的大、綠、茂盛、美麗,還讀出了生命的朝氣與蓬勃。通過聽、畫、對比、讀,平面的文字在學生的腦海中會變得鮮活起來。在引導學生發現了榕樹的獨特之處后,還要引導學生發現作者不同的觀察視角。四個語段寫了榕樹的五個特點,“四個語段的順序能不能打亂?”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就會發現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描寫順序,對空間、時間的感知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還原作者眼中的榕樹。
寫景類散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去想象勾勒景物;要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要調動學生的生活意識、生活經驗,給學生更大的聯想與想象的空間,讓作者所繪之景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
2. 斟詞酌句,品“言語”。
寫景散文獨特的景致、優美的意境、精神的共鳴都是通過語言傳遞出來的,因此,賞析語言是寫景散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另外,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這與作者的才識、性情、氣質相關,也與作者遣詞造句以及運用的寫作手法相關,所以寫景散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這一篇”散文細膩、豐富、獨特的“言語”。通過對一字、一詞、一句、一段的斟酌比較、咀嚼回味,發現作者言語表達的智慧與藝術,發掘言語所蘊含的情調。斟詞酌句品“言語”,筆者認為包含以下三個內容。
一要咀嚼。寫景散文的語言之所以生動形象、清雅優美、富有詩意,正是因為作者那些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獨具匠心,看似平淡無奇讀來卻意味無窮的用詞。如《燕子》一文中“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輕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什么的什么”這樣相同的詞語結構,讀來回環往復、朗朗上口;“湊”字用的俏皮,“小”字體現喜愛;寫了羽毛、翅膀、尾巴不同的部位,卻又聚焦在燕子的可愛活潑。這樣的詞句,教師如果不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反復體會,學生就無法感受到寫景散文與寫物的說明性文章的不同。咀嚼,是對詞句語段的反復體會,是從寫景的關鍵詞句入手,發現作者構思、用詞的精妙。就如上文《燕子》中描寫燕子樣子的這句,當學生發現作者抓住特點寫的表達方式、用詞優美的語言形式,以及語句富有節奏韻律美、關鍵字眼富有獨特意蘊時,學生對這一句的學習就實在了、透徹了、清晰了。這樣的咀嚼,會讓學生對寫景散文中的詞句保有一種敏感,學生在循環往復的閱讀中,就會提升對語言的審美力。
二要探究。寫景散文的作者猶如畫家,以文字為畫筆描寫景物,而所繪之景是否有神韻,則取決于文字的表現力,因此,寫景散文教學對于寫作方法的探究至關重要。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寫法對于描摹景物的意義與作用時,學生才能從“發現”走向“表達”。如《燕子》一文,燕子伶俐的樣子是靜景,春天的爛漫是靜景;而斜飛于天空、橫掠于湖面的燕子,以及漣漪蕩漾則是輕盈的動景,但這動中又有曠亮天空、粼粼湖面的靜;文末燕子在電線上休憩又是靜景。這樣的靜中見動、動中含靜、動靜交錯的描寫,讓春天與燕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從而營造了一個清新明麗、妙趣橫生的意境,讓燕子顯得十分可愛、機靈。又如,《鳥的天堂》寫榕樹是靜景,寫鳥兒是動景,一靜一動卻都是在贊嘆生命的朝氣蓬勃、快樂自由、舒適安寧。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景手法進行探究,景物的獨特之處就能更加立體真切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景物的印象以及與作者情感的共鳴,還能幫助學生將文本中的寫法移植到自己的寫作中。
三要聯結。散文沒有固定的格式,它的表現形式是自由的,但形式的自由并不代表無章法可循。寫景散文教學既要咀嚼關鍵的詞句、探究特別的寫法,又要關注整體,從整體走向局部,再從局部回歸整體,在循環往復中把握住“神”,即散文的主旨。如《鳥的天堂》一文的開頭前四段讀來似乎與榕樹、鳥兒毫無關系,可有可無,但前后聯結就會發現:前文介紹了第一次去的時間,與課文結尾處“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相呼應;前文有對“有山有塔”的描寫,與后文再出現“有山有塔”相呼應,體現了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都是無意之舉,內容上形成一個關聯,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又如,在《四季之美》一文中,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冬天的早晨,學生不僅要品味四個季節、四個時段的美,還要發現四段話的共性所在——在平常的日子里,在忙碌的時光里,在我們覺得沒有“美”的時候,作者卻勾勒出了如此平凡而又獨特的美好畫面。讀散文時,學生需要前后聯結、需要對照比較,在聯結中觸摸文章的整體輪廓。這樣的聯結,是對文本“為什么這么寫”的追問,是對作者行文思路的溯源。
