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國
德州市市立醫院消化內科,山東德州 253000
胃間質瘤是消化科常見腫瘤, 主要發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是一種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其具有潛在性、惡性,病情進展后期,可能會出現潰瘍穿孔,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 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切除術治療早期胃間質腫瘤,但由于其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多,導致患者預后較差。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于腹腔鏡進行手術,能有效保證術野清晰,并完整切除病灶組織;胃鏡能有效起到定位腫瘤作用[2]。 為進一步獲得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效果, 該研究選取2016 年11 月—2018 年2 月該院收治的早期胃間質瘤患者86 例,探討胃鏡配合腹腔鏡手術對早期胃間質瘤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及局部復發轉移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早期胃間質瘤患者86 例,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該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且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單盲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43 例)和對照組(43 例)。 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8~62歲,平均年齡(41.37±6.58)歲;腫瘤部位:胃底14 例、胃體19 例、胃竇10 例;腫瘤平均直徑(3.75±1.36)cm。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3 例;年齡29~62 歲,平均年齡(42.06±6.13)歲;腫瘤部位:胃底12 例、胃體23 例、胃竇8 例;腫瘤平均直徑(3.75±1.36)cm。 統計學比較上述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①納入標準:均符合早期胃間質瘤診斷標準[3];患者無認知功能或精神障礙;過往無腹部手術史者;無嚴重胃腸道疾病者。 ②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受損者;合并腹腔鏡禁忌證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兩組患者均于入院后行常規檢查, 并根據具體病情制定手術方案。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式如下:首先患者呈仰臥位,采用全麻,選擇其上腹部做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進腹,隨后切開胃前壁,確定腫瘤位置、大小,直接切除腫瘤組織及其邊緣2 cm 范圍內的正常組織,如胃壁存在活動性出血情況,采用電凝法進行止血處理,最后逐層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胃鏡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步驟如下:患者呈仰臥位,給予其全身麻醉,選擇臍部以上1 cm做切口,穿刺后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2~15 mmHg,放置腹腔鏡至腹腔內,胃鏡置入胃部,切開胃前壁,于腹腔鏡、胃鏡引導下查看腫瘤具體情況,確定病灶位置、大小,隨后使用電鉤對腫瘤范圍進行灼燒定位, 使用超聲刀分離胃壁肌層、漿膜層,利用抓鉗抓起腫瘤,并對其周圍2 cm正常組織進行切除,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切口。 對于腫瘤不同位置采用不同切除術, 采用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切除胃體、胃底部前壁腫瘤;采用腫瘤外翻切除術切除胃竇部位腫瘤;采用腹腔鏡胃大部切除術切除靠近幽門、賁門的腫瘤。
①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 包括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是否出現切口感染、腸梗阻、胃排空障礙等并發癥;③隨訪兩組患者2 年,通過胃鏡、超聲等方式復查其腫瘤局部復發轉移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用(±s) 表示, 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n(%)] 表示, 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erioperativ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erioperativ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術中出血量(mL)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2.01±1.03 2.78±1.98 2.262 0.026 52.07±10.36 89.68±13.72 14.345<0.001 0.91±0.22 1.62±0.57 7.620<0.001 7.76±2.13 9.58±2.40 3.719<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n(%)]
隨訪患者2 年,均未出現死亡案例,觀察組出現腫瘤復發轉移4 例,發生率為9.30%(4/43);對照組出現腫瘤復發轉移7 例,發生率為16.28%(7/43);組間對比,觀察組發生率略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38,P=0.333 >0.05)。
胃間質瘤常見于胃部,其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且發病早期,患者無顯著臨床癥狀,因此可能會造成漏診現象,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時機。 目前,手術直接切除是治療首選方案,傳統開腹手術具有直觀性,手術人員可以直接觸覺感知,明確腫瘤部位;但是該手術存在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損傷組織多、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特點,不利于患者預后[4-5]。
該研究結果顯示,較對照組比,觀察組胃腸恢復時間(2.01±1.03)d、 下床活動時間 (0.91±0.22)d、 住院時間(7.76±2.13)d 較短,術中出血量(52.07±10.36)mL 較少,并發癥發生率(2.33%)、腫瘤復發轉移率(9.30%)較低,提示胃鏡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胃腸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利于預后。 與田江平等[6]研究中腹腔鏡聯合胃鏡治療組胃腸恢復時間為(2.1±0.3)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為(18.6±6.2)h、住院時間(4.4±1.5)d 均短于傳統開腹組;與韓剛等人[7]研究報道中治療組局部復發轉移率13.3%低于對照組的16.7%結果基本一致, 表明腹腔鏡聯合胃鏡治療的長期效果與傳統開腹手術的長期效果相似。 分析原因在于,于手術中使用腹腔鏡,能在保持術野清晰的同時, 手術創傷較小, 但胃部肌層組織血管較豐富,單獨使用可能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且腫瘤向腔內生長或腫瘤直徑較小時,其位置不易確定,影響術中定位,嚴重時需轉開腹治療[8]。 為了彌補這一劣勢,通過胃鏡輔助治療, 能有效定位腫瘤位置, 確保能完整切除腫瘤,提高手術質量與精確性,減少術中損傷,提高手術安全性;胃鏡還可實時觀察胃腔具體情況,減少手術器械對胃組織的損傷;在定位腫瘤的同時,還可幫助實施胃前壁造口胃楔形切除術; 對于術后胃壁發生穿孔或胃壁較薄的患者,可以利用腹腔鏡進行補救,降低術后胃壁穿孔風險[9-10]。腹腔鏡聯合胃鏡完成手術能有效發揮協助作用,緩解單一技術治療的不足,通過減少切口長度,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有效保護胃腸道功能,進而有利于術后患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利于其預后。 但該手術存在一定局限性, 對手術操作人員要求較高, 手術時不可使瘤體破裂,預防發生腫瘤轉移癥狀[11-12]。
綜上所述, 胃鏡配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胃間質瘤患者療效顯著,能有效促進術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減少術中出血量, 雖然遠期腫瘤局部復發轉移情況與傳統手術相當,但是該術式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