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茂文
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師生問答的現象。這樣,不僅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能力也都一并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如何才能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切實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 構建和諧課堂,真正體現人文精神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大家的重視。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安排也要以學生的學習為本,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但是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將學生放任自流。一方面,教師對該講的知識仍要做重點講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遷就。例如,當學生們在課堂中出現分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得出更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時教師也應做出果斷的結論。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融洽、歡快的課堂氛圍,這是上好閱讀課的基礎。因此語文閱讀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效果會更好,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就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好朋友。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支持和引導學生發展閱讀能力的物質和人文閱讀環境。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樹立參與閱讀學習的信心。
二、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興趣
授之魚不如授至于漁。教師只有教給了學生閱讀方法,學生逐漸培養了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才能提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指導預習,教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預習,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二年級剛開始時學生還都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道課堂上,先教給學生預習方法:熟讀課文,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閱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認字,理解詞語。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學生熟讀課文后能說出主要內容,并借助字典識記和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再通過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最后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指導幾篇課文后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隨著閱讀訓練專項的進行,預習要求也逐步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的效果,為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 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精讀課文,要細講。低年級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的人文素養元素,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集中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閱讀中鼓勵學生質疑,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教學要求我們通過一篇一篇的課文教學使學生掌握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敢于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主動性上來了,效果也會事半功倍了。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預習課文,借助拼音初讀課文,遇到詞義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鼓勵、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詞語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四、合理安排閱讀教學時間
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揣摩要放在閱讀課的第6—30分鐘或10—35分鐘之間。此時是學生課堂的最佳狀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一定要備好課,在簡短、精彩導入后直奔文章重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活躍時間。
五、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閱讀教學的中,一定要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通過想象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抓住主題,加深理解。
總之,教師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的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