3. 對應轉換,悟“情語”。
寫景散文,作者是通過筆下的景來傳遞情感的。在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寫何景、如何寫景,還要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抒何情、如何抒情。寫景散文往往飽含著作者對自然的贊美與思考,對生命的感嘆與理解,對人生意義的體悟與追索。因此,讀這樣的文章,是在理解作者所表之意、所抒之情,也是在知人論世。散文閱讀就是在與作者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讀者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長,而這一過程就是“轉換”。
對應時代,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意”。在寫景散文中,作者心情、心境的表述,與自己的生活經歷、人生閱歷是高度關聯的,閱讀時如果不能與文字背后的作者的世界建立起對應的關系,學生對文本所傳遞的情感的理解一定是淺層的。如在讀《鳥的天堂》一文時,學生一定能讀到作者對美景的贊美、對生命的贊嘆。這篇散文巴金寫于1933年,當時的社會屬于動亂時期,那時的人們心里想有個天堂。對應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對鳥的天堂,對作者的心境就會有更深的理解——鳥的天堂,那里是一片樂土,作者渴望像鳥兒一樣自由,渴望生命的美好與安寧。只有對應作者的生平,對應作者寫文章時的境遇,學生才能從寫景散文的“無我之境”讀到作者的心思、心境、情思、情懷。
對應人文,從“斯人之景”揣“斯人之心”。讀著作者的文字,眼前可以浮現作者賞景、撰文時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這是通過文字對作者整個人的觸摸與感知,而不是單純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意圖、抒發的情感。這個文與人對應的過程,是在賞文,更是在讀人。通過“什么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在品讀語言與品讀作者中自由地穿梭。如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對應蒙蒙細雨的夜晚中那閃著微光飛行的螢火蟲,學生可以讀到作者的柔美、浪漫;對應比翼而飛的大雁,學生可以讀到作者的情趣;對應冬日里捧著火盆穿過走廊,學生可以讀到作者的愜意……只有從作者的所見所聞揣摩作者的為人處世,才能真正跟著文字背后的“那個人”,走進他用文字塑造的世界。
對應生活,以“個性語言”表“自我情思”。寫景散文,作者將個性化的言語與獨特的情感融合,讀來意味無窮。小學的寫景散文教學,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景中悟到情,在言中讀到人,就可以說教學是成功的了。如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作者眼中的景物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相關聯、相比照,能引導學生模仿遷移,甚至創造性地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特別的寫法來抒寫自己特別的心情、特別的情思,那么,這樣的寫景散文教學就是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就是更高層級的教學了。如《燕子》一文,作者通過對活潑機靈的燕子的描繪,展現了一幅生機盎然、如詩如畫的春景,表達出自己的歡欣與熱愛。學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嘗試將自己感興趣的四季中的某一物象變成筆下的意象,用意象營造意境,在意境的營造中表達自我。
總之,寫景散文教學要準確地把握文本的特質,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見聞,認識和了解作者筆下的景;要引導學生品讀作者個性化的語言,感悟和理解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要引導學生觸摸文字背后的人,體悟作者的情思、情懷、情調,與文本親近、與作者親近、與自己的生活親近。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