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在課堂上總有部分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正在學習的內容缺乏興趣,學習態度不夠積極,這就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因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研究各種"激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成了每一位教師的首要任務。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呢?我認為教師要遵循一個基本的程序,建構課堂激趣策略,遵循課前、課中、課尾的激趣藝術路徑,使學生保持足夠的注意力。
一、 課前激趣導入原則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它是教師講授該課的引子。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若導入新穎別致,能讓學生動心觸情,就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就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導入的方法很多,可以運用故事、詩詞、名言警句;也可運用設置懸念,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其目的是創設一種情景或意境,使學生或觸景生情、或疑竇頓生、或欲罷不能,形成一種渴望解答不知不覺跟隨老師學下去的心理態勢,從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古代的戰爭中,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有誰愿意把它借給敵軍來攻打自己呢?可是在三國時期,當曹操率領軍攻打東吳和蜀國,兩軍對壘時,作為蜀國軍師的諸葛亮卻成功地去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這是怎么回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草船 借箭》這篇課文。"這樣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達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 課中把握激趣原則
(1)探究互動合作 通常,學生上課之初的興致高,但往往難以持續下來,這時課中激趣就有必要了。此時可以進行一些辯論或小小比賽等課堂活動,緩釋學生學習的壓力和疲倦。如教學張之路的《羚羊木雕》時,筆者展開辯論話題,圍繞“該不該讓父母干涉孩子的事情”這一話題,讓學生進行正反辯論,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再如在課文《竹影》教學中,讓一部分擅長繪畫的學生畫出竹的影子,大家一起欣賞評議,理解文章的內涵。這樣做,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展示,學生獲得了自信;另一方面也給其他同學帶來一定的震撼,從而激起對語文的興趣。
(2)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如果教師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創設教學情境可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精心設計,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加強他們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激發起他們濃厚的求知欲望。二是創設形象情境。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錄像、電影、圖畫、幻燈、掛圖、模型以及實物等形象手段激發學生情感,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通過創設形象情境渲染課堂氣氛,開拓學生視野。三是創設故事情境。教師可以把故事、小品、傳說、寓言、成語、笑話等生動活潑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并巧妙地設疑提問,也能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所學知識。
三、課尾總結激趣原則
(1)創設懸念,做啟發性小結。一篇課文,往往是一節課完成不了的,需要下一節課接著學習。在小結時,故意制造懸念,喚起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使用啟發性小結就恰到好處了。
(2)升華內容,做鼓勵性小結。課堂教學的結束語,往往最能表現和升華主題,從而使教學在高潮中終止。因此,升華教學內容,做鼓勵性小結也是課堂小結的重要途徑。畫龍畫虎重在點睛。結尾的點睛之筆,便是整節課的藝術性所在。精悍的結尾不但能夠使本節課教學內容被學生牢固掌握,而且還可以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進而,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熱愛,并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