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夢鑫
(諸暨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浙江紹興 311800)
工程問題一直是學生學習分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難點,特別是當“具體量”和“分率”相遇時,學生表現得更加束手無策。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數學課堂作業本》第35頁的第9題為例:一段路,如果甲隊單獨修,需要10天;如果乙隊單獨修,平均每天可修240m。現在甲、乙兩隊合修,6天正好修完。這段路長多少米?以下筆者的實踐和思考[1]。
出示:一段路,甲隊單獨修15天完成,平均每天可修240米。這段路有多少米?
設計意圖:從前測情況看,部分學生對基本的數量關系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時從最基本的題型出發,目的是復習和鞏固最簡單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這些關系是學生解決“工程問題”時的“支架”。其中,重點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同時給思路混亂或毫無頭緒的學生打開一個窗口——原來復雜、困難的工程問題也可以從這樣一個簡單的數量關系入手,再在同桌相互說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
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大部分學生能夠快速寫出算式:15×240,但當老師提問列出這個算式的依據時,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說理由。因此,向學生解釋:240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5天表示甲的工作時間,甲的工作總量就是所求的路長。同桌兩人在互說“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這個幾個數量關系式時,好多學生還要依靠板書,不能成為知識儲備。


第二種方法:引導學生試著畫一畫線段圖。然后試著說一說等量關系。

設計意圖:從前測情況看,只有平時數學學習情況良好,成績較為靠前的學生是采用第二種方法解題的。因此,面對這部分學生,第二種方法略講,但為了幫助其理解,必須用線段圖加以解釋和說明。
請學生說說兩種方法的解題思路,重點理解第1種方法。
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分析第二種方法的時候,學生表現得較為木訥,因為他們不擅長畫圖,也不善于列等量關系。因此,在圖形結合的基礎上,學生也能試著找到等量關系,但還是表現得較為吃力。
設計意圖:比較兩個題目的不同和相同點,其實是引導學生試著分析問題之間存在的關聯,理清數量之間關系的同時,找到同類信息的聯系或者不同信息之間的相同本質,能夠自主萌發解題思路和方法,試著去歸納:不管問題怎么變,當遇到這類問題時,最方便、直接且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找到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這三者。當有一個條件成為隱性條件時,試著根據題目的意思去找到相應的量[2]。
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相同點:題目中都有240,也有部分學生能說出這240都表示的是甲的工作效率,問題都是求這段路有多少米。不同點是,第一題是直接告訴甲單獨完成要15天,第二題是甲每天完成這段路的。這些直接的關聯學生能夠找到。稍作停頓后,有學生也悟到了,兩個題目其實都是根據“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這個數量關系來解決的。當學生有了這樣的發現后,教師大力表揚。然后順著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不管這類題目怎么變,我們都應該試著去尋找題目中不變的關系,把它們作為解題的金鑰匙。這樣一來,這組循序漸進的練習題也就起到了真正的效果。
出示:一段路,甲隊單獨修10天,甲乙兩隊合修需6天,乙單獨修平均每天可修240米。這段路有多少米?(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本題是在第2題的基礎上的又一步提升,從原來的一個隊變成了兩個隊,數量關系也進一步復雜起來。從學生的前測情況看,已知兩個隊的工作效率和及其中一個隊的工作效率,求另一個隊的工作時間,學生也是存在困難的。因此,在這個環節,也需要放慢腳步,為學生搭好支架。剩下的學生能夠從第1、2題中獲得啟發,去思考不變的是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這三者的關系,變的是求工作時間的辦法,因為已知條件變了,需要根據合作時間和甲隊的單修時間來求出乙隊的工作時間。
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剛開始出示的時候,發現沒有學生能很快找到解題思路,老師提醒,覺得關系復雜的時候,可以多讀幾遍題目,試著從已知的條件中去尋求隱藏的條件,再看看,能不能在前面的1、2題中獲得一些啟發。
有學生能夠想到去尋找甲的工作效率,但在這個問題中,這條路走不通,但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他們已經把數量關系儲備在知識體系中了。然后換成去找乙的工作時間,這又需要用工作效率和減去其中的一個工作效率。盡管本題更為復雜,但有了前兩題的引導和鋪墊,學生還是能夠用方法一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二基本沒有學生能想到。
由教材中一個簡單的工程問題發散出花樣繁多的類型,但不管題目怎么變化,都希望學生能夠根據題意搭建好“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這三個基本的數量作為解題的支架,然后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解答。更本質的看,其實我們可以由工程問題及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凡是涉及三個量之間相互關系的數學問題,都可以用這種基本的思路來解決。相信這種“變中尋不變”的數學思想會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期待他們數學學習路上的繁花似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