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羚峰
(重慶市南開中學校 重慶 400030)
相比于初中數學,高中數學知識內容更加深入,涉及范圍也比較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更緊密,如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向量和物理學等[1]。可見,要想學好高中數學,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它是學生靈活應用知識、創新解題思路、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為此,本文分析了學習遷移理論的內涵,重點探討了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學習遷移理論是指將一個知識的學習使用到另一個知識的學習中,通過對一門學科的學習實現對另一門學科的學習,促使融會貫通,靈活運用[2]。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學習遷移理論的主要表現有:已掌握的知識對未掌握知識的影響;固有思維模式對其他學科學習的影響。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習遷移旨在對舊知的掌握的基礎上,包容并同化新知、新技能,也就是從一種知識遷移到新的知識,從一種環境遷移到另一種新的環境的能力,促進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函數的概念,初中高中都有學習。那么,在解析函數概念的時候,便可以應用學習遷移法,通過知識遷移整合,促進學生學習探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既是知識的延續,也是知識學習的深化,它的應用,對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學習遷移理論,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激發學習動力是前提,這就要求教師打破傳統講授教學的方法,以問題引導、知識回顧為動力,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強化遷移運用。例如,教學“函數的概念與表示”時,為讓學生理解函數概念,明確決定函數的基本要素,學習時,可以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在比較中促進遷移,強化遷移應用。首先,可以讓學生先回顧初中所學的函數,圍繞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等進行知識交流,回答函數的傳統定義,在舊知回顧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然后提出以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問題1:y=1(x∈R)是函數嗎?
在問題交流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投影以下內容,鼓勵學生進行觀察。

讓學生觀察分析集合A與B之間的元素有什么對應的關系。
以知識回顧、問題引導做動力調動的引子,促進其進行遷移應用,抽象出高中函數的定義,認識其函數的三要素“對應法則f,定義域A,值域{f(x)|x∈A}”。這樣既可以夯實基礎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對于教育教學而言,教師要遵從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知識到一般知識的原則,提升學生的聯想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此,教學時,可以從雙基訓練入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其習得知識,培養遷移學習技能。例如,教學“平面向量的概念”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平面向量概念這一基礎知識,在概念學習時,可以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在關聯生活實際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為此,在教學時,要加強雙基訓練,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物理知識中入手。
情境一:在同一時刻,老鼠由西北方方向的C處逃竄,貓在B處向正東方向的D處追去,能否追到老鼠呢?如果從數學角度來揭示這一問題本質,你認為應該怎么表達呢?
情境二:兩列火車先后從同一站臺沿著相反的方向開出,各走了相同的路程,怎樣用數學式表示這兩列火車的位置變化呢?
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和物理知識點的設計,由學生所熟悉的場景出發,引入此次所學知識內容——平面向量,歸納推理出向量的概念,促使知識一般化,由基礎知識入手,以基本技能的培養為核心,提升學生的聯想記憶能力,隨后就向量的幾何表示進行學習探索。思考:在以前的學習中,AB和BA都可以表示同一線段,那么,現在也表示同一向量嗎?為什么?引發思考探究,使學生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知識探究,從而提升遷移學習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完善認知體系。為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為深化學習遷移理論,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為輔助,通過建構知識網絡,在層層關聯中,優化學習遷移,提高遷移能力。例如,“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章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學會從函數觀點看一元二次方程,看一元二次不等式,借助一元二次函數圖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與相應函數、方程的聯系,使其學會運用遷移的思維和方法,認識其中的關聯。為此,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

根據導圖引導,讓學生思考:如何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二次函數的零點與方程的根有什么關系?零點與函數圖像有什么關系?在類比思考的過程中,促進遷移應用,讓學生從不同視角考慮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習遷移能力,完善認知體系。
學習遷移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聯想記憶,完善知識體系,使其在遷移中思考,在學習中遷移,為實現學以致用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