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麗 周一欣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闡述目前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舉措與成效,論述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的對策: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和辦學層次,構建“三農”情懷教育體系;不斷加強面向農村和農民的教育培訓,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持續加大對貧困村的黨建指導和產業幫扶力度,構建地方鄉村產業發展體系。
【關鍵詞】廣西? 農類高職院校?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013-03
農類高職院校作為涉農高校的一員,肩負著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和相應技術、知識支持與保障的重要使命,是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之一。廣西是我國農業大?。▍^)之一,但受到特殊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廣西的農業農村發展存在著滯后且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故推進鄉村振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推進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農類高職院校在科技研發與應用、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一、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與意義
(一)農類高職院校具有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
農類高職院校由于立足“三農”的辦學使命和面向“三農”的辦學特點,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存在著科技、人才和教育培訓方面的主要優勢。
第一,農類高職院校與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緊密聯系與融合,擁有面向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訓實踐基地,能夠有力支撐科技成果更好地開展應用試驗,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提升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
第二,農類高職院校具備人才集聚的優勢,擁有專業類別齊全、層次豐富的教師隊伍和研發隊伍,是培養農業農村產業發展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孵化池”,能夠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為村域發展引入人力資本。
第三,農類高職院校能夠將教育教學工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起來,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結合專業教育教學活動將實訓活動與鄉村振興對接,形成“知農愛農”人才培養體系,培育知農愛農的人才隊伍,促使教育教學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進入良性循環,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
(二)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意義
農類高職院校辦學與鄉村振興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農類高職院校人才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農類高職院校也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和支撐。鄉村振興離不開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和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持,這些都需要農類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育和不斷研發、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農類職業院校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辦學定位不清晰、專業招生困難、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不足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能夠為農類高職院校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提升辦學規模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引導和支撐。
二、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目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廣西的鄉村振興事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廣西農類高職院校也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服務鄉村振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下從廣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出發,研究目前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舉措與成效,并指出存在的問題。
(一)廣西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分析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廣西自2018年起整體謀劃、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首先是從農業農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等方面出臺多項配套政策,不斷完善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年多里,廣西實現了全面脫貧,2020年全年貧困地區(33個原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140.8元,比2019年實際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上漲,2020年達到14815元,比2019年實際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達13523元,比2019年實際增長7.5%。除了人均收入的增長,特色產業、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資金管理項目實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某些領域甚至走在了全國前列。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廣西目前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仍需提升、農村總體落后的狀況還需要改變,在村域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加強,這些都需要政策、技術、資金、人才等的持續支持,才能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二)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舉措和特點
廣西農類高職院校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攻堅克難,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展現出農類高職院校的堅實力量。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該校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的一所以農類專業為主的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自2015年以來,先后選派17名優秀干部到學院聯系幫扶的靖西市祿峒鎮6個定點貧困村擔任駐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197人擔任幫扶聯系人,深入貧困戶開展幫扶攻堅活動;14個基層黨組織與6個定點貧困村黨支部開展支部結對共建。經過五年攻堅,1459個貧困戶共6007人于2020年底全部脫貧摘帽、6個定點貧困村如期脫貧出列,2017年學院獲評“靖西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18—2019年獲評“百色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先進后盾單位”,2019年、2020年學校連續兩年在區直中直駐桂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獲評最高等次“好”。
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扶貧與鄉村振興服務工作中,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在組織領導上,強化組織領導,嚴格責任落實。主要負責領導多次深入貧困村開展調研工作,研究和解決扶貧和扶貧產業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對對口扶貧村域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領導與推進。
二是在產業服務方面,發揮學院優勢,助力產業發展。學校努力為區內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事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服務,于2020年成立鄉村振興學院,面向全區貧困村提供各類繼續教育培訓服務,為貧困地區輸送和培養農業人才。2020年以來,廣西鄉村振興學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廣西農業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等相關培訓共計16期,培訓人數合計3088人;面向貧困地區開展各類職業技術培訓達3189人次。
三是在貧困村的產業服務方面,學校組建果樹、糧食、蔬菜、家畜、家禽、食用菌、桑蠶、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等8個產業服務隊,利用專業技術上的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產業技術扶持與培訓、指導,指導村域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已建成11個產業發展基地(含5個示范基地)、6個村民合作社、7個專業合作社、3個電子商務平臺,村集體收入達6萬元至13萬元。
