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玲 王顯磊


深度學習是注重數學本質的知識學習,是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需要,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過程。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關注以下三個要點:
一、以問促疑,開展學生探究活動
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重點在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和學習任務,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組織深度探究的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即“以問引問”,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問促疑”。好的數學問題,恰當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啟發學生的思考。學生的課堂學習應當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只是止于表面的淺層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精心設置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是關鍵的,直擊教學難點和重點的,有明確的導向性,能夠促進學生生疑。如一位老師在《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課堂中,他設置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學習長方體的體積。
師:長方體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嗎?(大半個班舉手)
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出示圖1)它的體積是?
生:5×4×3=60(平方分米)
師:想的和她(生1)一樣的請舉手?(生再次紛紛舉手贊同生1的做法。)
師:你們可以收拾東西準備下課了,既然你們都學過了那就準備下課吧,還不好?
生:(笑)不好。我還有一個疑問,我們不知道長方體的體積為什么是長×寬×高?
師追問幾個學生,無一回答出原因。
師:看來這節課我們是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寬×高的道理!
在這個片段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師幽默而富有深意的教學風格,在每個問題的背后,其實都蘊含了老師的精心。在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中“誰來說說長方體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長方體的體積知道了,這回可以下課了吧?”幽默風趣的話語,層層深入,卻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自己提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適當有效的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主動開展探究的活動,將淺層學習通過自我加工,轉化成深度學習。
二、以說促學,開展學生說理活動
數學應當是嚴謹的而富有邏輯的,是一門講道理的學科。數學課堂需要會講道理的數學教師,更需要會講道理的學生。
如在《植樹問題》這課的教學中,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何時加1,何時減1,何時棵數=間隔數呢?大部分同學云里霧里,不知所措。怎樣能幫助學生理清楚關系,理解的更加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呢?這時候,先從學生最熟悉的手指開始,發現間隔數與指頭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組織學生畫線段圖,討論。最后請同學上來畫一畫,說一說,同學們會更加清楚其中的數量關系,理解其中的奧秘。
說理活動有利于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去講道理,用說理促進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課堂中,可以開展各式各樣的說理活動,讓課堂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思維落地生根。
三、以題促思,開展學生思維活動
數學學習,不在于機械的背誦識記,不在于簡單的套用公式。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掌握其中的內涵;重在學會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重在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世界,描述世界,即學會數學表達。在鞏固圓的周長概念,有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題:一個直徑1厘米的圓,在下面的直線上從“0”開始滾動一周后,圓的位置大約在(???? )
這道題的設計將數與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解題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腦海里會自主調動圓的周長的推導過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等相關知識,在頭腦里開展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發展了空間觀念,進行了深度學習。再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道理,進行思維的碰撞,這是最具有數學意義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聚焦深度學習的數學說理課堂,讓每位同學探理,明理,說理,愛上表達,愛上數學,這將是我們不竭努力的方向!讓學習真正的發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