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00)
應急避險能力是人們面對危險、傷害所表現出來的處置能力,這種能力與個體的體能、技能、經驗、預防意識有關。這些因素必須經過學習、訓練才能掌握提高,必須要經過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教育過程才能實現。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肩負責任,把避險能力教育開展起來。
生物學上的生命是指一切能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維持有機體生存成長的有生死狀態的生命體[1]。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教會學生躲避危險、保護生命是教育的內容之一,是“人們認知和保護生命,抵御風險危機,提高生命質量和價值的自身安全技能的教育”[2]?!皯北茈U能力”是學生在緊急情況下保護生命遠離危險有效地進行自救或救他的行動能力,以減輕或消除突發事件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平時的安全意識培養、預防措施、知識技能的儲備;第二,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第三,災難后的自我疏導恢復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我國各級學校必須開展有關應急知識、避險能力的教育培養學生自救、互救的知識和能力。在我國開展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有兩種方案,一是國家以立法形式,將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教育作為必修課程強制實施;二是結合國情、省情、校情,根據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地質環境差異,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師資條件、硬件設施等因素,以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普遍與特殊相結合,以多種方式開展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然而,我國對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教育還顯得滯后,從小學到大學未形成一個完備的課程體系,是以一種零散的、偶然的、運動式的形式存在。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是社會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健全和完善的學校教育必不可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敖逃仨毥虝W生如何生存”,這個生存就是活下去的本領,是危險情況下的求生能力。所以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是一個迫切而又不能回避的課題,學校應及時、有效的開展,形成一門系統的課程,使保護生命存在的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體現教育本質,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人類活動的復雜性、客觀環境的差異性,賦予了社會現象的多樣性、復雜性、時代性、地域性等特征[3]。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類學校的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沒有系統的開展,存在著缺失或零散的情況。結合體育學科的基本特點及運動技能的教學過程,認為學生應急避險能力教育與體育教學有天然的相似性,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不僅需要體能,更需要技能的熟練掌握,這與運動技能的教學是一致的。應急避險能力分為基本行動能力、身體機能、應對能力(見圖1)。
身體能力是指能夠掌握運動技能、適應負荷變化,參與不同場合類型的身體活動,具有貫通性,奠定了身體活動的基礎;知識與理解是對身體活動的認知,對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理解與運用,能有效促進身體能力的形成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肩負起終身身體活動的責任[4]。避險能力是人們應對突發事件時體能、應對技能、心理的綜合表現,應當說避險體能力更多地是從體能和應對技能角度培養。注重發展個體的健康水平和體育運動能力,這與應急避險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相互促進。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靈敏性是從危險中脫身基本保障,同時這些因素又是衡量應急避險能力的量化指標,毫無疑問,運動能力的優勢大大增加了成功避險的可能。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的提出突破了傳統的安全教育范疇,增加了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的內容,與體育教育相結合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有些體育運動項目就是天然的應急避險技能,如奔跑、游泳、攀登、定向越野等,所以注重體育鍛煉,發展運動能力是培養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的必然要求。
學生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逃避各種傷害的能力,即通過科學的教育內容與練習方法,通過負荷、時間和頻率刺激,促使機體的心理、生理發生適應性變化,最終提高學生應對危險狀況并自我保護的能力。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立足體育課堂、重視學生體能和各種運動能力的培養。體育與避險能力教育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作為避險能力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表1 應急避險體能力教育的內容及方法

圖1 應急避險體能力教育的構成要素
加強應對知識、應對策略的知識教育。學習掌握相關理論基本知識,是培養學生應急不懈努力能力的基礎。因為人的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淺薄,不可能有很強的能力。應急避險是一種專業性的活動,許多技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規范,必須以理論為指導,加以反復的訓練,熟練掌握。實施“理論學習和情景演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應急防護知識和技能[5]。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實行課內外相結合,專題教育、案例分析、模塊教育多種形式開展。實行課內外相結合是完成應急避險能力教學任務的重要途徑和保證。表1是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的內容和教學的方法,具體分為5個部分:生理機能和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專項技能、專項知識、應對策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各部分知識的特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新時代有新要求,新時代有新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體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指示[6]。健康的身體、較強的運動能力及相應的專業知識無疑是戰勝危險自救互救的前提條件。而強身健體,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是體育教育的基本宗旨,學校體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幫手,學校體育可以為學生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較,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從事身體練習,發展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這是提高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前提和保障。體育與應急避險能力培養相結合,是“預防文化”和安全意識的教育過程,也是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過程。所以,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重要抓手,兩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教育,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部分[7]。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是健康行為的主要的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運動能力的支撐和學生品德意志的護航。
第一,應急避險能力主要包括生理機能和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專項技能、專項知識、應對策略。
第二,提高學生的體能和各種運動能力是培養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的必然選擇。
第三,體育是培養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重要抓手,學校體育有必要、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參與學生應急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踐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