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教學研討是一條無止境的路, 學生能聽得懂、記得準、用得活、悟得深、考得好,就是有效。關于高中歷史教學從教多年,下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大膽取舍優于面面俱到
課時少,內容多。高考特點:注重基礎,突出主干。依據課標取舍,考慮不同版本教材的差異。
例如:案例《羅馬人的法律》。【課標】: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人教版與岳麓版的差異】人民版:第一目“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第二目從治“公民”到治“萬民”,第三目“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人教版:第一目“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第二目“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第三目“維系統治,影響后世”。岳麓版:第一目“從共和國到帝國”,第二目“羅馬法”。根據不同版本的差異,我們在開展教學時又可以進行怎樣的取舍?
舍:古羅馬的政制(岳麓版5分鐘以內完成。增加:明確古羅馬所處的不同時期以及所實行的不同政體。重點講解:羅馬法。①羅馬法—歷程(內容)第一 起源: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第二發展: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第三完備:從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②羅馬法—發展的原因分析。第一:根本:羅馬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羅馬法—地位及其評價。③羅馬法—地位及其評價,第一實質:政治屬性(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第二: 經濟屬性(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二、重新整合好優于照本宣科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背景過程影響這一模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時間的紅線給學生串起一段歷史,如果我們習慣了,那也意味著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色彩,了無生機。
帶過高三的老師都知道對教材整合的重要。在新授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是否有必要進行整合呢?
案例《王安石變法》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的提出,使課堂的設計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全課圍繞著某一個特定的思想方法來進行設計。所以在設計《王安石變法》這課時我主要以方法訓練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和重新整合的。
這一課內容多,線索亂。有必要進行重新整合。設計出王安石其人、其事、其時、其功、其過五個環節。
設計思路:通過王安石的品學、為人、工作能力的材料展示,建立學生對改革家的初步認識:有抱負,有學問,意志堅強,為人正直務實,有工作經驗等。進而設問:這樣的王安石去改革會不會成功?留下懸念。
王安石其時、其事:1。經濟之危→積貧→富國之法2。軍事之危→積弱→強兵之法3.人才之危→冗官→取士之法
通過了解王安石其人、其事、其時、其功、其過。即從改革者,改革的時代背景以及改革的功過三個方面去學習《王安石變法》,從而讓學生形成學習認識改革的一般方法。從預期目標、客觀成效和政策連續性的角度來分析王安石變法到底是成功的還是失敗,培養評價改革的基本方法。開篇與結尾的巨大落差,讓學生自發的產生疑問,王安石的悲劇…….進入最后一環我有話想說《我與王安石的對話》。
三、一個中心精于多個主題教學
一節課一個中心、一條主線。 例如:《英國的制度創新》:爭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感悟民主。《鴉片戰爭》:追憶戰爭→透視戰爭→審視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世間不太平→創太平世界→太平的反思。《毛澤東思想》走西方的路→走俄國人的路→走自己的路。
四、精心設問利于引領探究思考。
例如: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無法引起探究)如果林則徐沒有革職,中國會失敗嗎?
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失敗的原因了嗎?(引發深層思考)。既然丞相的存在威脅到皇權,那為什么明太祖之前丞相沒有被廢除?
羅莫洛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士兵的家人因此把羅莫洛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第一種問法:根據習慣法怎么判?根據《十二銅表法》怎么判?(答案固定了——按遺囑來判)
第二種問法:如果你是法官,遇到這樣的案子你會怎么判?你的判罰依據是什么?(答案多樣化)追問:如果士兵換成奴隸,法官又會如何判罰?
五、教學要點化便于學生記憶。
我們的困惑:給了時間復習,學生為什么記憶效果很差?學生答題為何白話連篇?語言不規范?該回答的點總是遺漏?知識點不全?……什么樣的知識是容易儲用的呢?
時序化的知識,系統化的知識,邏輯化的知識,聯系化的知識。①比如科舉制的評價1對士人:提供機會 2對統治者:擴大基礎 3對制度:繁榮保障。4對世界:文官制度5對后世:八股取士;②雅典民主的意義:兩種創新:雅典民主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了民主運作的 新方式,(形式和方式)四個有利于(正確決策、修正錯誤、監督政府、促進文化);③羅馬法的意義。1對當時羅馬:維系統治2對近代歐洲:立法基礎3對當今世界:寶貴遺產(思想、制度、原則)
六、通過命制和改編題目提高自我。
現在目前市場上的資料良莠不齊,在全國卷的背景下,跟其他地市相比,我們的資料顯示出明顯的滯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認真研究全國卷,重新命制“全國卷式”的試題。這項工作開展的好壞也許決定了學校歷史成績的好壞。希望老師們認真的做做近十年的全國卷,盡管我們很多是高一的老師。
1、改編。一是可以將選項和設問改變。二是可以將不同的試題中的史料重新組合。
2、模仿。這一點我不用講了,大家看看近幾年的高考題就知道了,就是過去幾年全國卷的翻版,換換史料,備選項改動改動。
3、原創。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要想原創真的太難。有時自己發現一則好的史料,可度娘一下,別人已經用了。需要平常不斷的積累:看到好的史料——產生命題靈感(半夜起來給自己發信息)——做好記錄我的一些命題體會。下載大量試題, 搜集大量素材。關注時事熱點,研究命題動態。
依據考試大綱, 確定命題范圍。一次膽戰心驚 ,還好虛驚一場。堅決杜絕成題,絕不容忍錯題。擬題組題磨題,反復推敲較真。初始痛苦折磨,最后苦盡甘來。題目的價值不僅在題目本身,更在題目的背后。
我們的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只要我們有心,我們用心,就一定能收獲到不一樣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