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小學 萬田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宗旨都是顯示小學數學魅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勇氣。筆者通過創設多元化情境,極大地彰顯了數學課堂的魅力。
猜,就是老師在課堂中提出學生待掌握的知識問題,通過問題創設懸念情境,以隱含式方法表達學習目的,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問題意識。通過設計這種情境,老師可以利用每個學生對于問題未獲得滿足感而產生的一種急于獲取答案的進取心,從而讓學生主動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設置懸念時,教師應關注“猜”的方式,層層遞進。
教學中通過設置“懸念”情境,可以輕松調動學生的求知心理,激發學習熱情,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對于學生的質疑,進一步刺激了學生自我肯定的迫切感受,學生獲得肯定答案,獲得滿足感,也反過來促進對懸念課堂內容的理解。
沖突情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悱”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新事物,學生可能意會矛盾所在,但無法明確表達,進而引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矛盾的產生和解決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所在。
例如,講授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時,我國為減少沙塵暴影響,實行沙漠綠地化政策,在沙漠種植綠色植被,下表是試驗引種情況:

樹名 植樹棵數 成活棵數 單棵成本梭梭樹 20 18 100沙棘 25 22 140檸條 50 46 150
讓學生觀察表格并回答:我們應該怎么選擇?說說理由。有的學生認為選梭梭樹最適合,因為死亡數量最少,有學生認為選檸條最合適,因為成活率最高。加入經濟成本后,我們又將怎么計算?為了保證花錢最少,我們應該怎么選擇呢?學生分組討論,既考慮植被成活率,又考慮經濟的情況下,學生反復創建數學方程,反復驗算,獲取最優質的組合。
沖突式數學情境中,學生在不斷假設、計算、推翻演練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習數學的探究性和挑戰性,每一次自我否認的過程都讓他們認識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老師應積極開發創設探索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世界,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索規律意識,掌握探索規律的技巧。
例如,學習人教版《小數乘法》章節,以最簡單的“一位小數乘整數運算”作為引例:1.2×2,鼓勵學生忽略小數點,直接進行整數乘法運算。學生算出一個結果,之后再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點的使用規則。在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計算兩位小數乘法“1.22×2”,計算結果是什么?進一步推進,“1.2×2.1”呢?學生在觀察、對比、思考、行動的過程中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小數乘法計算的教學由易到難,整個過程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學生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獲取數學規律,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運用數學規律。
數學規律的學習,旨在刺激學生的“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動去主動發現、探索數學學習規律,提升學習能力,但行動的前提一定是思考的能力,是對問題探索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規律的同時,也必須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能力,在已有知識構架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思考。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種情境的創設,宗旨都是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心理和探索欲望,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教師把被動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徹底變更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既滿足了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理,也大幅度提升了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學會靈活應用多元化情境教學,使得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獲取強烈的信息對比,把抽象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具體的、可以快速認知的生活模型,不僅提高了課堂趣味性,也彰顯了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