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開貴
(重慶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 重慶 402160)
自2011年起,我國初中生物課程歷經多次改革,取得了可喜歡的成效,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傳統教學設計存在很多問題,因而改變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我校實際的一套課堂教學模式,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盡量減輕學生課后負擔,提出了課堂教學“五步式”教學法,即習、讀、講、練、評。
在推行五步式教學法過程中,我們對初二學生進行了200人次的問卷調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統計。

學習能力 內容 內容 內容 學習目標能力 制定學習計劃占16.7% 學習興趣占18.3% 信心不足占25%時間管理能力 借閱生物資料占17.52% 很少找作業做的占25% 不經常預習占26%學習方法選擇 希望小組合作學習占18% 老師講為主的占21% 自學輔導學占24%
通過對學生學習的調查,可以看出在學習生物時預習、閱讀,講課時練習、評講等方面都做得不好,為此在教學中探尋五步教學模式,即習、讀、講、練、評,追求卓越課堂,提高我校生物教學成績。
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和現在完全兩樣了,學生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地聽講”[1]。學生課前預習,無論新課、復習課,教師布置相關的提示,相關的問題,有目的地預習,學生學習第一單元第二節生物與境組成生態系統,建立生態系統概念時,草地被網罩起來后可以用五步教學法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預習這一節后,并提出問題:生物與環境可不可以分割?只有生物能不能叫生態系統?把某一種生物除開能叫生態系統嗎?只有環境能不能叫生態系統?創設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引起了認知沖突,指導學生進一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
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對相關概念、結構功能等加強閱讀,帶著問題去讀,做到粗讀,細讀,精讀,做到心中有所獲,讀時要明白本節知識的重難點在哪里,自己搞懂了的做好標記,還有哪些自己沒有搞懂,還有哪些與前面學過的知識有聯系,哪些與后面的知識有關聯,在書上做相應的勾畫和批注,以等待老師的講解。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只有當會從其經驗中作出一點貢獻的時候,他才真正的受到教育”,皮亞杰指出,“認識一個對象并不意味著反映一個對象,而意味著對一個對象發生行動”[2]他認為,認知源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是主體不斷在自行建構而成的,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學生為了完成一定的任務自覺主動去學習,尋求解決問題[3]。講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探究過程和結果分析方面,學生完成不了,此時老師再給學生釋惑,老師講到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時,老師再次給出幾個問題:1.經過研究,人能教會狗算算術,而不能教會蚯蚓,為什么?(學習行為要建立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2.如果動物園的狗從小在你家長大,沒有人教,它會表演嗎?(學習行為要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3.小狗為什么愿意跟著馴獸師做表演?(學習行為要通過生活經驗獲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層層探究,在回答過程中,逐漸顯現學生易混的內容,再通過老師的點評,解決了學生心中的問題,完成了學習行為的概念建立。
學生掌握知識如何?可以用目標達成法來完成,其理論根據,目標達成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把學生的學習與目標結合起來,把要學習的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具體目標中,通過對目標進行分析、討論,以目標達成為主線,以培養學生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為暗線,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為引導,讓學生學習為主體,改變以往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知識點,內容看似簡單,要讓學生明白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很難了,于是設了這樣的問題:在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有的鳥類只產幾粒卵,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呢?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課后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續,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所以教師不但要在課前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課后也要有針對的題目作為拓展,以鍛煉學生掌握知識的遷移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
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課前評、課中評、課后比等,學生評、組內評、教師評,全方位評價學生掌握知識建構結果,老師在講解靜脈血和動脈血時,在做血液實驗時提出問題:在一支試管中裝入牛血加入抗凝劑并通入氧氣嗎?同時出示另外一支試管裝入牛血加入抗凝劑,1.同學們能觀察現什么現象?2.為什么通入氧氣的血液變得更紅?3對動脈血和靜脈血下定義。4如何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通過討論交流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探索可以是層層深入的。這樣做給了學生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機會,能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互相學習,學會如何評價,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言行。有的同學還會針對別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位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且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又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他們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正確地認識別人,也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在我校初中、初一、初二開展了五步教學法,做了一些嘗試,效果好,也獲取了一些經驗。五步教學法的步驟表現出相互依賴,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