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婷
(深圳市文錦中學 廣東深圳 518000)
在初中生中“流行”著一種“奇特”的現象,有的學生剛一上課或者還沒到下課時間就各種“病態”地出現在學校的醫務室,他們小到有點肚子不舒服,或者感覺自己頭有些暈,大到假裝昏迷或者裝睡不醒,如果老師或者校醫不加以干預,這些學生有時可以在醫務室以不舒服的事由待上一整節課甚至幾節課,這些所謂的“病號”他們有的呆坐在椅子上無所事事,有的干脆趴在茶幾上睡起覺來,有的甚至一邊假裝休息一邊掏出了隨身偷偷帶的手機……
回歸到醫學的范疇,從理論上來說這種行為可以統稱為詐病[1],詐病是指某些人為了達到個人某種目的,故意偽裝或顯著夸大某種外傷、軀體或精神疾病,從而用來逃避外界某種不利于個人的情境,擺脫某種責任或獲得某種個人利益。有關資料顯示,詐病在基層醫院很常見,在大城市就診患者中也不少見,患病率以罪犯中最高,可占10%~20%的求醫病例,戰時部隊醫院可達5%,而市級綜合醫院臨床目前缺少統計數據。這些主訴急診就診的詐病患者,病史、體征與實驗室檢查資料通常很不一致,詐病者往往具有以下特點[3]:1.具有明顯的裝病動機和目的;2.臨床癥狀表現不符合任何一種疾病的相關特點,軀體癥狀或精神癥狀中的幻覺、妄想,思維障礙,情感與行為障礙等均不符合疾病的癥狀表現規律;3.對軀體或精神狀況檢查通常采取回避、不合作、造假行為或敵視態度,回答問題時,反應時間常延長,對治療不合作,暗示治療無效;4.社會功能與軀體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比真實疾病重,主訴比實際檢查所見重;5.病人一旦承認偽裝,隨即偽裝癥狀即消失。根據這些理論依據,對深圳市羅湖區某初中開展調查統計來明確分析:
對確有裝病的學生(診斷參照醫務室和醫院門診的診療記錄)進行問卷調查和個體訪談的方法,從2019年3月1日開學至2019年12月31日共調查93人。
采用“初中生逃課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其內容主要包括:學生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年級、學習成績)、是否逃過課、通常的裝病類型,逃課的主要科目、逃課主要原因、逃課的認識態度,以及逃課是否受其他人影響等若干問題。
收集匯總調查統計數據,將調查數據應用SPSS15.0錄入,研究參考變量賦值如下,采用統計學研究方法進行統計,見表1。

表1 變量賦值表
調查方法注解:1.學習成績簡易判斷標準:(1)期中考試成績進入過年級前200名;(2)期中考試成績在年級201-400之間;(3)期末考試成績在年級在400名以后。2.是否為學生干部:有擔任班級或者一個類型的干部即算(如各類委員,課代表)。3.裝病事由:(1)頭痛包括發熱,困倦,頭暈,因初中生未能很好地區分這些癥狀,故統稱為頭痛;(2)腹痛包括便秘,腹瀉,胃腸痙攣,生理期;(3)上呼吸道癥狀包括鼻塞,咳湊,打噴嚏,咽痛。(4)外傷包括肌肉酸痛,扭傷,磕碰傷等。
對確有裝病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體訪談的方法,從2019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調查93人,其中男同學占比例74%,女同學占比例26%,見表2。

表2 文錦中學裝病逃課學生基本情況表
結合學校學生的詐病情況,又可以分為逃離教室課堂的詐病和逃離體育課運動課堂的詐病,不同課程之間裝病的逃課率也有統計學意義(χ2=69.14,P<0.05),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課裝病逃課率最高(40.9%),語數英等主課其次(38.7%),體育課相對最低(20.4%),且表現出從初一開始隨年級升高裝病率升高的趨勢,到了初中三年級裝病逃課率又降低,見表3、表4。

圖1 不同年級男女生裝病課程分布趨勢

表3 不同學習成績學生選擇裝病課程的分布數據

表4 不同年級性別的學生裝病類型的分析數據
面對這些有“問題”的學生,作為專業醫務人員,校醫及時作出清晰的鑒別非常重要,真正軀體疾病鑒別在于詐病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很不一致,通常表現為幾個方面所獲資料互相矛盾,以偽裝發熱頭痛性疾病為例,存在下列可疑之點:1.高熱下無急病面容;2.高熱而皮膚無滾燙感;3.脈搏、呼吸無相應增快;4.溫度超過41℃,或達體溫計頂端(考慮由人為因素造成溫度計達頂峰值)。初中生除了上述規律還具有顯而易見的“幼稚”表現:如裝病就診時神情和眼神閃爍,過分在意老師或者校醫的表情與回應,尤其是在得知自己“生病”的“診斷”時會留露出異常欣喜與裝病得逞的神情;而在告知他并沒有生病時會表現出明顯的失落感與挫敗感,這些表現均與真正的患病學生表現不同,真正生病的學生不僅在癥狀上與疾病類型吻合,他們大多也因受疾病的困擾沒有太多心思關注周圍人的反應。
離開教室課堂環境的詐病多集中在主課,如語文、英語、數學等,這類課程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高,課堂上有比較多需要理解和背誦的部分,學生為了逃避知識上的記憶,邏輯上的運算甚至是考核與考試而佯裝疾病“請假”離開教室,在醫務室尋求“避難”[2]。
離開運動環境的詐病以體育課為主的裝病多是為逃避體育鍛煉,對跑步類的體能訓練有畏難情緒,也有一部分是青春期發育的女生刻意回避軀體律動較大的運動。
逃課學生普遍的學習動機不夠清晰明確,有些初中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來學校學習的意義是什么,還沒有從小學較為幼稚的學習習慣和模式中轉變過來,覺得自己背著書包來坐在教室里就是完成了“上學”這項任務,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
個別學生存在心理或情緒上的問題,但因問題尚未解決或無從解決繼而將心理上的一些問題“轉移”到生理上來,對這些“問題學生”的處理,需要工作人員具有一定的醫學心理學的嘗試,對待學生能夠細致有耐心,必要時尋求心理專任教師與班主任老師的協助。
裝病逃課從表面看是一個學生對學業的態度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個體性格、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社會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4]。希望我們可以從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發展入手,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攜起手來,讓學生的校園學習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