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



一、教材分析
《認識角》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學習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題目共安排了兩個學習內容:第一個學習內容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二個學習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實物操作,掌握比較角大小的方法,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過程目標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標角;學會做角,在做角的過程中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在比角過程中感受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2.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與判斷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有關
教學難點: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從中找出這兩個圖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生1:正方形有4條邊,三角形有3條邊。
生2:正方形有4個角,三角形有3個角。
師:這個同學提到了角,你能上來把角指出來讓大家認識一下嗎?
學生把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角一個一個地指出來了。
師:你認識的東西可真多,這里也有很多角,誰能把這里的角指出來。
課件出示:
引出: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角,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反思】將本課的學習知識隱藏于學生熟悉的物體中,通過找正方形和長方形的不同引出角,再通過課件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變抽象為直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體驗感知,構建新知
(1)認識角各部分名稱,讀法和記法
師:同學們的學具袋里都有一個角,請同學們把這個角拿出來,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覺?想一想,角有什么特點?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說一說。
生1:摸起來尖尖的,有點刺手。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看,是哪里刺手嗎?(生指)這個刺手的尖尖的地方就是這個角的頂點。
生2:有平平的兩條線。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一看嗎?大家一起摸一摸。從頂點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的兩條直直的線是這個角的邊。
課件出示一個圓點,標明“頂點”,從頂點伸出兩條邊,并標明“邊”。
師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老師這里有一些角,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它是不是角,如果不是角,說一說為什么它不是角。
課件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反思】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教師再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師:既然我們認識了角,在我們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請同學們在我們的教室里找一找,哪里有角?再說一說這個角的頂點在哪里?邊在哪里?
學生在教室中到處找角,并相互交流意見。
師: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角,下面讓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生活中美麗的角吧!
課件演示生活中的角。
【反思】在初步認識角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找身邊的角,再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欣賞生活中各種物體中的角,使學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藝術品中及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角,學生不僅深化了對角的認識,同時也體現了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的思想。
(3)畫角
師:同學們都認識了角,你們會畫角嗎?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試著畫一個角。(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試著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同學畫得怎么樣?
生1:邊不直。
生2:頂點那里是彎的。
師:那怎樣才能畫一個最漂亮的角呢?請大家看一看電腦演示吧!
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
師:現在請大家按照這種方法畫一個漂漂亮亮的角吧!
【反思】注重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感知角后畫角,讓學生有了對角的直觀印象再去嘗試畫角,還知道手畫角有一個毛病,“邊不夠直”“頂點那里是彎的”,從而發現畫直角的邊,要借助尺子。再通過課件進行演示,明確畫角的方法順序和注意事項,從而令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畫角的要點。
(4)做角
師:同學們畫的角都很美,但你們會做角嗎?請拿出學具袋,老師給每一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釘子板、紙條、圖釘、彩帶等,請小組長帶領著小組同學們合作,試著做一個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頂點和邊。
小組合作,匯報交流,展示作品。
師小結:同學們可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種做角的方法。雖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們表示的都是角。
【反思】在直觀感知角的基礎上教師又提出明確的做角要求,在小組同學合作下,通過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匯報、展示,也使教師了解到學生對角的認識程度和掌握情況,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5)比較角的大小
師:同學們做的角真漂亮。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做的角和同桌比一比,誰做的角大?你是怎樣比的?
生生之間開始比較,尋找方法,并進行匯報。
生1:我是這樣比的,把兩個角對著口來比,我的大。
生2:我一看,就知道我的大。
……
師:究竟哪種方法最好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比的方法。
【反思】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比較方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求知欲望,又學到了新的比較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強化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6)感受角的大小關系
師:同學們都會比較角的大小了,老師這里有兩個角,請同學們來比一比,看哪個角大?
課件展示: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是紅角大。
師:我們按照剛才學的比較角大小的方法來比一比。先把頂點對齊,再把其中一條邊對齊。
課件演示兩個角慢慢重合。學生恍然大悟,兩個角是一樣大的。
師:為什么剛才同學們會認為是紅角大呢?
生:因為紅角的邊比藍角的邊長。
師:那邊的長短和角的大小有沒有關系呢?我們來把紅角的邊再加長一點,再加長一點。(課件演示紅角的邊加長)你發現了什么?
師小結: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
師:現在我們一起拿出我們剛才做的角,一起把這個角變大,變大,再變大;變小,變小,再變小。
【反思】教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認知沖突,想辦法比較兩個同樣大小,但邊的長短不相同的角,再通過課件直觀地演示兩個角比較的過程,以及用課件演示邊的變化,說明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再以游戲變魔術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3.拓展延伸,深化感知
師:既然我們認識了角,那接下來看同學們你們能不能運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課件出示:
(1)在下面圖形,找出三個角,并標一標。
學生在書本上找角,標示。并通過展示儀展示。
師:這個同學標得對嗎?除了這些角,還有其它的嗎?
(2)一張正方形紙,剪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思考并動手剪一剪 ,有幾種方法?最多可以剩下幾個角?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并匯報。課件演示多種答案。
【反思】通過讓學生找一找,做一做,說一說等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角的概念,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4.聯系生活,反思內化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生1:認識了角。
生2:知道了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生3:學會了畫角。
生4:知道了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生5:知道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角兩邊的張口有關。
……
師:下面讓我們通過一首兒歌來總結一下角的特點吧!
課件出示兒歌,學生跟著邊拍手邊讀:
我是角
我是一個小小角,
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時要牢記,
先畫頂點再畫邊。
想知我的大與小,
只看張口不看邊。
【反思】通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的回顧,再利用生動有趣的兒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
四、反思與評析
第一,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富有童趣,吸引學生,啟迪思維。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時,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先在屏幕上出示紅領巾,鐘面,剪刀等實物圖,再利用多媒體演示除去實物中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知識點。充分利用動畫的效果,把畫角,比角等過程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剩女近了生活實際,又符合思維特點,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第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不應該是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本節課的課堂上出現了多種感受知識的方法。例如: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變一變等形式,展示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的多種的方法。教師用心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和學習中。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第三,整節課尊重了學生的經驗。讓學生在剪刀、紅領巾、鐘表上去找角,認識了角后,讓學生在教室里找角,讓生活與數學知識進行接軌,而這些對于生活經驗的“真材實料”也能引起大多數學生的共鳴,讓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再讓學生支欣賞生活中的角,對生活經驗進行了重溫,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角作為平面圖形元素的體驗。在本節課中,教師還給了學生對原始經驗進行了“二次加工”的機會。引導學生審視剛才舉出的例子,感悟角是在平面上找到的,也是平面圖形的一部分,從而也證明了“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這一“建構主義”對學生學習的觀點。
第四,通過對比讓學生挖掘知識的本質。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在一次次的讓學生對比中,讓學生感悟知識的形成。在認識了角的基本特征后,出示幾個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在區分、比較、說理的過程中,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角的本質特點。通過自主畫角和規范畫角的對比,使學生掌握了畫角的要求和技巧。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一樣但邊長短不一樣的角,讓學生在猜想、比較、驗證的過程中,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個教學重點。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通過對比去獲取新知,并給予適當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悟性真正得到釋發。
【注:本文系廣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YQJK198)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