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嬌 孫晨霞
小兒腹股溝疝氣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患兒在出生之后腹膜鞘狀突關閉不完整,導致腹腔內的腸道、卵巢以及網膜等進入此鞘狀突,最后形成了疝氣。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該疾病的發病率大多是1%~4%,其中男性患兒的發病率高于女性患兒[1]。現如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措施主要是以手術為主,而腹腔鏡小兒疝修補術已經廣泛應用到臨床中,該手術方式具備創傷小、出血小、并發癥發生低等特點,且具備很高的安全性,得到廣大臨床醫師的認可[2]。目前,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逐漸提升,人們在治療過程中針對護理工作的需要也顯著提升,特別是針對行腹腔鏡小兒疝修補術的患兒,在患兒手術期間給予良好的護理干預,可以增加患兒的治療效果。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醫院收治的200例進行疝修補術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70例,女30例;年齡1~7歲,平均4.15±1.01歲;觀察組中男68例,女22例;年齡2~6歲,平均4.04±1.14歲。兩組患兒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向患兒以及家屬仔細講述腹股溝疝氣發生的原因、手術操作流程以及圍術期需要注意的事項,待手術結束后,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確保患兒的呼吸通暢,及時檢查患兒口鼻內的分泌物,避免出現窒息等嚴重情況[3]。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為患兒更換切口敷料,保持切口的干凈整潔,待身體將要恢復時護理人員可以鼓勵患兒下床適當活動[4]。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術前及術后護理:術前需要積極有效的和患兒進行溝通,盡可能滿足患兒內心的需要,針對哭鬧不止的患兒護理人員可以適當轉移其注意力,消除患兒對醫院的陌生感,與患兒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從而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術后護理人員引導患兒家屬鼓勵患兒,采用看動畫片、聽歌以及講故事等方式來轉移患兒對身體疼痛的注意力[5]。
(2)術中護理:當患兒進入到手術室,護理人員先要確認好患兒的基本信息,并且主動和患兒進行有效溝通,可以采取觸碰患兒皮膚等方式,以此來減少患兒的恐懼等不良心理。待麻醉醫生對患兒進行基本麻醉后,護理人員需要時刻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以及麻醉效果,如是發現患兒出現體溫下降等現象,護理人員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給予保暖處理,保持患兒的體溫處于36 ℃之上,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2~24 ℃。由于很多患兒在手術完成之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蘇醒,因此,在這段時間內,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兒的麻醉蘇醒護理,記錄患兒身體的基本指標,保證患兒呼吸通暢,待患兒完全蘇醒之后告知家屬送入病房觀察。
(3)腹部護理:待患兒完成手術后12 h之后,護理人員給予患兒適當的按摩腹部,讓患兒采取臥位的姿勢,將腹部放松,雙腿屈膝,護理人員將自己的雙手搓熱之后以臍部位置為中心,進行順時針按摩,速度要合適,動作放慢,每次按摩的時間在15 min左右,每天進行3次即可[6]。
(4)恢復運動護理:待術后6 h后護理人員就要指導患兒做出恢復運動,第1節:將頭部放平,雙手舉過頭,再放回身體側;第2節:持續深呼吸,以腹部為主要呼吸主體;第3節:將患兒雙腿伸直抬高,與軀干夾角呈現大于70°,之后反復還原動作;最后1節:膝關節呈現彎曲,雙手抱住膝蓋盡量靠近腹部組織,每節要重復3次,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即可[7]。
(5)穴位指壓護理:術后4 h護理人員對患兒要進行穴位指壓誘導排尿措施,取丹田穴和中極穴以及關元穴,用兩拇指位置對腹部交替按壓,每個穴位按壓2 min左右,待患兒感到酸脹感后,其尿意強烈后方可停止[8]。
(1)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皮下氣腫、尿潴留、感染3個方面[9]。
(2)兩組患兒術后的身體各項指標恢復情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10]。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小兒腹股溝疝氣是由于胚胎期鞘狀突未閉合或是因為閉合不完全引起的疾病,嚴重時會引發嵌頓,威脅患兒的生命質量,臨床上針對該疾病都是采取手術治療。腹腔鏡小兒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微創手術,具備創傷小、恢復較快以及瘢痕小等特點[11]。但由于患兒身體和心理均未成熟發育,自控能力和耐受性都比較弱,手術心理承受能力和依從性都較差,因此,無形中增加了手術難度和護理難度,若是護理工作不到位會產生并發癥,因此,需要周到、全面的護理干預。臨床以往常規的護理措施無法滿足患兒的生理特點,只是進行機械化的護理工作,對患兒以及家屬的需求無法實現[12]。
本研究采用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心理護理、腹部護理、恢復運動護理以及穴位護理等。心理護理可以改善患兒以及家屬的緊張、焦慮情緒,增加患兒內心的承受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以及護理工作。術后給予腹部按摩不僅可以促進患兒腹腔內的血液流通,還能增加腹部組織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提升患兒的治療效果,同時也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腸道蠕動能力,利于促進肛門排氣以及排便。穴位護理是通過中醫刺激和經絡的傳導感起到的效果,激發患兒體內生理機能達到排尿的效果,避免患兒出現尿潴留等并發癥[13]。恢復運動是為了促進患兒肢體功能盡快康復,使早下床成為可能實現的目標。患兒早日下床活動也能對消化系統產生影響,預防腸粘連等不良反應出現。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身體各項指標變化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4]。
綜上所述,面對需要實施疝修補手術的患兒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降低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從而增加患兒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