四是在黨建組織方面,堅持黨建引領,調動全員力量。學校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開展扶貧工作隊伍選派、支部結對共建等工作,通過建設“支部+”幫扶機制,激發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和活力,以黨建帶動村域產業發展和組織管理,激發內生動力;同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結對幫扶,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鄉村振興工作相融合,實現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全員”參與。不僅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貫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精神和實例,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典型模范的宣傳、講座活動,還借助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師生深入鄉村振興的一線實地了解和開展服務活動,厚植學生的“三農”情懷,激勵學生努力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中。這些都充分調動了廣大師生參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三)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在廣西農類高職院校開展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
一是廣西農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模、質量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仍需提升。目前,廣西開設涉農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僅有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該院于2021年3月被批準設立),而農類的高職院校目前僅有2所(其中1所由于成立時間短,其人才培養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還不足),不能滿足廣西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對人才、技術的需求。
二是廣西農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不斷加強,對農類人才的“三農”情懷教育欠缺。目前,廣西涉農類和農類高職院校的農類專業設置與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化、產業化相關專業設置不夠完善;師資總數不足,教師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博士學歷的比例較低,“雙師型”教師占比偏低;對學生的“三農”情懷教育欠缺,對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持能力仍需提升。
三是面向貧困村和農戶的教育培訓效果不理想。由于現有設備和教育培訓資源的限制以及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人口愿意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能力較低等因素,院校開展的農業技術技能培訓面臨參加培訓的人數較少、培訓達不到預期效果、培訓成果難以投入實際等問題。
四是幫扶的村域產業發展水平仍需提升,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成效不佳。雖然貧困村都已經實現脫貧,但是一些鄉村的產業發展仍處于比較粗淺的階段,產業發展和經營的水平較低,產銷規模較小,宣傳力度不夠,電商平臺的使用率較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三、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的對策
面對廣西農類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院校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解決。
(一)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和辦學層次,構建“三農”情懷教育體系
針對農類人才培養規模和層次不足的問題,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應在擴大農類人才培養規模的同時,著力提升辦學和培養層次,不斷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持續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為指引。
一是依托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需要,采用“農學結合、半農半讀、學分積累、彈性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是采取校企、校校、校政合作的方式,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建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的專業體系,培養“素質高、技能強、下得去、用得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加快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讓院校根據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自主選擇開設新專業,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三是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師資隊伍。強化農類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實踐,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駐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日下舍前”,避免“黑板報上種樹,教室里養豬”的情況,增強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切實打造“雙師型”教師。
四是大力推進思政育人,培植深厚的愛農情懷。通過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工作,厚植愛農情懷;組織大學生圍繞“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等主題開展實踐育人活動,為鄉村振興培養實用型人才。
(二)不斷加強面向農村和農民的教育培訓,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農民教育培訓能夠幫助農民提升從業能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增加收入,有助于加快農業結構改革,增加農民競爭力。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應切實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加大面向農村和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一是深化教育培訓內涵。培養目標從抓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能力轉變,教學理念從單向傳授為主向行動學習、雙向互動、教學相長轉變,切實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
二是提升教育培訓能力。規范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突出現場教學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定期或不定期派出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授課,面對面解答村民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困惑,并定期回訪,實現教育培訓成果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三是強化教學層次系統。重點培養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農村實用型人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強化職業教育,突出產業導向和素質能力導向,深化“農學交替、彈性學制、送教下鄉”辦學模式,推進教學鏈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促進農民培訓與農類院校銜接貫通,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立交橋”。
(三)持續加大對鄉村的黨建指導和產業幫扶力度,構建地方鄉村產業發展體系
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應持續加強對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指導,加大對鄉村的產業幫扶力度,構建地方鄉村產業發展體系。
一是發揮黨建優勢,建強村級黨組織。發揮農類高職院校的黨建優勢,定期到結對共建村交流黨建工作經驗,共享黨建工作信息和制度,開展黨務工作實務知識培訓,加強村兩委、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層黨員隊伍素質,不斷加強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二是聚焦“產業做實”,持續推動地方鄉村產業發展。加強對示范基地建設的指導,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引導各類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吸引各類企業到鄉村辦產業,逐步擴大結對共建村產業發展的規模,積極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持續做實鄉村特色產業。
三是講好廣西農業品牌故事。實施品牌提升行動,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綠色、有機高品質農產品,打好特色牌、綠色牌、長壽牌,推動鄉村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積極探索企業和合作社聯合路徑,組織“公司+合作社”,走專業化道路,提煉鄉村農產品的特色和優勢,打造系列優質農產品品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服務鄉村振興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農類高職院校具有服務我國鄉村振興的天然優勢,只要對標對表明確定位,找準切入點,精準發力, 一定會在服務鄉村振興、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嚴瑾,黃紹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高校實踐理路[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2]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3-23)[2021-12-1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10323/newgx60592bf8-20179679.shtml.
[3]黃弘.喜訊!我院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捷報頻傳[EB/OL].(2020-9-30)[2021-12-10].http://www.gxnyxy.edu.cn/info/1062/4655.htm.
[4]嚴蓉.基于提升農戶增收能力的教育培訓研究[J].職教論壇,2013(22).
注: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業科技自籌經費項目(Z202025)
【作者簡介】羅忠麗(1976—?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及職業教育研究;周一欣(1994-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
(責編? 羅汝君)