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苑
內容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語文教學直接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滿懷熱情、主動地參與學習,本人從興趣培養、榜樣作用、適時有效的啟發三方作出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 興趣? 榜樣? 啟發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構建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是對培養新時代人才的必然要求,針對如何實現“新課標”和“語文課堂”的有效結合,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這一問題,我作了深入思考和一些實踐。在此,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加強興趣培養,在學習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郭沫若也曾說:“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抓住課文文體特色,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愉快輕松中學習,帶著興趣前行,在學習中感受樂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求知欲,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如在《祝福》一課的教學中,我在采用教學視頻、電影、觀后賞析評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的同時,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思考題: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增添這個情節妥當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看法(150字左右)。學生通過看電影,對情節情境有較深的體驗,學習興趣濃厚,結合自己感受和理解,都踴躍地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發揮榜樣作用,在學習中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只要平時學習中能主動提問題和作業完成得比較好的同學,我都會及時表揚,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在平時表現比較好的同學及時作出表揚與鼓勵,這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只要平時學習中能主動提問、作業完成得比較好、學習有進步的同學,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日常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優秀學生的作業展示和學習經驗交流。同學們的學習得到了認可,而優秀學生也為全班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學習榜樣。同學們都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中,班級語文成績在期末市聯考中也有了很大進步。
事實證明適當且適時的“拇指”教育確實是有效的,學生在學習得到認可的同時,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班上也因此形成了互助、競爭的學風,學生對學習更有自信了,對學好語文更有自信了。
三、適時有效的啟發,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我認為學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適時有效地啟發,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成的教學目的,培養了學生合作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個性的發展。
必修三中《勸學》是高中重點講讀課文,為了提高課文掌握程度,于是在講課之前,我設置了下面這樣一節課(學習小組在開學時就已經分好)。
第一組:每人說1句《荀子》經典名句,最后組長總結名句特點。
第二組:準確朗讀課文(具體組長安排)。
第三組:找出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并進行解讀。
第四組:梳理課文行文思路。
第五組:賞析最有感觸的句子。
其他各組同學有不同看法均可以踴躍發言,最后教師總結。我前一天就把課堂安排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做好準備。到了上課的時候,課堂可以說是非常熱鬧,學習氣氛融洽,小組合作地很不錯,整節課進行得有條不紊,教學效果好。
高中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只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改變教學觀念有效啟發,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樂學語文、愛學語文、善學語文,那么一定能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