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諾 孫彤 牛鈺景
摘 要:教育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如何提高其持續性和有效性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問題。大學生支教作為一種助力教育扶貧的方式,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本文結合對我國西南地區S縣的調研,分析大學生傳統支教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弊端,提出“學業+心理輔導”的網絡支教創新模式,并提出模式運行的保障條件,嘗試為大學生支教提供符合現實國情、可借鑒推廣的應用模式。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網絡支教;“互聯網+”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心云?傳遞教育”——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平臺》(項目編號:202010058015)。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肯定了教育扶貧的重要性和關鍵性。義務教育均衡的關鍵在于消除各地間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平等的現象,對貧困地區進行教育精準扶貧是實現教育公平最終目標的重要舉措[1]。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支教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協同志愿者、平臺、學校等多方力量的網絡支教平臺,探索構建“學業+心理輔導”的網絡支教模式。
一、大學生支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國內地區教育發展仍不平衡,許多偏遠地區仍存在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短缺、教學水平低下等問題。在大力開發教育扶貧事業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了支教隊伍,通過自己的力量為偏遠地區教育發展添磚加瓦。大學生知識基礎扎實、支教意愿強、思想觀念新,同時年齡特征使其更易于與青少年共情,因此,大學生參與支教有諸多優勢。項目組選擇了位于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中部的S縣部分中小學進行問卷、訪談、座談會等調研,發現傳統的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以下問題:
(一)時間、成本、安全等問題
大學生通常利用寒暑假實地支教,支教時間短、持續性差,且支教時間段與偏遠地區中小學生放假時間沖突。支教前期培訓費、往返路費、伙食費、住宿費等高昂費用大部分由志愿者自行負擔,去往實地支教的志愿者也會因為經費限制而無法開展一些活動。而且,需求方往往是偏遠貧困地區,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支教活動缺乏統籌管理
傳統大學生支教隊伍組織時間往往不長,缺乏規范系統的管理,大部分支教隊伍的管理都存在隨意性強、統籌性不夠的問題。加之大多數志愿者未接受過相關培訓,缺乏教學經驗,能力參差不齊,支教效果無法保證。
(三)課程定位模糊,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短期實地支教常偏向于講授素質拓展類課程,雖然有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但對于學生長期的學業發展難以起到太大的實質性作用。課程設置方面,師生間缺乏溝通,根據調研結果,學校教師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開展心理輔導支教課程,而大部分學生希望支教老師開展心理輔導課程、文化課相關課程。
二、教育精準扶貧下“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模式
(一)教育精準扶貧內涵及要求
“精準扶貧,根在青年”,教育精準扶貧是基于教育扶貧開發戰略基本理念的延伸,是阻斷教育自身貧困、改善“貧困文化”、實現教育公平、豐富欠發達地區教育內容的根本途徑[2]。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要求轉變傳統支教思路和方式,而引入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促進教育資源在高校與欠發達地區之間流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二)“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模式構建
1.需求分析
本項目組通過對S縣教師與中小學生的調研發現:中小學生知識來源單一;錄播課缺乏交流、內容過于廣泛、針對性不強;部分學生存在厭學、焦慮等情緒,急需有效的心理輔導和心靈溝通。
2.模式創新理念
基于上述需求,本文明確了網絡支教平臺“補位而不越位”的定位,強調學業輔導與心理輔導并行。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時間、輔導內容需求設計了匹配、預約機制,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設立了有針對性的推送機制,為保障學生與志愿者的權益建立了監督反饋機制與志愿者獎罰機制等。
(1)可持續性?!盎ヂ摼W+網絡支教”模式將立志于公益事業的大學生志愿者群體與偏遠地區中小學生需求者通過平臺跨越時空聯系起來,借助在線通信平臺實現網絡支教活動,避免了傳統支教時間短、成本高的弊端,實現了支教活動日?;?、可持續性。
(2)三方協同。網絡支教活動由志愿者、平臺、學校三方合力協同完成。志愿者創新性強、熱心公益、有抱負,經培訓后能夠更科學高效地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疑答惑;平臺聯結志愿者與學生,設計、開發、推送個性化數字資源,促成線上線下混合教研;學校負責監督與反饋,通過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及時調整線上支教的教學進度、監管教學內容、考核并反饋教學成果,并提供網絡、多媒體等保障。
(3)定位課堂補充教育,學業與心理輔導并行。本平臺包括學業指導和心理輔導兩個模塊,定位是課堂教學的輔助補充,通過平臺完成網絡支教教學秩序的引導、教學方法的轉變,讓網絡教育資源充分融入學生日常學習,促使學生培養自學能力、轉變學習方法、逐步提升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利用線上資源主動探索學習,達到擴展學習時間和空間的目的。
3.平臺構建的雙通道多板塊設計
“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平臺構建的雙通道多板塊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通道一為偏遠地區中小學生教育教學通道,下設共享教育資源、學業輔導、心理輔導、互助交流四個板塊。中小學生需求者可以在共享教育資源板塊下獲取學習資源、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開展自主學習,本板塊教育資源將由志愿者教師與學校定期更新;學業輔導、心理輔導兩個板塊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實時在線教學活動;互助交流板塊下學生間能夠進行在線交流。
通道二為高校志愿者群體公益通道,下設宣傳、培訓資源、在線交流三個板塊。宣傳板塊持續進行政策、實時資訊等滾動宣傳,為志愿者提供真實、及時的資訊;培訓資源板塊為志愿者提供培訓課程、原創文字資料等,從而提高志愿者的素質能力,保證教學質量;在線交流板塊,志愿者之間可以進行心得交流、經驗分享,針對教學目標、內容進行協同分析,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的情景與任務、制定教學方案。
三、“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模式運行的保障
(一)國家政策扶持、社會關注度升高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國家撥付大量財政資金、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創新性的“網絡支教”將掀起支教模式的新浪潮,國家更是對“網絡支教”為偏遠地區學生帶去高質量教學、推動教育公平寄予了厚望。
(二)前期支教幫扶資源
筆者所在院校一直對口支教S縣,項目有實施切入點。自學校入駐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來,已選派數批優秀志愿者深入S縣等地開展支教活動。多名志愿者深入教學實地,掌握了教學第一線的實時需求,及時反饋情況,為平臺的建立和運行提供了保障。
(三)線上支教基本條件具備
1.網絡、設備條件成熟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實現全國范圍內全面線上授課,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網絡覆蓋率大大提高,教育技術與教學設備不斷更新升級,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在各個教學領域得以普及,為實現線上支教提供了硬件基礎。
2.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
近年來,大學生支教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高校學生的支教意愿強烈,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具有教師從業資格證等資質,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充足的大學生志愿者資源為偏遠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結語
本文以西南地區S縣的教育發展情況為研究基礎,通過創新性地建立“學業+心理輔導”網絡支教模式,協同志愿者、平臺、學校等多方力量,滿足受教育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以期提升教育精準扶貧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實現扶貧先扶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紅霞,謝紅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精準扶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5):84-88.
[2]王衛軍,韓春玲,蔣雙雙.教育精準扶貧對教育信息化的價值求索[J].電化教育研究,2017(10):57-61.
[3]梁炎新,凌秀宜.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聯網+”助力精準教育扶貧對策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0(1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