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
(廣東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廣東 中山 528425)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在局部產生的團塊,主要因碘缺乏而引發,多見于中年女性群體[1]。臨床常采用手術方法治療甲狀腺結節,包括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根據患者結節良惡性不同,手術方式也存在差異。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是治療單側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最佳手段[2]。目前有較多研究對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的療效、安全性進行分析,但關于患者手術前后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水平的研究相對較少[3]。選取本院收治的甲狀腺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甲狀腺結節患者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對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的40 例甲狀腺結節患者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期40 名體檢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14名,女26名;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42.84±3.52)歲。觀察組男16 例,女24 例;年齡 26~77 歲,平均年齡(43.40±3.39)歲;單純性甲狀腺腫9 例,橋本甲狀腺腫13 例,甲狀腺腫瘤10 例,甲狀腺腺瘤8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體格檢查、B 超檢查、實驗室檢測符合《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中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標準;②對本研究方案知情且自愿選擇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③符合甲狀腺腺葉切除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影響TSH、TPO 水平的疾病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心、腦等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⑤病例資料殘缺者;⑥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⑦既往存在甲狀腺手術史者;⑧入組前接受甲狀腺激素替代或抑制治療者;⑨治療依從性不佳者。
1.2 方法 醫師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行神經阻滯麻醉,充分消毒術野并鋪設無菌巾單。于皮瓣區注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沿胸前淺、深筋膜間隙使用穿刺棒鈍性分離皮下,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建立足夠的操作空間并維持7 mmHg 壓力。使用電凝鉤游離頸深筋膜淺層與頸闊肌深層的皮瓣,外側至胸鎖乳突肌前側,上行至甲狀軟骨下方,頸白線以縱向切開,暴露甲狀腺,隨后使用超聲刀切斷其峽部,沿真假被膜游離甲狀腺,凝閉并切斷甲狀腺中靜脈與上下動靜脈,暴露喉返神經,避開其切除甲狀腺腺葉,縫合頸白線,連接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組患者甲狀腺腺葉切除術開展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于清晨采集兩組研究對象5 mL空腹血液,使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DXI800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上海瀘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行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量TSH、TPO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開展情況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09~153 min,平均手術時間(122.90±11.74)min;術中出血量68~92 mL,平均術中出血量(76.73±6.92)mL;術后引流量41~59 mL,平均術后引流量(45.77±1.56)mL。
2.2 兩組TSH水平比較 術后1、3個月,觀察組患者TSH水平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觀察組患者TSH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個月,兩組患者TSH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兩組TPO水平比較 術后1、3個月,觀察組患者TPO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TPO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TSH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兩組TSH水平比較(,mIU/L)Table 1 Comparison of TSH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mIU/L)

表1 兩組TSH水平比較(,mIU/L)Table 1 Comparison of TSH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mIU/L)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術后3個月2.83±0.62a 2.90±0.68 0.481 0.632例數40 40術前1.80±0.34 2.91±0.65 9.570 0.001術后1個月2.65±0.49a 2.88±0.61 1.859 0.067
表2 兩組TPO水平比較(,IU/L)Table 2 Comparison of TPO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IU/L)

表2 兩組TPO水平比較(,IU/L)Table 2 Comparison of TPO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IU/L)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術后3個月61.25±8.44a 60.84±7.96 0.224 0.824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術前139.70±30.55 60.31±8.48 15.837 0.001術后1個月75.26±10.19a 59.71±8.83 7.294 0.001
甲狀腺作為人體合成、儲存、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內分泌器官,與內環境穩態密切相關,是人體維持生理活動的重要器官。當機體碘元素缺乏、進入青春期或妊娠期、甲狀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礙時,會引發甲狀腺系統疾病[4]。諸多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炎癥、甲狀腺退行性改變、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腫瘤均可以表現為結節癥狀,該癥是指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在局部形成1個或多個可隨吞咽動作移動,組織結構異常的團塊,根據原發疾病不同可分為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5]。臨床治療甲狀腺結節的方法較多,如保守藥物、放射性碘、激素替代、手術治療等,結合當前的醫療衛生水平外科手術仍是首選治療手段[6]。
目前主要的手術方法包括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甲狀腺結節良惡性決定手術治療方式。應當注意的是,臨床對于結節良惡性判斷仍存在一定困難,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測是甲狀腺結節的金標準,但有報道提示其仍存在10%的漏診率,而對于經驗尚淺或基層醫院的醫生而言,漏診發生的可能性會更大,導致手術方案制定失誤,對患者造成極大損害[7]。
一般情況下,臨床在面對結節良惡性不明的情況常采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該術式安全性相對較高,但其存在病灶組織無法徹底清除的缺陷,若結節為惡性,術后可能出現局部復發,患者仍需再次進行手術,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8]。此外,行該術式治療的患者受上次手術影響,導致手術難度增加,損害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對其預后造成極大損害。為此,有學者提出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治療,該術式需將患者腺葉組織完全切除,從而避免組織殘留引起病情復發,特別是術后確診為惡性結節患者,行該術式可避免再次手術[9]。同時該術式在操作時游離操作較少,可保留患者甲狀腺后被膜,為此其提供正常血供,避免損傷甲狀旁腺。以往有學者認為,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會增加患者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的損傷率,但事實證明此類問題可通過嚴謹的手術操作避免,醫師在手術期間嚴格遵循切斷真假包膜間血管分支的原則,則可最大限度減輕患者損傷,提高手術治療效果[10]。
為進一步研究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對甲狀腺結節患者造成的影響,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甲狀腺結節患者為例開展相應實驗,選擇TSH及TPO作為觀察指標,其中TSH是由腺垂體分泌的激素,可調控三碘甲狀腺原氨酸、血清總甲狀腺激素等促進甲狀腺生長和機能的激素,維持人體內環境穩態[11]。但TSH水平又受到此類激素的負反饋調節,甲狀腺功能發生微小變化均會導致TSH水平出現波動,因此,TSH水平是判斷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TPO 是甲狀腺微粒體的主要有效抗原活性成分,亦是催化甲狀腺激素的關鍵酶,通過對TPO 水平進行檢測可有效判斷機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情況[12]。
康鴻斌等[12]研究報道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的甲狀腺結節患者的TSH水平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患者術后TSH水平明顯高于術前,而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術后TSH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TSH 水平與對照組的差異逐漸縮小,提示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提高患者TSH水平,與上述報道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完全切除了結節組織,從而使患者促甲狀腺激素釋放素的反饋恢復正常,通過與垂體結合,促進TSH分泌[13-14]。術后,觀察組TPO水平明顯降低,且逐漸恢復至正常人水平。提示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以通過切除結節降低TPO活性,抑制其對甲狀腺激素的促進效果,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15]。
綜上所述,甲狀腺結節患者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后,可有效改善TSH、TPO 水平,此變化會逐漸趨于穩定,達到正常人的激素標準,該術式具有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應當注意的是,本研究涉及樣本量較少,且未對其他術式進行比較與分析,待條件允許可進一步開展實驗,提高結論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