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文章從銀行風險控制角度出發,對授信審批實務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不僅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銀行同樣面臨“借貸難”,并提出銀企信息不對稱、風險緩釋難、企業實力弱和銀行管控嚴等是導致“兩難”困境的主要制約因素,并據此提出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民營;融資難;風險控制
“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但銀行同樣也面臨“借貸難”的問題,在績效和不良的雙重壓力下,銀行利用在有限資源和信息的約束下做出“貸”或者“不貸”的理性選擇。作為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關口”和“出口”,本文從風險控制角度出發,對中小企業信貸資金的獲得性困境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
一、“兩難”困境及主要制約因素
從目前銀行信貸審批實務來看,兩難困境主要面臨以下制約因素。
(一)銀企信息不對稱
銀行信貸審批需要企業配合提供的經營、管理、財務、資信和資金用途等資料并不完全可用,一是企業并不情愿將全部真實的“家底”暴露給銀行,例如,有的企業使用多套財務報表供內部管理、銀行貸款和監管檢查需要,且會計報表并沒有經過正規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數據并不盡然反映企業財務情況;二是為了盡快順利獲取銀行貸款,企業提供虛假合同、發票甚至提供虛假存貨、廠房應對銀行審核。三是信貸資金并沒有用規定用途,甚至流向民間借貸和非法領域。“如此包裝”下的企業增加了銀行信貸審批的成本和難度,同時也為基于這種不真實信息下做出的授信決策埋下了風險隱患。
(二)風險緩釋難
目前主要風險緩釋方式包括抵押和保證。在抵押品方面,除土地和房屋外,銀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同時由于在產權界定、抵押拍賣和銀行處置等制度的不完善,使抵押擔保的作用大打折扣。在第三方保證方面,由于自身實力較弱,很難吸引實力雄厚的企業提供擔保,于是同水平企業之間的抱團取暖成為常規選擇,但是這種通過“互保、聯保”方式可以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且容易產生“擔保圈、擔保鏈”風險,一旦其中一環出現風險,極易引起連鎖反應,給銀行帶來的損失是成倍放大的。于是自身信用不足,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擔保人,成為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融資的又一瓶頸。
(三)企業實力弱
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發展戰略不清晰、股東背景較弱等“先天不足”問題。例如,重大決策主要由實際控制人一人做出,決策較為隨意;盲目擴張,發展模式過于追求大而全,經營偏離主業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并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上述這些問題對企業的經營穩定性及抗風險能力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導致其在融資議價過程中并沒有話語權,債務融資成本往往更高。
(四)銀行管控嚴
為了有效控制風險,銀行內部建立了嚴格的不良貸款問責機制,加大了對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力度。但由于沒有同時推出信貸營銷激勵機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信貸人員寧愿承擔貸不出的無過錯責任而不愿承擔貸錯款的責任。 為了平衡成本和收益,中小企業單戶貸款頻率高、貸款金額小,與大型企業相比,銀行管理成本高但收益卻低,而且大多數中小企業資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所以銀行即使有剩余的可貸資金,也會出現惜貸現象。由此看來,銀行長期以來形成做“大而強”的國有企業而對“小而弱”的中小企業進行信貸資源控制就成為一種理性選擇。
二、建議及對策
近兩年,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尤其在融資方面,不但給銀行下達了增速方面明確的窗口指導,也在利率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僅有國家政策是不夠的,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企業、銀行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優化內生融資條件
從企業來看,自身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等先天不足的問題不易克服,但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必須在互信的基礎上與銀行建立授信合作關系,企業應向銀行客觀真實的披露其財務實力、資信水平、償債能力等信息,配合銀行的授信評估,實現借貸雙方的互惠互利,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企業提升融資能力就必須努力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健全財務、成本、產品管理信息體系并進披露。此外,由政府出面,構建統一的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動態發布工商登記、法律涉訴、行政環保處罰、財務納稅、債務違規違約等信息,并有限授權金融機構查詢。利用此類平臺的建設,建立中小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實現合理范圍內的信息共享。
(二)改善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優化外部融資環境
銀行不能因噎廢食,可充分利用當前國家對于中小企業的利好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更加有利的融資環境。
一是調整授信策略。積極開展面向民營中小企業的銀企對接活動,主動為有信用、有市場、有效益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結算、咨詢、理財等多種金融服務在內的綜合授信管理方案。二是簡化業務流程。將發起、評級、審批和押品評估多流程組合,減少審批的中間流程,實現發起端到審批端的點對點直通,對于部分同質化的業務可采取批量集中審批。三是完善激勵機制。例如提高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完善盡職免責范圍和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但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可繼續進行支持。
(三)鼓勵創新擔保形式,優化擔保政策制度
一是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由地方政府出資設立或參股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由政府為中小企業“背書”,改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不足的情況。二是創新擔保形式。政府應出臺法律鼓勵多樣化的擔保方式,除采取抵押、質押、擔保公司擔保等形式外,可視具體情況推出浮動抵押、 應收賬款質押、業主個人信譽擔保包括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如芝麻信用)合作等擔保形式。
改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政府、銀行和企業多方努力、良性互動,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和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風險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