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園園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041600)
體育道德是參與體育活動的人群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對個體的成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體育學科素養的提出,對學校體育的發展施以要求并促進了其發展。初中生的體育道德行為方式和認知觀念是不容忽視的一面,現下,初中生尚未有成熟穩定的認知理念和思慮方式,體育道德現象復雜多樣,初中生的體育道德問題亦日益增多,并引起了各界社會人士的關注。
該文以洪洞縣初中生的體育道德發展水平為研究對象。運用《中學生體育道德發展水平調查問卷》,該問卷共18題,包括4個維度:體育道德認知、體育道德行為、體育道德情感和體育道德意志。筆者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隨機抽取洪洞縣在校初中學生450名開展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問卷有效率為89.3%,其中包括男生問卷204份,女生問卷198份,男生、女生的人數比例為1.03∶1。
數據處理采用SPSS、Excel等統計分析軟件。
從表1可以看出,洪洞縣初中生體育道德發展總體水平的均值為54,超過了中值48,說明洪洞縣初中生的體育道德發展水平屬于中等偏上。從體育道德的4個維度來看,初中生體育道德意志與體育道德情感的平均值相對較低,而體育道德行為均值為14.94,是最高的,其次是體育道德認知。
2.2.1 不同性別體育道德發展水平的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從體育道德的4個維度出發,對洪洞縣初中生進行性別差異對比。從分析結果(表2)可以看出,男生僅在體育道德行為方面的平均值略高于女生,而其它方面都比女生低。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洪洞縣女初中生總體發展水平均值略高于男生,兩者不存在顯著差異。
2.2.2 不同年級體育道德發展水平比較
通過單向方差分析處理數據,由表3可知,初一、初二、初三的學生在體育道德認知、體育道德行為、體育道德意志和情感4個維度具顯著差異。在量表總體分上的差異亦顯著,表明不同年級初中生的體育道德發展水平具顯著差異。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初三的平均值最高,且與初一、初二具顯著差異,初一與初二也具顯著差異。在體育道德認知因素中,初三年級的平均值相對較高,且與初一、初二有顯著差異,初一與初二亦具顯著差異。在體育道德行為、體育道德意志和情感這3個因素中,初三平均值較高,且與初一具顯著性差異。
洪洞縣初中生的體育道德發展水平總體屬于中等偏上。其中體育道德認知與體育道德行為的平均值相對較高,體育道德意志與體育道德情感的平均值相對較低。
初中生的年齡階段一般在11~15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初中生生理和心理變化都處于關鍵轉折期,個體的體育道德發展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基本經歷體育道德理性認知到內化為行為上的改變,最后是自身體育道德情感和意志需要滿足的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從生理上看,這個階段的學生體內各系統機能逐漸成熟,對運動項目的適應性與參與能力也會相應增強和提高。從心理上看,此階段學生的理性認知思維能力較之前有提高,但認知有限,考慮事情比較片面,自我認知能力和評價能力提高,行為上更愿意去嘗試新的東西,但是情緒情感易變,不穩定,意志力也比較薄弱。
家庭教育、學校及體育教師對初中生的體育道德情感和體育道德意志發展方面產生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當下,經濟條件發展和獨生的勢趨,使得許多父母存在過度溺愛孩子現象,致使孩子缺乏受挫能力,參加體育活動時,猶豫不決,不夠果斷,表現為意志力的薄弱、情感的缺失。另外,學校迫于升學壓力,在體育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學生缺乏合理、適宜的體育活動,雖認知和行為具有傾向性,但學生的體育道德意志和體育道德情感卻得不到鍛煉。

表1 洪洞縣初中生體育道德發展水平的情況總表

表2 不同性別體育道德差異一覽表

表3 不同年級體育道德差異一覽表
綜上,初中生體育道德認知和行為的平均分值比體育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平均分值較高。
不同性別的初中生體育道德的差異性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從小受素質教育影響,對一些外在條件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與判斷能力,道德水平也相應有所發展。
第一,從總體發展水平看,均值得分方面,“初三>初二>初一”。初三年級與初一、初二年級具有顯著性差異,初一與初二年級具有顯著性差異。
由于閱歷缺乏、認知思維能力不足及情感的不穩定,初中生的體育道德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從初一到初三,由于年齡的增長及受教育程度增加,學生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有了一定沉淀積累,生理和心理也愈加成熟,其體育道德總體發展水平亦呈上升趨勢。
第二,在體育道德認知方面,從均值得分看,“初三>初二>初一”。初三與初一、初二之間有顯著差異,并且初一、初二之間有顯著差異。
初三階段學生認知思維發展接近于成人,他們的受教育年限比初一、初二學生要長,體育參與的經驗較多,他們愈加明白怎么是對,如何是錯,并可以在行為上約束自己,在體育道德認知方面較初一、初二學生強一些。初一學生初入校園,有一個適應期,對規則不太熟悉,又較初二、初三缺乏實踐經驗與知識儲備,所以差異明顯。初二學生較初一體育內容增多,較初三缺乏內容的針對性與豐富性,因而他們之間存在差異。
第三,在體育道德行為、體育道德意志及體育道德情感3個方面,從均值得分看,“初三>初二>初一”,初三、初一的差異顯著。
初三在體育活動內容和方式上具有特殊性,和初一初二不同,面臨升學壓力和中考體育改革,學生必須通過針對性的訓練讓自己的體育素質得以提高。但初三同類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體育活動的氛圍也較為濃厚,他們彼此熟悉,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更愿意互相幫助。同時,他們也愿意以“老大哥”的心態給初一、初二的學生樹立榜樣。經訪談知,初三學生上課時,場地一定,器材由學生自己管理保護,體育教師要求學生愛護器材,人手僅一份,且每次練習完,帶走器材的同時身旁的垃圾也一并帶走,經時間的檢驗,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體育道德行為發展的影響確實很明顯。初一學生初入新群體,因學習方式與內容都有了改變,他們有一個適應期,面對新的體育教學環境,他們懷有期待與害怕的矛盾心理,在體育活動中,他們的參與帶著試探與小心,行為上較為膽怯,即使認知上具有正確的判斷,也不敢去嘗試,由此各個年級間存在不同。
初三的學生面臨升學壓力,情緒、情感上都會有反應,但體育教師表示在練習中會適時給予學生鼓勵或做愉快的放松練習,并且初三體育練習的內容及目標有統一性特征,有助于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初一活動內容較少且單一,組織的活動也比較少,在體育道德情感方面表現不明顯。初三學生較初一體育經歷較多,在自我控制和管理方面較強。但初一學生思維模式尚未定型,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在遇到難度較高的動作學習時,其體育道德意志表現具有不確定性。
第一,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要科學合理地進行教育,家長應注重學生道德教育,初中生獨立意識較強,父母要對孩子正確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認知。
第二,注重年級差異,根據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狀況,區別對待,因勢利導。在體育活動的設計中,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并適時予以其鼓勵,誘發其積極的情感體驗,加強體育參與,提高體育道德認知。
第三,多給學生一些體育實踐鍛煉機會,根據各年級特點設置體育教學內容,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引起受教者的重視,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體育道德水平,并通過高標準及嚴格的要求,提高學生對目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