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鵬,李瑞英
北京市豐臺區婦幼保健院綜合藥房,北京 100069
臨床中將妊娠12 周前出現妊娠終結的現象稱為先兆流產,在女性妊娠早期該癥狀容易出現,屬于妊娠期多發并發癥之一[1]。 在關于先兆流產的研究中,有研究[2]顯示,導致先兆流產的原因比較多,如免疫功能異常、胚胎染色體異常、黃體功能異常、母體生殖器官發育異常及全身基礎性疾病等,均可能引起先兆流產的發生。 在發生先兆流產后,孕婦癥狀主要表現為腰痛、腹痛、陰道出血等,如患者癥狀較輕,通過一般治療、休息后癥狀均能緩解,但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如不及時進行干預,則會引起流產發生,甚至對孕婦生命安全產生影響[3]。 當前,臨床中對先兆流產治療中, 主要通過補充孕激素、 黃體支持等治療,如地屈孕酮、黃體酮等藥物,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 基于此, 該次對2017 年6 月—2019 年6月期間120 例先兆流產患者進行研究, 對地屈孕酮與黃體酮膠囊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取120 例先兆流產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 例。 對照組中,患者年齡最小22 歲,最大38歲,平均(29.3±3.7)歲;孕周最短6 周,最長12 周,平均(9.1±0.6)周;發病至就診時間最短3 h,最長22 h,平均(12.2±2.8)h。 觀察組中,患者年齡最小21 歲,最大39 歲,平均(29.8±3.5)歲;孕周最短5 周,最長12 周,平均(9.3±0.5)周;發病至就診時間最短4 h,最長24 h,平均(12.8±2.6)h。 納入標準:所有入院患者均處于妊娠早期,妊娠時間不足12 周;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腰酸及陰道出血等癥狀,經B 超、婦科檢查,確診為先兆流產;該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系統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生殖系統腫瘤者、不明原因陰道出血者、多胎妊娠者及對該次研究用藥過敏者。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初始劑量40 mg 地屈孕酮片(H20130110)口服治療,間隔8 h 后減少用藥劑量至10 mg,2 次/d,連續服藥至妊娠12 周。 觀察組給予100 mg 黃體酮膠囊(H20040982)口服治療,2 次/d,連續服藥至妊娠12 周。 用藥期間,兩組患者均合理控制睡眠時間、保持絕對靜臥休息,避免勞累。
對兩組患者腰痛、 腰酸及陰道出血等癥狀緩解時間進行對比;對兩組治療前后雌二醇、睪酮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指標水平進行對比; 對兩組保胎成功率進行對比;對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與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腰痛、腰酸及陰道出血等癥狀緩解時間方面,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relief time between two groups[(±s),d]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relief time between two groups[(±s),d]
組別 腰痛 腰酸 陰道出血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3.22±0.97 5.27±1.55 8.684<0.05 3.48±1.28 8.52±2.16 15.549<0.05 3.73±1.16 6.57±2.52 7.930<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雌二醇、睪酮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對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指標水平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時間 雌二醇(pg/mL)睪酮(nmol/L)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mIU/mL)觀察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95.76±20.54(726.17±67.28)*#296.13±19.86(581.05±51.53)*50.95±7.08(77.42±10.67)*#51.06±7.01(68.23±8.55)*2 534.64±113.62(8 661.19±157.63)*#2 536.95±112.88(6 458.27±135.69)*
在保胎方面,觀察組中57 例成功,成功率為95.00%(57/60),對照組中50 例成功,成功率為83.33%(50/6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P<0.05)。
在用藥不良反應方面, 觀察組為6.67%, 對照組為10.00%,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先兆流產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流產者中,先兆流產占80%以上,屬于多見妊娠并發癥[4]。 有研究[5]顯示,25%左右的先兆流產孕婦均存在黃體功能異常情況, 表現導致孕婦出現先兆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為黃體功能異常。妊娠7周內,黃體分泌對妊娠維持有決定作用,此時如孕婦機體分泌的黃體酮水平降低,則極易誘發先兆流產發生;只有黃體酮水平維持在正常水平范圍, 孕婦妊娠才能保持正常,胎兒也才能正常發育[6]。 在引起黃體酮功能異常的因素中,孕婦分泌黃體酮不足是主要原因,所以為提高孕婦保胎成功率,對先兆流產孕婦需積極進行治療,對孕婦機體黃體酮水平進行改善是關鍵。
以往臨床中對先兆流產孕婦干預時, 主要通過一般治療、休息等方法進行干預,一定程度上能達到保胎的目的。 但對于病情嚴重者,保胎成功率非常低,且對子宮可能造成損傷,孕婦在出現自然流產后,因子宮內殘留妊娠組織無法排除,還需進行清宮處理。 作為早期孕婦體內黃體功能評價的主要指標, 血清黃體酮水平還可作為胎盤發育的評價指標,血清黃體酮水平越高,孕婦妊娠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則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發育遲緩,妊娠異常,甚至流產[7]。 所以,對患者實施黃體酮治療目前在先兆流產中應用比較多, 地屈孕酮及黃體酮膠囊均為黃體功能不全引起的先兆流產治療常用藥物。 孕酮屬于卵巢、胎盤及腎上腺素分泌的類固醇激素、 孕酮的釋放能夠保證受精卵成功著床,還可使子宮平滑肌興奮性降低,使子宮平滑肌處于舒緩狀態[8]。 地屈孕酮為天然孕激素藥物,與內源性孕激素結構類似,可結合孕激素受體,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對淋巴細胞有刺激作用,促使子宮功能恢復,使妊娠效果得到維持[9]。 黃體酮屬于天然孕酮制劑,對孕婦子宮內膜可產生直接加速子宮內膜增殖, 對因黃體酮功能不足或激素缺乏引起的先兆流產有明顯改善作用[10]。黃體酮膠囊也屬于天然孕激素藥物,通過卵巢黃體分泌,可從形態方面對雌激素繼發過的子宮內膜產生影響。 藥物進入人體后,可加速子宮內膜從生殖器轉化至分泌期,可增加子宮內膜厚度、提高子宮血氧供給[11]。同時,黃體酮膠囊還可加快糖原沉積、蛻膜生長,為胎兒生長發育提供營養,保證了胎兒的健康生長。 從該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腰痛、 腰酸及陰道出血等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體酮膠囊在先兆流產孕婦臨床癥狀改善速度方面明顯快于地屈孕酮, 證實了黃體酮膠囊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在二醇、睪酮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指標水平方面,治療后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體酮膠囊在改善先兆流產孕婦機體激素水平方面效果更理想;在保胎成功率方面,觀察組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黃麗清[12]在其研究中顯示,對先兆流產患者采用黃體酮進行治療,保胎成功率達到94.73%,明顯高于地屈孕酮保胎成功率的81.29%, 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在先兆流產治療中,黃體酮膠囊有更好的保胎效果; 兩組在用藥不良反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先兆流產治療中,黃體酮膠囊與地屈孕酮的用藥安全性均比較高。
綜上所述,在先兆流產治療中,通過對地屈孕酮與黃體酮膠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顯示黃體酮膠囊能夠對患者癥狀盡快緩解,對患者機體激素水平改善明顯,保胎成功率較高,且用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